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读《终战诏书》向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无条件投降。早些年,纪念抗战胜利的报道多选在8月15日进行。

1995年8月15日,正值抗战胜利50周年,我在内蒙古日报一版值夜班,该如何配合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呢?常规的做法是寻找抗战老兵、写取得胜利的战役等。这些做法历年来被多次用过,已不新鲜。能否出新意?不走寻常路,搞个不一样的报道呢?
照理说,这类报道是有部门专门负责的,确实也没我什么事。可又一想,这么重要的事件,这个节点,我可否也能做些文章呢?在纪念日到来之前,我开始琢磨起来。忽然,之前见过的一张与抗战有关的照片,进入我的脑海。照片是当年八路军新闻战士江波拍摄的,发表后成了中国新闻摄影史上的杰作,而拍摄者江波同志后来又到我们单位做过领导,近水楼台,这不是躺在我眼前的题材吗?照片背后一定会有故事。
不采访不知道,一了解吓一跳。新闻界都喜欢用抓活鱼来形容好的新闻线索,跟江波老先生一接触,原来照片的背后蕴含着许多感人的故事。通过照片,可以向人们展示抗日战争的艰苦,以及胜利的来之不易,照片包含着拍摄者与主人公间结下的半个世纪情缘。
照片的主人公叫戎冠秀,被社会上称作“戎妈妈”。戎妈妈五次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解放军总政治部曾送她一台彩电,但她家住在河北省平山县山区,不通电。咋办?相关单位愣是拉了20公里的电线,为戎妈妈解决看电视的问题。可见人物的分量。我采访的时候,距照片拍摄已过半个世纪,照片背后的故事还在延续。真庆幸,这样一条“大活鱼”被我撞到了。经过多次采访,回单位边上夜班,边写稿件,成稿后也没急于发表,专等抗日纪念日的临近,1995年7月28日,《内蒙古日报▪周日扩版》一版用头条位置刊发了《黎明钟声:牵动半个世纪的情思》的长篇通讯。

经常看新闻的人都深知这个道理,新闻报道在两种情况下最有劲儿:一个是新闻发生时的现场报道,另一个是在新闻发生的节骨眼儿上作以配合。这篇对一张照片的“解读”就属于后者。这有点像竞技赛事,当比赛进入白热化的当口,观众发出惊天的呐喊,这无疑会把比赛推向高潮,给竞技增光添彩。错过这个“点”,即便你的呼声再大,也总感觉力量不够。这篇文章后来被《新闻出版报》《河北日报》转发,《作家文摘》转载。
下面是当年的报道,各位看官往下看:
《黎明钟声》:牵动半个世纪的情思
1995年7月4日下午,73岁的江波老人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在家中等待着一位特殊的客人——戎冠秀的孙子李士军。在焦急中江波推测着士军的年龄、相貌,并努力地将他和戎冠秀的形象联系起来。下午5点整,终于传来轻轻的敲门声,随着一声“江叔叔好!”两双激动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士军为戎冠秀的五个孙子之一,他现在是河北省平山县毛巾厂的推销员,到呼和浩特办理业务。行前,士军的大姑李荣花几番叮咛,到呼和浩特后一定要代表全家去看望江波老人。
53年前,作为随军记者,江波用一架德国产的蔡斯相机,在河北省平山县下盘松村拍下了一张足以写进摄影史的作品——《黎明钟声》。从那时起,他便与照片的主人公、子弟兵的优秀母亲戎冠秀,结下了一段难以割舍的情缘。
江波难以抑制自己的兴奋,听着士军的叙说,思绪也被带到过去的岁月,带到和戎妈妈相处的日日夜夜……
那是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年代,日本侵略者对晋察冀边区进行疯狂的扫荡,大肆烧杀抢掠,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人民群众处于苦难之中。抗日根据地战火弥漫,斗争异常艰苦,前方缺给养、弹药,后方缺粮草,困难接踵而至。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晋察冀抗日军民并没有被疯狂的敌人所吓倒,他们团结一致,一面生产,一面战斗,前仆后继,不怕牺牲,保持着必胜的信念。
在他们中有一位荣获晋察冀边区爱国拥军模范和“子弟兵母亲”光荣称号的戎冠秀同志。她的英雄事迹广为流传,被边区的广大军民尊称为“戎妈妈”,深受敬仰和爱戴。

