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麟是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者之一。原名李超兰、化名张寿篯,1910年11月2日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县小荣官屯一个农民家庭。
李兆麟少年时入本村私塾读书。1922年毕业于辽阳县高级小学,随后又在荣官屯的私学馆念了两年书。1926年因其父亲去世,李兆麟辍学回家,边务农边自学。在乡务农期间,李兆麟受具有进步思想的亲属张一吼的影响,经过接触一些进步书刊,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后在革命者翟东全的引导下,李兆麟开始接触革命,了解了中国共产党。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李兆麟积极投入抗日救国的洪流之中。他前往北平参加了“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并成为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的盟员,在群众中积极开展抗日救国活动。1932年初,他被救国会派回辽宁从事抗日工作。同年2月,根据中共北平市委的指示,李兆麟在辽阳一带组织建立抗日义勇军。3月,他联络辽阳一带的“长江”、“燕子”等抗日山林队,以“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名义,在三家子主持召开了约有五十多人参加的各抗日队伍首脑会议,宣告正式成立东北抗日义勇军第二十四路军。李兆麟在组织义勇军抗日的同时,还在小堡、小荣官屯一带建立起抗日救国会。
1932年5月,经过抗日艰苦斗争的洗礼,22岁的李兆麟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他把自己的一切全部献给了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同年9月,由于日寇加紧围剿义勇军,加之义勇军内部良莠不齐,有的动摇变节,有的妥协离队,义勇军第二十四路军的活动基本停止,李兆麟被迫离开辽阳,来到奉天(沈阳)工作。12月,李兆麟根据中共奉天特委的指示,到本溪煤矿当矿工,组织煤矿工人从事抗日活动。经过李兆麟等人的积极工作,在矿工中成立了“抗日救国会”。
由于沉重的劳动,紧张的工作,以及恶劣的生活环境,1933年2月,李兆麟染上严重肺病,被组织调回奉天养病,在奉天特委军委工作,担任年青士兵委员会负责人。6月,中共奉天特委被破坏。之后,李兆麟前往中共满洲省委所在地哈尔滨,任中共满洲省委军委负责人。同年秋,他以省委巡视员的身份到珠河巡视工作,传达中共中央一二六指示信和省委决议精神,协助珠河县委在三股流成立了珠河反日游击队。
1934年初,中共满洲省委又派李兆麟到海伦、通化、绥化巡视工作。同年4月,他来到珠河游击队,任副队长。6月,珠河游击队改编为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赵尚志任司令,李兆麟任政治委员。部队分别在宾县、珠河县铁道南和铁道北一带开展抗日活动。1934年秋,李兆麟和赵尚志率哈东支队300多人,攻克了五常堡,缴获大批枪支弹药和军需物品,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的抗日斗志,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扩大了政治影响。1935年初,哈东支队开辟了宾县、珠河、延寿、方正、五常等县新的抗日游击区,巩固了以珠河县三股流为中心的游击区和根据地,使附近的抗日义勇军、山林队更加靠近党所领导的哈东支队。
1935年1月28日,以哈东支队为基础,吸收地方青年义勇军成立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李兆麟任第二团政治部主任,与团长李熙山率领200余名战
士在珠河、延寿、宾县、阿城等地活动。不久,李兆麟调往一团任政治部主任,与团长刘海涛率领该团独立活动在延寿、方正等地,并与谢文东、李华堂部联合攻打了方正县城,取得了胜利。根据中共中央《八一宣言》精神,为加强对北满地区抗日武装的统一指挥和领导,1936年1月28日,在汤原境内召开了东北反日联合军军政扩大会议,经会议协商,成立了东北反日联合军总司令部(后改为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部),赵尚志为司令,李兆麟为总政治部主任。1月30日,汤原游击总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为加强领导,李兆麟被派到第六军任政治部主任。为巩固汤原根据地,李兆麟率部队除掉了盘踞在老钱柜的伪森林警察队。从此,汤原一带成为我抗联第三、第六军的根据地。
1936年9月18日,中共珠河、汤原中心县委及第三、六军党委联席会议在汤原召开,李兆麟被选为中共北满临时省委执行委员。
1937年冬,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加紧对东北抗日联军集中活动的松花江下游地区的进攻,战斗空前激烈和残酷,东北抗日游击战争进入最艰苦的斗争时期。1938年5月,中共北满临时省委鉴于松花江下游地区形势的急剧变化,为突破敌围、开辟新的游击区,保存和发展抗日武装力量,决定组织东北抗联第三、第六、第九、第十一军主力部队向西北海伦远征。远征分三批进行,前两批西征部队于10月先后到达小兴安岭西麓海伦地区,开辟了新的后方基地。11月,李兆麟率抗联第六军教导队和十一军一师由宝清后方基地出发西征。经过一个月的艰苦跋涉,最终到达目的地,与先期到达的部队胜利会师。在组织西征过程中,李兆麟和他的战友们创作了著名的《露营之歌》,生动地记述了抗联指战员艰苦卓绝的西征经历。
1939年4月,中共北满临时省委改为北满省委,李兆麟被选为省委常委兼组织部长。5月,根据北满省委的决定,抗联第三、六、九、十一军合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李兆麟任总指挥。之后抗联第三路军在李兆麟的指挥下,驰骋在黑嫩平原地区,依靠山区,对日本侵略者开展了广泛的游击战争,历经四十几次大小战斗,先后袭击和攻克了通北县伪警察署、龙门车站、讷河三合屯,克山北兴镇、讷河县城等地,冲破了日寇所谓“黑(河)、北(安)、龙(江)三省汇攻计划”,缴获敌人各种轻重武器500多件,歼灭和俘虏敌人750多人,牵制了大量的日伪兵力,并在讷河、克山、依安、拜泉等县建立起抗日救国会和党团组织,使当地的抗日游击斗争出现了一个新高潮,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斗争。
1940年春,抗联第三路军缩编为第三、第六、第九、第十二等四个支队,继续在小兴安岭西麓坚持抗日游击战争。同年秋冬,第三路军先后攻克克山县城、肇源县城,给予敌人以沉重打击。
日本当局为达到消灭东北抗日联军的图谋,巩固在东北的殖民统治,除不断向东北增兵外,还对抗日部队展开了大规模的“讨伐”和围剿。为保存实力、培养干部、整训部队,抗联部队陆续进入苏联境内进行整训。1941年11月,李兆麟率部队到达苏境。1942年8月,在苏境进行政治、军事训练的抗联部队统一编成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即八十八旅),周保中任旅长,李兆麟任政治副旅长。在此期间,抗联部队除开展军事训练和政治学习外,还陆续派出小部队回东北进行军事侦察和游击活动,继续打击日本侵略者。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在苏境整训的东北抗日联军在周保中、李兆麟的领导下,随苏军反攻东北,配合苏联红军击败了日本关东军,解放了沦陷14年的东北地区。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中央派大批干部进入东北。1945年9月建立了以彭真为书记的中共中央东北局。李兆麟受党的派遣到滨江省政府任副省长。1945年11月中旬,以陈云为书记的中共中央东北局北满分局成立,李兆麟任委员,在陈云领导下,李兆麟和我党干部积极开展建党、建军、建政、恢复生产和对敌斗争等活动,并且筹集武器装备,迎接和转送党中央派往北满、西满地区的大批军队和干部,为贯彻党中央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作出了重要贡献。同年12月下旬,国民党接收哈尔滨和滨江省政府后,根据上级的指示,李兆麟辞去滨江省副省长职务,出任哈尔滨中苏友好协会会长,以此公开身份,继续开展对敌斗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