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馆里可以点餐送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也将民族精神大讲堂的内容设计成一款“菜单”,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都可以根据自己喜好点内容,抗战馆将带着专家免费上门服务。
上周五,宛平社区居民迎来抗战馆送来的“第一餐”——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岳思平用鲜活生动的事例,向居民介绍抗战时期军民鱼水情。
当天距讲座开始还有近1小时,社区老住户郑福来即兴先来了段场外预热讲演。
“我在卢沟桥边住了八十多年,曾经亲历七七事变。”郑老今年81岁,对宛平历史烂熟于胸,“从卢沟桥东到卢沟桥西有260多米,从宛平城东到宛平城西长640多米,每一米都有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我第一次做讲解还是1951年,当时接待了美国友好人士、著名记者爱泼斯坦,之后在这段将近1公里的路上,我只要有空就来志愿讲解。”
郑福来边讲,边不时看看时钟。老人说:“今天,专家到家门口办讲座,我7点就出了家门,就为占个好位置,能多学点东西,今后可以丰富到我的讲解词里。这种把讲座送到家门口的活动,以后办一次我就来一次。”
除了送进社区,民族精神大讲堂近期的“送餐表”已排得密密麻麻:9月2日,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李蓉走进装甲兵工程学院,向1000多名官兵介绍中国共产党与日本帝国主义血战到底的历史;9月3日,中共中央党校李东朗教授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题为《新中国在这里奠基——延安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的精彩讲座;9月5日,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科研处刘岳处长到丰台区榆树庄村,从近年热播的谍战剧切入,向广大群众介绍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情报斗争。
“由于场地条件限制,抗战馆馆内一次仅能容纳200名观众同时听讲座,而且地方偏僻,观众自行前往不是很方便。”抗战馆副馆长罗存康说,“现在我们已经推出了一份12道‘菜’的菜单,各单位可以主动跟抗战馆联系,按需约讲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