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军节前夕,备受瞩目的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改扩建工程已经全面完成,将于7月28日重新向外界开放。当我们走进这座有“中国军史第一馆”美誉的纪念馆,体验着国内新颖的声光电等陈列手段带来的强烈震撼时,也为改扩建工程背后的人与情所深深打动。
一流设计团队的“八一”情缘
走进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处处是震撼。在这震撼背后,饱含着设计者们浓浓的“八一”情。
一进序厅,迎面一座名为《石破天惊》的大型雕塑立即将人带入那开天辟地的历史时刻,它用一支含义深远的巨枪提炼出了整个展馆的主题。为了设计这座巨型雕塑,设计师黎明四处跑图书馆、资料室,历时几个月查找史料,细心揣摩八一起义的精神内涵,有时灵感隐约来临,他将自己关在工作室一呆就是大半天,往往新的灵感来临又将前面的思路推倒重来,如此反复构思反复创作,十易其稿,才有了今天的《石破天惊》。
《五万人大会》是展厅内最有现场感的环节。一大片等身蜡像群众聚在“戏台”前开大会,“群众”中留出一条供参观者走动的过道,驻足其间,立即感觉自己就是五万人中的一员。该项目负责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吉彤告诉记者,这种手法在全国还是第一次采用。设计前,他们曾经找出大量当年南昌市的历史图片、文字史料,一遍一遍讨论,最后认为南昌起义是一个对中国历史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件,有很多波澜壮阔的场面,应该尽量在还原历史中表现历史。
纪念馆馆长法剑明对记者说,7月10日,中宣部、解放军总政治部的专家组在审阅后,认为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的陈展是一个特点鲜明、重点突出、制作精美、手段先进、亮点频闪的精品工程。纪念馆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得益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与广东集美公司两个国内一流设计团队的努力,也得益于南昌人自己的创造,“所有人都是怀着对‘八一起义’这段历史的深情来做的啊”!
80岁的老馆员带病当顾问
改扩建工程牵动了众多曾在纪念馆工作过的老同志的心。
纪念馆老馆修建,遵循的是修旧如旧的原则,需要再现起义时的原貌。80岁的老馆员凌家传、75岁的老馆长徐薇与另一位退休老馆长郑传云三位老人受邀担任顾问后,二话不说,马上着手收集历史资料,提出修建方案。
“三人顾问团”中最年长的当属凌家传老人。1958年参与纪念馆的筹建后他就一直在纪念馆工作,先后做过馆长秘书、陈列组组长,多年来,纪念馆很多照片的拍摄、历史材料的查找甚至讲解词的创作都经由他手,纪念馆的每一件文物、每一种布局、每一个变化,凌老都铭记于心,是健在老同志中对纪念馆变迁最了解的人。纪念馆的每一次重要庆典,凌老都会被请来把关。在这次“出山”前,老人刚刚因病住院开刀,但他仍然高兴地接受了任务。他与另外两位老馆长一起查史料、找图片,什么地方该恢复,怎么恢复,他们一起回忆、甚至争辩,几千字的意见书他们改了一遍又一遍。工程开始后,凌家传又一次次地从病床“逃”到现场,边看边提意见。
按照凌老等人的建议,纪念馆正门两侧复原了账房和小卖部,馆内恢复了中西餐厅的陈列。7月14日,在省人民医院,记者见到了凌家传老人。“能为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做点工作,是我一辈子的荣幸与快乐!”他说。
每件展品都有一段情
改扩建期间,纪念馆一边向社会公开征集文物,一边在全国各地采集文物替代品。如今的纪念馆,几乎每一件新添置的文物或替代品背后都藏着一个故事。
采集文物替代品是件颇为讲究的技术活,非得有经验、对纪念馆又很熟悉的行家才行,这一重担落在了纪念馆负责人之一的刘茶根肩上。为了采集文物替代品,他跑遍了全国,经常为了一把木椅、一个茶几辗转几个省。有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