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图:在毛主席和乡亲们的合影前,郝月长(左)、霍宏亮两位老人又演起了《捉放曹》。记者 刘银艳 摄
5月1日这天,阳光格外温暖,韶山毛泽东铜像广场,游人如织。两位80高龄的老人,在敬献了花篮后,静静伫立在毛主席铜像前,抬头瞻仰,而后彼此相望。他们的思绪,也一下子被拉得老长。
也许他们在回忆,66年前的冬天,他们曾和几个小伙伴在陕北毛主席住的窑洞为他演出;也许他们庆幸,几十年的聚散离合,因为《湖南日报》的一篇文章,让近半个世纪杳无音信的战友,又戏剧般地久别重逢,重叙情谊。
“71年前的5月,正是毛主席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时候,我们这些文艺老兵,在这个时候来祭奠缅怀毛主席,总是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两位老人中,个头魁梧的那个,叫郝月长。其实这么多年来,每年雷打不动,他会来韶山,寄托哀思。
“毛主席边听边用手指在腿上弹着板眼,连声称赞唱得好”
“这次来韶山,还把老战友从北京约过来了,住在我家里,两个老伙计,白天晚上有说不完的话。”郝月长老人对记者说。已从北京航天航空学院离休的霍宏亮老人,有10多年没有来过韶山了,韶山的巨大变化,令他感慨,对导游的讲解,听得也就格外认真。
1947年,不满14岁、却已经参军学了两年多平剧的郝月长等到了他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刻。12月的隆冬时节,他所在的晋绥边区平剧院接到一个重要的演出命令,他们一路冒雪行军,西渡黄河。一到达目的地——陕西省米脂县杨家沟村,副院长王一达就组织大家开会,他们这才知道,此次急行军前来,竟然是给毛主席和中央首长们演出。
即便是在今天,郝老的眼睛里仍然闪耀着遮挡不住的激动:“毛主席比听说的还要伟岸,还要有气度!”
他还记得当时是在杨家沟一个院子里露天演出,毛主席和周副主席、朱总司令、贺老总一出现,简直是掌声雷动,一片沸腾。他们几个小鬼完全不顾领导的阻拦,硬是挤到边幕两侧偷看。当晚演出了《将相和》、《天霸拜山》、《捉放曹》、《打渔杀家》等折子戏。
“我和霍宏亮演的是《捉放曹》,毛主席特别喜欢小演员的演出,小演员的每一个唱段,都博得了毛主席和中央其他首长的阵阵掌声。”
不过,更加快乐与兴奋的事情还在后头。几天之后,北风呼啸,大雪纷飞,露天的舞台不能正常演出,毛主席就请平剧院的主要演员和几个唱腔武功都比较好的小演员到他住的窑洞里表演清唱和练功。毛主席住的窑洞,灯光很亮,周副主席、朱总司令、贺老总等首长都在座。在如此近距离的演出中,郝月长和霍宏亮第一个上场,唱的是《捉放曹》里的唱段,他们分别饰演陈宫和曹操。“毛主席边听边用手指在腿上弹着板眼,连声称赞唱得好。”郝老得意地说。唱完之后,开始练功,几个小演员一会儿翻小翻,一会儿拿元宝顶,赢得了阵阵喝彩。
表演完后,毛主席请他们吃了夜餐,还拿出外国朋友送给他的肉罐头、糖果招待他们,并和蔼地跟他们聊起了家常。时至今日,老人们仍然觉得“那是最幸福、最快乐的一次演出!”
“毛主席还给平剧院的同志作了一场很生动的报告”
“我们那次给毛主席和中央首长们演出后,毛主席说,‘贺龙把晋绥最好的平剧带到中央来了’。那时,大家都知道贺龙怀揣三件宝:球队、报社、平剧院。平剧就是京剧,因为当时北京称为北平。”
郝老说,贺老总勇武过人,鲜为人知的是,他还喜爱京剧。早在抗战时期,贺龙任八路军一二零师师长时,就在部队里分别建立了剧社,运用多种形式宣传抗战。1945年7月,贺老总部队里的战斗剧社下到山西平遥搞宣传,家境贫困的郝月长在县农会主席的举荐下进了剧社,成为一名文艺兵。1946年下半年,战斗剧社更名为晋绥平剧院。
晋绥平剧院在杨家沟短短的半个月时间,中央部门几乎每天都派人到剧院驻地来看望演员们。郝月长之后才知道,那一段时间的演出,是为了给党的“十二月会议”献礼。
“在杨家沟,毛主席还给平剧院的同志作了一场很生动的报告,让我们明白了很多道理。”郝老清晰地记得是12月21日下午,毛主席穿着一套洗得发白的旧军装,气宇轩昂,用他那浓重的湖南口音说道:“过去,我们的撤退,是有计划的战略撤退……全中国人民总有一天要解放的,就跟你们演戏一样,将来总有一天,那些跑龙套的要打倒穿龙袍系玉带的。”
“毛主席给我们讲了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的问题,嘱咐大伙要多学习。”他至今对毛主席的一番话记忆犹新:“平剧在中国有几万人搞,蒋介石那里还有一个摊摊,将来我们这些同志在政治上提高了,到大城市把那些旧的接过来,去领导他们,改造他们……如果政治上不提高,我们就领导不了他们……”
郝老说,平剧院里的很多演员,大多出身贫苦,没上过什么学,对革命战争的认识也并不深刻。但毛主席的报告,让他们认识到,当时的形势,正迅速朝着有利于人民解放战争的方向发展。
“十二月会议”结束后,演员们又下到几个县,给正在集结整训的战士们慰问演出。这些集结整训的部队,正是即将投入战略大反攻的部队。
“因为《湖南日报》的这篇文章,我和战友们再次联系上了”
在杨家沟演出后回到晋绥边区没多久,郝月长就病了,从后方医院治愈回来,大部队已经走了。从此,郝月长就与伙伴们失去了联系,东西南北,天各一方。
“后来我就到边区政治部去搞报道,在司令部医务室当过配药,在党校干过行政。解放以后,党中央从华北抽调一大批干部随军南下,就这样,我来到了湖南。湖南是毛主席的家乡,这也是一种缘分和巧合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