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琢在烈士陵园。资料照片
这是一条告慰烈士英灵的寻亲之路。在这条路上,他四处奔波,为安葬在他乡的230余名烈士找到了家乡的亲人。
这是一条传承爱国主义精神的红色之旅。在旅程中,他已寻访全国近百座烈士陵园,联手13家省市媒体,走到哪里,便把烈士的精神弘扬到哪里。
这条路已持续走了5年。一直坚持在红色旅程路上的,是河北唐山市民张红琢。
敬仰,使他踏上了红色旅程
“伯伯啊,我们可看到您了,您可知道,奶奶在临终前还念着您呢?”
“父亲啊,儿子找了您几十年了,我想您啊!”……
苍松翠柏,墓碑林立,20余位“迟到”的唐山籍烈士亲属齐齐跪倒,匍匐在各自亲人的墓前放声痛哭。这一幕发生在山西省太原市烈士陵园,时间是2009年4月15日。
时间追溯至2008年3月。一天,唐山路北区市民张红琢在网上无意间点开了“中国寻亲网”,网站中公布的一份《太原战役阵亡将士登记册》吸引了他的注意。他发现,其中记载的866名解放军阵亡将士中,有28名唐山籍烈士至今还没有亲属认领墓地。“烈士为新中国的建立抛头颅、洒热血,我们也该为烈士做点什么!”心怀敬仰之情,张红琢决心帮助烈士魂归故里,以告慰他们的英灵。他当即抓起电话,与“寻亲发起人”——山西王艾甫老人取得联系,主动要求帮忙寻找唐山籍烈士家属。
功夫不负有心人,辗转一年时间,28名烈士的亲属竟然全部找到。2009年4月15日,20余名烈士亲属的哭声穿越时空,震撼了张红琢的心。
更令张红琢感觉震撼的,是迁西县八里铺村70多岁的老人梁景升。他至今仍记得,老人在电话中得知哥哥的墓地所在地时异常激动:“太感谢了,我无憾了,我老母亲也可以瞑目了!”原来,老人的哥哥17岁时被国民党抓走,后来参加了解放军,在太原战役中牺牲。因一直无法找到哥哥的下落,文革期间,顶着巨大的压力,烈士的母亲曾几次想轻生。梁景升老人回忆,母亲在临终时,拉着他的手嘱咐:如果将来有条件了,一定要找到你哥哥,把他带回家……
张红琢突然感觉到,自己为烈士寻亲的红色之旅是多么有意义!从此,他决定,这条路以后还要走下去!
不易,但他一直在坚持
这并不是一条平坦的路。为烈士找到亲人,只有一腔热情远远不够。
在以后的寻亲路上,张红琢开始改变轨迹,由单一地为唐山籍烈士寻亲转为“送”全国所有找不到亲人的烈士“回家”。只要有时间,他就开着车,带上相机,去全国各地的烈士陵园寻访。5年时间,他已在全国上百家陵园留下足迹,带回无亲人祭奠的烈士墓碑照片上万张。
为万名烈士找亲人谈何容易!张红琢分析,这些烈士之所以与亲属们“失去联系”,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多年来各地行政区划屡次变更,烈士当年留下的家乡地名可能与现在的有较大出入;二是烈士当时可能因生命垂危叙述不清,或记录者记载得不够准确。
亲属找不到他们,张红琢就帮着找。在他的办公室里,有一个被塞得满满当当的书橱。一眼望去,里面的书俨然串起了一部中国革命史:《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中国抗日战争大辞典》。最惹人注目的,是在其他地方难觅踪迹的大部头资料:涵盖全国各地的县志、地名志,还有全国各地的烈士英名录,或印刷或复印的各战役烈士英名录。“这些资料,有的是在网上或旧书市场淘来的,也有的是朋友送的!”张红琢说,这些可都是他的宝贝。对照每一块烈士的墓碑,张红琢都需要从大堆的书籍里遴选出对应资料,将烈士的信息逐一与“烈士名录”作比对,与相应的部队番号作比对。遇到人名、地名都不相符的,还要从烈士牺牲的时间、地点等信息与某场战役等信息入手联想,大胆猜测并亲自下乡村、进山区找老人们核实,寻求证据支持。为了让寻找更顺利,张红琢想到了借助全国各地媒体的力量,他把烈士的资料尽可能详尽地整理出来,向媒体请求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