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全校师生一起分享续写的《雷锋日记》已成惯例,今天轮到六年级一班的李晨阳同学宣读 摄/记者柴程
北京雷锋小学39年坚持续写《雷锋日记》师生共同传承优秀传统 雷锋有“户口”就在 双寺胡同
西城区双寺胡同里,有一所雷峰小学。雷锋生前从没有来过这里,但它叫“雷锋”,一叫就是20多年。这在全国还是头一份,在北京也是唯一的。只因这所小学里坚持的、培养的,就是一种“雷锋”精神。
有人说,“雷锋没户口,三月来四月走”,可是,39年来,全校师生续写着《雷锋日记》,用身边点滴小事,让“雷锋”成为北京的常住市民。
仪式
每周固定宣读续写《雷锋日记》
距离鼓楼桥不远处,就是僻静的双寺胡同,过去,胡同里最著名的是嘉慈寺和广济寺,现在,还有一所北京雷峰小学。
今天上午9时10分,学校操场上照例举行升旗仪式。跟前两天不同的是,今天到了学校的“传统”日,全校师生将分享续写的《雷锋日记》。
全体学生肃立,目光紧盯着升旗台,今天轮到六年级一班的李晨阳朗读。
“过去5年半时间里,同学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老师们教会了我们丰富的知识。在即将离开母校之际,我们能做什么,经过讨论,我们将班级努力的目标定在了‘知感恩’上。”李晨阳说,知感恩是一种能力,一种回报,也是一种认同,一种钦佩,这是新时代的雷锋精神,我们决定将以优异的成绩和文明的表现来向母校告别。
李晨阳的宣读,让很多同学很有感触。
六年级的史率君说,快要毕业了,对学校真的舍不得,现在要珍惜在母校的每一天。史率君是四年级时才从河北老家转到雷锋小学的。“我妈妈听说这所学校会教学生学雷锋刻苦学习、做好事,所以选择了这所学校。”
在史率君的印象里,当“雷锋”特别自豪,他印象最深的一件好事是帮助了班上一名生病的同学。
他说,去年冬天,同学生病了,在家休息,他想着同学还有作业没做,笔记没记,一放学,他拎起书包就去坐公交车,往同学家里赶,把自己的笔记和要做的作业全都交给同学。
“他家离我家有5公里呢。”他说,等回到家,已经天黑了,但是那天觉得特别有成就感。
坚持
每周“诞生”一篇日记一写39年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是《雷锋日记》中,最知名也最为撼动人心的一段话。
《雷锋日记》也成为雷锋精神的一种“载体”。从1973年到现在,北京雷锋小学每周都会“诞生”一篇续写的《雷锋日记》,由一茬又一茬的孩子们坚持写着,如今39年过去了,《雷锋日记》已逾1500篇。
在学校保存的资料中,记者看到,一摞摞稿纸、信纸、白纸等装订成册的纸张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那些出自小学生笔下的字歪斜着,淘气而俏皮,内容充满着稚气却感人而真诚。
“下午,我和郑文利来到姜瑾家,一起判完了卷子,就到公园玩捉迷藏。路过大广场时,忽然发现一辆崭新的自行车被大风吹在地上了。我们三人一齐上前把那辆自行车扶了起来……”——《一件好事》,1982年12月9日。
“我们班是在校外做好事,每一个小队包一个利民岗位。同学们来到各自小队的利民岗位,开始干活了,同学们一拥而上,扫地的扫地,擦玻璃的擦玻璃,眼前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学雷锋见行动》,四年级一班纪红供稿,1982年11月。
再翻看眼前的日记,淘气俏皮的字迹没变,日记的“内容”没变,变化了的只是越来越白净的纸张,和握笔的一张张面孔。
日记让孩子成长家长心生感动
除了泛黄的续写的《雷锋日记》,记者在该校的历史资料中,还发现了不少“表扬信”。
其中一封1979年5月3日的信中写道:双寺小学二年级一班学生石维汉于5月1日在动物园玩,捡拾人民币3.60元、粮票1斤,交给执勤民警。
“该同学这种拾金不昧的高贵品质,值得大家伙学习,应给予表扬。”该信的落款盖有“北京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处西四交通中队”的红章。
在一封封家长的回馈信中,记者也看到了孩子们因“雷锋”成长的故事。
寒假期间,学校给每位家长寄去一封信,征集“感动您的孩子成长瞬间”。
一位叫张海的家长写下了女儿张超汝的故事,她和小区的孩子一起在小区隐蔽的地方给流浪猫搭了窝棚,“有爱心”,张海在“最令您感动的一点”中写道。
家长刘冬梅记录了孩子张芷睿这样一幕,她看见老爷爷在寒风中卖麦芽糖,心生怜悯,用自己的压岁钱买下了20元的麦芽糖,为的就是让老爷爷赶快赚到钱,好回家吃饭、避风。“善良、尊老、有爱心。”这是张妈妈在“最令您感动的一点”中对孩子的评价。
讲述
39年前一封信“成就”了雷锋小学
其实,北京雷锋小学原本叫双寺小学,那么“雷锋”是如何来到这所学校的呢?
这要追溯到1973年。这一年正值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发表十周年之际。
时任该校大队辅导员的卢锦华和学生们,给远在辽宁省抚顺的雷锋班写了一封信,请教如何传承雷锋精神。
同学们的信虽然文法稚嫩,但写得真挚、动情。没想到,雷锋班第九任班长曾树林代表全班战士立即寄来了回信。
信中说:亲爱的双寺小学的小朋友们!接到你们的信,我们全班同志都激动得流泪了。现在我们全班就在雷锋老班长当年用过的小油灯下给你们回信。正当雷锋精神受到亵渎的时候,正当雷锋班长开始被淡忘的时候,正当学习雷锋的口号已经不响的时候,你们,首都北京的同学们却喊出了我们共同的心声:向雷锋同志学习!……
这封信同样打动了师生的心。双寺小学的师生决定,要把雷锋叔叔“请回来”。
同学们主动修理已损坏的桌椅;帮助后进同学;主动承担学校四层楼的全部卫生清扫;每天坚持帮助身体残疾的同学上学;送水小队坚持15年为鼓楼大街交通岗送水;无论刮风下雨都定期去敬老院照顾孤寡老人……
双寺小学的“雷锋”复活了,也叫响了,1990年3月5日,该校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文教办、市教育局正式命名为北京雷锋小学。
这些年来,他们始终保持着与雷锋班的联系,一起分享着身边“雷锋”的点点滴滴。
影响
一茬接一茬每位学生都是“雷锋通”
如今,“雷锋”已经融入这所小学的“骨子”里。
教学楼外墙上,“雷锋”露着一张笑脸,一年又一年,迎来一批小同学,送走一批大“雷锋”。
雷锋小学的每位学生都知道雷锋的生平,知道雷锋为什么做好事,知道向雷锋学习什么。
每一个人都会讲雷锋的故事,会背雷锋的名言,会唱雷锋的歌曲。
每个班级都有一本雷锋故事书,一个学雷锋服务岗,一个学雷锋角。
高年级的雷锋小标兵还得“传帮带”,参与低年级的日常管理。从早晨带读古诗到中午带队领午饭,从每周做大扫除到每月出板报,都会有“小标兵”帮助。
学校的“五坚持”也都与“雷锋”有关。新生入学第一课,即是参观学校的“雷锋”展室;加入少先队的先决条件,得为学校做一件好事;还有,坚持每年评选表彰一批学雷锋标兵,评选一个雷锋中队,评选出具有雷锋精神的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