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五人小组,组长刘邦林,副组长王绍先。这个小组,为抗联一军开辟老岭山区抗日游击区、创建东岔抗日根据地发挥了重大作用。
1938年6月10日,刘邦林从敌人电话中得知索旅请求县城驻守日军为其补充给养的消息,立即报告杨靖宇。6月12日,杨靖宇接到刘邦林报告,索旅第42团一部从文字沟门出发,向县城开去。杨靖宇率领部队在亻家 什房子设下埋伏,敌人依仗武器装备精良,认为白天抗联不敢出来,大摇大摆地步入包围圈,我军向敌人猛烈射击并发起冲锋,仅几十分钟时间,将敌人全歼。
为掠夺东北的矿产资源,日本侵略者于1937年4月开始修建通化至集安的铁路。集安老岭段,山高势险无路可通,只能凿岩开洞。被强征的劳工饱受军警监工们的残酷迫害,苦不堪言,隧道工程进展缓慢。
1938年3月初,杨靖宇在集安东岔村主持军事会议,会议决定袭击老岭隧道工程。老岭隧道工程区地势险峻,易守难攻且戒备森严,日军丹冶小队及伪骑兵第35团一连担任守护,角田守备队日夜巡逻,强攻硬拼势必造成重大伤亡,杨靖宇决定以智取胜,兵分三路。
3月13日下午,杨靖宇率500人来到十一道沟。沟口有一伐木场,几百名衣衫褴褛的劳工正在伐木,十几个鬼子和警察守护。
部队迅速包围了伐木场,面对突然直抵胸膛闪着寒光的刺刀,鬼子、警察乖乖举手投降。
随即,杨靖宇又率领部队和劳工们冲向日本鬼子工程区,缴了鬼子兵的枪,砍断了两道电网,冲进日本东亚土木会社事务所。日军守备队及日本监工山田芳松、荣田太十郎等人进行顽抗被当场击毙。
与此同时,第二路人马攻占十一道沟工地发电所,消灭了守敌,破坏了敌人的发电设备;第三路人马袭击十二道沟存放物资的仓库,日军警备队负隅顽抗被全歼,其余伪军及日伪铁路员工皆仓惶逃命。
杨靖宇组织战士们率领被解放的劳工们搬运缴获的大批粮食、物资及枪支弹药。此战役,据敌人公布的统计数字,损失总额达20万日元以上。
杨靖宇抗日斗争故事之六:智突重围显神威
东北抗联第一路军在杨靖宇指挥下纵横吉辽两省,驰骋三十余县,同凶残的日本侵略军进行殊死搏斗,严重威胁着伪满洲国的傀儡统治,扰乱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战略部署,牵制日军几十万兵力,推动了全民族的抗战进程。然而,日本帝国主义不甘心战场上失败,除加紧部署实施军事围剿外,在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采用极其狠毒、残酷的办法,以铲除东北的抗日武装。
为了彻底分割抗联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断绝人民群众对抗联的物资支援,日伪当局实行“匪民分离”政策,将分散居住在野外的村民房屋烧毁,将百姓强行迁移至筑有严密防范设施的大屯子———集团部落中居住。凡不愿迁移的村民及财产均被杀光、抢光。
集团部落四周设有铁丝网,网内建围墙,东西南北四角建炮楼,出入大门设岗,部落内驻有日伪军,配有警防队和自卫团。集团部落规模为30户、50户,大者百余户。村民出入要挂号,种地不准离部落太远,禁止种植可供直接食用的土豆、玉米和豆类。这样,抗联基本上断绝了与群众的联系,生存、斗争陷入极其困难的境地。
1933年12月22日,日伪当局公布《暂行保甲法》。该法规定:居民以10户为一牌,村为一甲,一个警察管辖区内的甲为一保。牌设牌长、甲设甲长。如某一牌出现“扰乱治安”等犯罪人,牌内各户都连坐有罪,课以“连坐金”,重者将被判刑和杀头。有“通匪者”将全家枭首示众并株连邻里。
为强化法西斯专制,便于分辨“匪”、民,各县都成立了“指纹班”、“特搜班”。凡集团部落居民都经严格审查后,发放“居民证”。凡8岁-55岁的城乡居民都被强制按取手印指纹。“特搜班”在搜查“居民证”时要核对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