剿”。其中在歼灭国民党湘军主力张辉瓒师时,黄公略亲临前线指挥部队向敌师部冲击,生俘了张的警卫营全体人马。
1931年9月15日,黄公略率红三军在赣南东固行军时遇敌机空袭。他本来已经在路沟里躲好,因一个参谋跑来报告七师部队还在路上行进,便跳起来跑到路上指挥后面的指战员赶快隐蔽,结果被低空盘旋的敌机扫射击中腹部,因失血过多于当夜牺牲。
■读书与尚武相结合,在红军中以军政全能著称。他又将家庭革命、社会革命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共产党人将革命原则放在亲情之上的高尚品格
黄公略生于湖南湘乡,是曾国藩的同乡。当地在近代一直有读书与尚武结合的传统,他的二哥曾就读于保定军校,家乡投军的人很多。然而曾国藩创造的“书生领山农”的建军方式,虽然适应了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却是为维护旧式的封建统治。黄公略等革命者虽然也采取类似的方式,目的却是推翻旧世界并开创一个新社会。据了解黄公略的老一辈人说,在打仗之后的空闲见到他总是手不释卷,属于“儒将”型的人才。他在军事上有创新,尤其是在毛泽东从事井冈山斗争时,他在异地也提出了一些游击战的宝贵原则,有“英雄所见略同”之处。在政治上他的能力也很强,建立红六军时曾兼任军委书记,在政委陈毅、政治部主任毛泽覃都未到职的情况下,独自一人把全军的军政工作都抓了起来,一方面军中都称赞他是军政全才。
人们敬重黄公略的一个典型事例,是他大义灭亲。至于处死其大哥等一些极端手段,今天的人看来可能难于理解,然而在那个进行残酷的阶级战争、到处悬挂革命者首级的年代,也是特定环境下的针锋相对之举。在中国千年的旧社会中,封建家庭恰恰是封建专制统治的基层细胞,投身社会革命的人往往都要先进行家庭革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正在于始终坚持把革命原则放在亲情之上,黄公略又是当时这样的突出榜样。
■在旧军队中欠饷时,拿出自己的钱先给士兵,因此在部队能一呼百应,后来同彭德怀一起以“闹饷”之名发动了平江起义
■在红五军中任副军长,部队缺少棉衣时他和战士一样在雪天穿单衣
■大哥黄梅庄为蒋介石充当说客,黄公略支持彭德怀将其处决,把人头装在桶中还给蒋介石
■作战时一向指挥靠前,与彭德怀、伍中豪等并列为红一方面军中的主要战将
黄公略生于封建家庭,他的母亲因出身微贱在家族中受尽歧视压迫,在儿子小时便教他要同情贫苦人。后来黄公略走上革命道路,母亲还被逐出家门。他从青少年时代,便萌生了寻求平等和真理的念头,在无钱上中学的情况下只好投军。抱着这种理想,黄公略在湘军中升了官,却一向对士兵和气。当时上司拖欠和军官克扣军饷是家常便饭,黄公略担任连、营长时遇到士兵几个月领不到薪饷,便先拿出自己的钱分给大家,一时在下级官兵中传为美谈。他与彭德怀发动平江起义时,便以“闹饷”为动员口号,能马上得到全团响应。
起义当了红军后,官兵们实行供给制,反而没有了薪饷,生活比军阀部队还苦,一些旧军官和兵痞便煽动叛逃,黄公略原来所带的第三营几乎跑光。于是,黄公略和彭德怀便学习朱毛红军的经验,主要靠打土豪、分田地的暴动农民补充部队,同时实行官兵一致。在湘鄂赣边区山中打游击时,下雪天部队还穿不上棉衣,黄公略自己也同大家一样穿单衣,并带头以红薯丝、草根充饥。旧军官出身的副军长能如此吃苦在前,起义过来的官兵都视为奇迹,从而凝聚了原旧军队人员及新入伍的战士。
“朱、毛、彭、黄”威名远扬后,国民党湖南军阀先去挖黄公略的祖坟,把他父亲、祖父的遗骨都扔入湘江。此后蒋介石又变换招数,一面把黄公略的妻子、母亲押到长沙作为人质,一面又封其大哥黄梅庄为参议,并让此人带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