“重视学习,是我家的家风。外公学贯中西、睿智博学,他牺牲后,外婆一人既要照顾瘫痪在床的太雷的母亲,拉扯全家老小五口人,在生活极为拮据的情况下,还坚持让儿女读书。1958年母亲到化工部工作后,感到业务知识匮乏,萌生了学习化工理论知识的想法,便参加了全日制高校的统考,并被北京化工学院录取,那一年她36岁,已是5个孩子的母亲。此后,她每天早起晚睡,既要准备自己的课业和工作,照顾一心只顾工作的我父亲;还要兼顾我们五个孩子的生活学习。她以超人的能力和毅力,终于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完成五年的大学学习,扎实的专业知识为她后来从事化工科技领导工作打下坚实基础。看到已经四十岁的母亲拼命学习的这股子劲头,我们做儿女的更没有不好好学习的道理。”
后来张西蕾作为化工部科技局的副局长、成为国内化工专业专家型的领导干部,她的女儿冯海晴和冯海兰也分别是自己从事领域的知名专家,一家三人均因出色的业务能力和突出贡献,先后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采访时,冯海晴一再对我说,多报道先烈和前辈的业绩,少报道他们这平凡的后辈,才是硬道理,“做好本职工作是我们的本分。现在,我们面对的工作,都是大部分人都能作、而且只要尽心尽力都可以做得好的工作,即使有些事张三做不好,也会有李四立刻可以顶上去的。而我们的外公、我们的父母,他们那些人却不是,他们面临的是拎着脑袋、豁出命的事业,历史证明了:他们的功绩是不可替代的,才是可歌可泣的,如果没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他们是走不下去的!”
采访后,冯海晴又发来短信,一再叮嘱我,希望多说说母亲和外公这些老一辈革命人的精神,“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是不如祖辈、父辈的,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他们的精神,来充实我们自己。”尊重她的意见,我们将一部分篇幅拿出来,刊载一篇张西蕾回忆父亲张太雷的文章,朴素的文字间流淌真情、激荡着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