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革命老区江苏省启东市,有这样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他像一股春风,吹拂着清新美丽、宁静纯朴的这片土地,又像知时节的春雨,滋润着红色的种子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他就是朱永继,一个平凡又感人的名字。
1949年5月,朱永继出生于启东市合作乡农村的一个军人家中。他的父亲在他还未出生时,便在解放战争中英勇牺牲。虽只见过烈士证上父亲的名字,但那为国家、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勇于牺牲、敢于奉献一切的精神,却如同一座巍峨的灯塔,照亮了朱永继的一生。他从小便听着父亲的故事长大,那些关于英勇无畏、舍生忘死的片段,深深烙印在他的心底。
1970年12月,朱永继怀着对父亲的敬仰和对祖国的热爱,毅然入伍。那一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连队军政训练标兵。在部队里,他刻苦训练,努力学习,用汗水和拼搏诠释着对党的忠诚。他深知,这是继承父亲遗志的最好方式,也是为国家尽力的最佳途径。因父亲是在战争中牺牲的,所以在部队的岁月里,他特别钟情于党史和军史知识的学习和资料的收集。从报纸剪报到书籍杂志,从革命故事到英雄事迹,他都一一珍藏。他深知,党史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激励后人不断前行的力量源泉。1976年退役时,他提着满满一袋收集的党史资料,踏上了回家的路。
退役后,朱永继回到了家乡卫生院工作。工作之余,他还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收集整理党史资料上。2009年退休后,没有选择游山玩水过安逸的生活,而是作出了一个让身边人都感到震惊的决定:自费开展党史宣传教育,传承红色基因。
他潜心3年,把积累了近50多年的涵盖了政治、军事、文史等方面内容的党史资料全部分门别类地整理起来,为每一本书、每一份资料编写目录,以方便人们查阅。资料从也起初形成的《伟大历程》《领袖伟业》《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再拓展到现在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年的85卷扩展到现在的135卷,达上千万字,还有相关藏书1000多册。

2013年初,他腾出一间住房,创办了启东市第一个家庭党史馆。在四面的墙壁上,挂满了从党的早期发展、到开天辟地的一大成立、一直到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发展画板,书架上也摆满了党史书籍。党史馆一开放,参观学习的纷至沓来,络绎不绝。为了满足学习需要,他又将二间祖屋翻建,扩展了展览空间。12年来,先后接待前来学习的党政机关干部、中小学生、退休老同志和各界人士达5万多人次。他热情地介绍,详细地讲解,使每一个故事都带着温度,让听众深受感动。为扩充和更新资料,他还自费订了《新华日报》《南通日报》等10多种权威报刊。家庭党史馆成了大家的求知课堂和继承传统的熔炉。

朱永继在抓好党史馆展览和讲解的同时,还不忘结合各种活动走出去宣讲,成为全市第一个民间党史专业宣讲员。在纪念建党90周年的“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的宣讲中,详实的史料,声情并茂的讲述,连讲11场,场场暴满。10多年来,无论是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还是“纪念红军长征80周年”“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抗美援朝战争70周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届三中全会”等宣讲,他都会带上自制的展板展图,受邀走进机关、学校、工厂和乡村,将我党我军的光辉历程、党的方针政策、建设成就等宣讲进大家的心里,激励人们继承光荣传统,为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砥砺前行。2021年在纪念建党100周年活动中,他带头缴上特殊党费1500元,并在全市范围内宣讲党史86场。15年来,他义务宣讲450多场,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将党的精神传递给数十万人。他的演讲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最真挚的情感。他用自己的行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党史,热爱党史,传承党史。大家都赞誉他的宣讲“大道理融合小道理,身边事映衬国家事,通俗易懂,入心利行”。

朱永继的付出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先后被授予“江苏省校外教育辅导站工作先进个人”、“江苏省关工委先进个人”、南通市“四讲四有”党员标兵”、南通市“四强”型离退休干部党组织书记、“南通好人”、启东市“老干部发挥作用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面对大家和称赞,他没有松懈,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他常说:“我只是做了一点微不足道的事情,比起父亲和那些革命先辈们,我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党史,传承党的精神,让红色的基因代代相传,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精神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