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语录园位于苏中革命老区江苏省如皋市常青镇草张庄村。园前小桥流水,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园内亭台楼阁,山石林立,百花争艳;那随处可见、直径超过80公分的鹅卵石上刻着50句红色毛泽东语录;两块4平方米的黑色大理石镶嵌在园内墙壁显眼处,上面刻着80句金黄色的毛泽东语录。走进语录园如同进了世外桃园,令人耳目一新,心旷神怡。游客既学习或重温了领袖的教诲,又陶冶了思想情操。该园自2010年6月开园以来,每天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可人们难以想象,这么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竟是一位退休老人的杰作。
这位老人叫张济民,今年91岁,系南京中医药大学退休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全国著名中医专家、蜚声海内外的《金匮要略》研究大家。这位从毛泽东时代走过来的老人,对中国各族人民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情有独钟。早在工作期间,他就系统精读了《毛泽东选集》(1-5卷),记下了数万字的读书笔记。1990年,张济民退休后放弃南京大都市生活,回到偏僻乡村江苏省如皋市常青镇开设中医门诊,治病救人。他在治病间隙仍恋恋不忘学习和研究毛泽东思想,摘抄了数百句毛泽东语录,且学以致用,受益匪浅。每天清晨晨练后,他轻轻吟颂毛泽东语录,顿感心旷神怡,精神陡增,从而增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退休20年来,他免收937名孤寡老人、特困村民、重症病人及残疾人的门诊费、医疗费18.7万元,为1531名贫困农民、下岗职工减免医疗费7.1万元,贴补病人伙食费、住宿费、差旅费2.7万元。他说:“毛主席说过‘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是我应该做的!”
张济民在与乡亲们的交往中,发现有些人对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渐渐淡化:不少中老年人不了解毛泽东在战争年代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部分年轻人没有阅读过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少数少年儿童不知道《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文章作者姓甚名谁。对此,他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暗下决心要为乡亲们补补课。他积极寻找重温领袖教诲、再现领袖风采的最佳载体。而毛泽东语录虽是特定时期的历史产物,但有些语录博大精深,高瞻远瞩,其政治原则、理论观念、党性修养、思想境界、学习方法对指导现代人工作学习仍有极其重要的价值。2000年张济民老人80华诞时作出一个重大决策:我要发挥余热,在乡村建一座毛主席语录园,给后人留下一笔精神财富,让祖祖辈辈、世世代代不忘毛主席。他的设想得到乡村党支部的支持,随后,他在古园林建筑专家指导下,一个“整体设计、分步施工、逐步到位,集语录、艺术、生态于一体”的毛主席语录园蓝图设计完成。按照设计方案,园前要拓宽一条河,架一座桥,园内要建亭轩两座、廊轩5条、人造假山8座、毛泽东塑像一尊,精选的130句毛泽东语录要精雕细刻在石头和石块上,以便永久保存,供世人观赏。此后漫长的岁月,张济民除了门诊外吃睡在工地,从落实资金、材料选购到每个单项工程的竣工验收,他事必躬亲,一步一个脚印。每当遇到困难时,他默念毛泽东的教诲:“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从而增强了信心,鼓足了勇气。功夫不负有心人,至2010年6月底,历时10年、耗资250万元、建筑面积650平方米的毛主席语录园终于画上句号,从而为偏僻乡村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自开园以来,已接待中外游客1.9万人次。
“没有营养的人容易生病,没有文化和信仰的群体容易浮躁,这‘浮躁病’比身体疾病更难治愈”,张济民如是说。毛主席语录园建成后,张济民老人又在计划着建一座“毛泽东丰功伟绩图片馆”。目前图片馆的规划设计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笔者祝愿他早日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