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红军张万霞女士。 (记者 王旭东 摄)
老红军档案
现年92岁高龄的张万霞是汉中洋县人,1933年,13岁的张万霞加入共青团,作为秘密通讯员给地下党传送信件。1938年,张万霞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7年,洋县组织了妇女救国会,张万霞任宣传股股长。1952年,张万霞转业到汉中市人民医院,担任副院长职务。为了给当地培养更多的医疗人才,1958年,张万霞一手建立汉中市卫生学校。1960年,张万霞到陕西省卫生学校工作,即今天的西安医学院。1984年,在医疗战线上奋战了四十年的张万霞正式退休。
她13岁就追随革命,她无数次冒着危险传递情报,她和同志徒步数百里奔赴延安,她一个人在一所破庙里创办了卫生学校……在西安医学院家属院里,记者见到了这位92岁的老红军——张万霞,听她轻轻翻开那一页依稀可触的红色岁月和激扬人生。
13岁成为情报员
张万霞生于1920年,汉中洋县人,由于父亲过世得早,家里只有母亲和姐姐,一家三口相濡以沫艰难度日。张万霞依然记得,那时家里只有一亩地,母亲做小生意供养一家,摆小摊卖花生、替人补衣服、做扎花枕头,姐姐没能上学,在家里帮母亲打理家务。
1933年,13岁的张万霞加入共青团,作为秘密通讯员给地下党传送信件,同时,一些机密信件、油印机、子弹都悄悄保存在她们家里,她们家成为地下党碰头议事的地方。张万霞的家一头在街上,另一头有后门,在大伙儿商量事情的时候,姐姐和母亲就当起了义务情报员,在前后两头放哨。
1936年,从洋县女子高级小学毕业,她进入汉中女子师范学校学习,上了不到一年,由于家境拮据无力承担学杂费,地下党安排她到一所小学任教。1938年,张万霞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邮局里取信,然后送信传递情报,是张万霞这个娃娃兵的主要工作任务。由于张万霞年龄小不容易引起注意,才屡屡成功躲避敌人的监视。当时党部号召大家到农村去开展工作,张万霞经常一个人跋山涉水,渡过汉江跨过木桥,到偏僻遥远的农村去送情报,发展和联络革命力量。
徒步六百里上延安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在党的号召下,洋县组织了妇女救国会,张万霞任宣传股股长。和两位从延安学习归来的同志一道,张万霞积极把女高的师生组织起来,唱救亡曲、上街游行、张贴壁报,大部分师生都参加了妇女救国会。洋县高小门前有座小桥叫文明桥,上面都贴上了革命宣传画。国民党发现后将其撕毁并展开调查,所幸张万霞她们成功躲过一劫。
“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张万霞老人深情地唱起了这首《松花江上》,她无法忘记,当时东北失守国家处于危难之际,在唱这首抗日救亡曲时,那么多群众都感动得泪流满面。1939年,地下党为了保护干部,把张万霞派到地下党陕西省委驻地——咸阳市云阳镇。在这里,张万霞接受了为期三个月的培训,系统学习了党的革命理论和路线纲领,对党和革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之后,张万霞受命到西安市三桥镇的琉璃寺小学任教,一所小学只有张万霞一个老师和几十个学生。张万霞教学生们唱救亡歌曲,传播革命精神和爱国思想。
任教一个多学期后,张万霞由于身份暴露被紧急召回云阳,组织安排她带着四十多只奶牛奶羊,到延安去送给中央首长。张万霞一行四人伪装成放羊人踏上羊肠小道,一天走三十里路,走了二十多天才到达延安。“呵呵,那时侯路上没啥吃的,就天天吃奶,奶子是吃够了。”张万霞笑着调侃自己。
这次送牛羊的经历,让张万霞遭遇一劫差点没命。有一天张万霞她们住在群众的窑洞里,没想到半夜里有一只毒蝎子从窑洞顶部掉下来,在张万霞胸口上蜇了一下,她立刻疼得直打滚。这家的老汉打着煤油灯把那只蝎子找到压死,然后敷在张万霞的胸口,这才算慢慢好转。张万霞自豪地告诉记者,她们最后顺利地将牛羊交给了延安的光华农场,一个没丢、一个没死。
献身医疗事业四十载
到达延安后,张万霞被安排到陕西省公学院学习,1941年元月,组织从党校、马列学院等抽调50名女同志,到延安中央医院学习。3个月后,张万霞在延安中央医院当了一名护士。小儿科、妇产科、外科等很多科室都留下了她的身影,她悉心照料着每一位伤员和病人。1947年胡宗南进攻延安,张万霞跟随组织渡过黄河到达晋西北,后来又返回延安,就这样,她在延安整整呆了10年时间。
张万霞还清晰地记得自己第一次在延安见到领袖毛泽东主席的情景。当时江青生病住院,张万霞担任江青的特别护士,毛主席来探望江青。毛主席亲切地说:“你们这工作很辛苦啊,白天黑夜都要照顾病人。”张万霞激动地说:“谢谢主席,不辛苦,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1952年,张万霞转业到汉中市人民医院,担任副院长职务。为了给当地培养更多的医疗人才,1958年,张万霞一手建立了汉中市卫生学校,当时真的是一穷二白,卫校就开办在一座山庙里,总共四个班300多名学员。1960年,张万霞到陕西省卫生学校工作,即今天的西安医学院。1984年,在医疗战线上奋战了四十年的张万霞正式退休。
张万霞有四个儿子、一个女儿,几个子女轮流回家照顾老人,陪老人出去逛街;平时老人就在家里读报看电视,日子安详而宁静。让老人欣慰的是,子女们都挺争气,做人正直,这让她感到欣慰。“希望每一个医务工作者都能够用心做事,不要怕苦怕累,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老人对自己奉献了一生的事业,仍然充满了许多期许。
记者手记
在见到张万霞之前,老人的儿子王普晓悄悄告诉记者,得知报社要采访自己的革命事迹,老人一开始非常反对:“我个人有什么好采访的?有什么值得宣传报道的?”王普晓告诉她,今年党中央要召开十八大,而且七一快要到了,采访老红军是为了弘扬革命精神,更好地教育后人,老人这才勉强答应接受采访。记者的第一印象——这位老红军有点“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