(参加开国大典时的戎冠秀)
1942年秋,作为随军记者的江波,来到平山县下盘松村,专程采访戎妈妈。在此之前,他曾多次夜行军打仗路过下盘松,但战时的情况不允许他停下脚步,仔细看看村子的真面貌。这一次他就住在戎妈妈家里。一住就是40多天。白天,他和戎妈妈一同下地干活;晚上,坐在戎妈妈身边,听她讲述支前打鬼子的故事。一个多月的相处,使他对戎妈妈有了深入的了解,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戎妈妈是一位在战争年代率先觉醒的中国女性,尽管环境十分艰苦,但她对抗战胜利始终充满信心。她发动群众,支援前线,带头送子参军,抗日杀敌;她在枪林弹雨中,抢救出100多名伤病员。戎妈妈的一言一行,深深地打动着江波的心。随着采访的深入,戎妈妈的形象在江波的心中逐渐高大起来。他想,有戎妈妈这样千百万觉醒的群众支持,军民紧密团结,同仇敌忾,奋起抗敌,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抗战的胜利一定会到来,眼前的困难只不过是黎明前的黑暗。
在下盘松村一件事引起江波的注意。每天清晨,总会有一阵清脆的钟声,由远而近,把他从梦中惊醒。他过去曾隐约地听说过戎妈妈用钟声指挥战斗,动员群众进行生产的故事。他立刻将这钟声同戎妈妈的高大形象联系起来。原来戎妈妈既是战斗的指挥者,又是生产的组织者。战时,她的钟声是报警指挥群众转移的信号,又是集合游击队员整装迎敌的号角;平时,有节奏的钟声又是在动员群众下地生产。
生长在河北农村的江波,对钟声并不陌生,可是下盘松的钟声却让他从心底里滚动着澎湃的热流,他感悟到戎妈妈敲钟是那么含义深刻,那么意味深长……
这清脆的钟声,使江波无法再闭上眼睛安然睡觉。他立刻起身,穿好衣服,寻着钟声,来到村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土坡上那棵粗壮的枣树,树上挂着一口大钟。随着戎妈妈有力的敲击,钟声立刻响彻天空,传遍下盘松的每一个角落。这使江波顿时想到,这黎明的钟声,不正是一种力量的象征吗?它说明黑暗即将过去,黎明即将到来,一个伟大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透着东方的霞光,凝聚着自己往日的情感,他选好角度,毫不迟疑地按下快门。我国摄影史上的一幅佳作《黎明钟声》就这样诞生了。
那时,江波不过是一位不满20岁的小八路,战争条件的险恶,常常把他推向生与死的边缘。他无暇过多地想象自己拍下的作品会在以后产生怎样的反响。不过,一个令他回味的故事,连同主人公却深深地埋在他的心底。
照片拍好后,江波便交给当时《晋察冀画报》社副社长石少华,由他带回晋察冀报社。画报社社长、著名摄影家沙飞见到照片后十分欣赏,认为是一幅难得的佳作,迅即在《晋察冀画报》上发表。
《黎明钟声》发表后,在晋察冀边区乃至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戎妈妈的黎明钟声,表明了中国人民在民族危难时刻的觉醒,仿佛在号召人们去战斗,去夺取抗战的胜利。浴血奋战的指战员们和江波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晋察冀的一位老战士后来回忆到:“我在晋察冀边区第一次看到这张照片时,虽然正值严冬,看完后全身顿觉火辣辣的,思想深处不敢有一点松懈。一种极度的偏爱,我把一本有着这张照片的《晋察冀画报》藏在我的背包里,随身带来带去。在过去的那段漫长的日子里,这张照片给过我多少鼓励啊。”

(图片来自网络)
后来,这幅照片多次入选各种影展,被收入《革命战争摄影作品选集》、《老战士摄影》、《人民画报》等多种选集、画册和报刊中,评介文章更是数不胜数。如今底片已被国家收藏,成为珍品。一些老战友还不时地写信或打电话给江波,朝他索要《黎明钟声》照片。
也正是这张《黎明钟声》,在江波和戎冠秀一家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从那次拍照以后,江波便离开了戎妈妈,投入到新的战斗中,一直未能与她见面。直到他担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秘书长、自治区顾委委员,他还经常回忆起那个地处偏僻、条件艰苦的下盘松村,特别是那位刚毅慈祥的戎妈妈,尤其令他思念。他常想,有朝一日,一定要再去看望戎妈妈。
1986年深秋,江波驱车千里,从内蒙古前往下盘松村。车轮飞转,越接近下盘松,他越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现在的戎妈妈怎么样了?她还能认出我吗?
到达下盘松时是农历九月二十九日,恰好是戎妈妈90寿辰,儿孙们专门为她举办了生日庆典。44年过去了,久别重逢,戎妈妈已经衰老了许多,背也有点驼,但记忆力还好,她还能认出江波来,惊喜中她连声叫到:“你是小江!你是小江!”

然而,岁月流逝,当年的小江早已是60多岁的老人了,但千山万水没能阻隔住江波对戎妈妈的思念。44年后,他终于再次见到了令他牵挂的戎妈妈,怎能不令他激动万分呢?
“戎妈妈!戎妈妈!”他一个劲地叫,话语说不尽,情思叙不完。
戎妈妈还是那么慈祥,那么可亲可爱。过去低矮的小土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宽敞明亮的五间大瓦房。戎妈妈也已“四世同堂”,儿孙们都很孝敬。虽90高龄,但仍记忆清晰,身体健康,享受着天伦之乐。在戎妈妈家,他度过了一个难忘的不眠之夜。
临别,戎妈妈拄着拐杖为他送行:“等我百岁大寿时,你一定再来,我热烈欢迎你。”

然而,不幸的是,没等到“百岁大寿”,戎妈妈于1989年便与世长辞了。江波闻讯,悲痛万状,写下《怀念戎妈妈》一文,以寄思念。
我采访江波时,中央电视台正在播放《百团大战》,他参加过那场大战,并在娘子关战斗中负伤。荧屏上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常常把他带回到往昔的战斗生活……
1995年,江波正式办理了离休手续,闲暇无事,写些回忆文章。案头放着《黎明钟声》的照片。他说,每当看到它,总会让人想起戎妈妈,想起过去那段艰苦的战争岁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