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岳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发展
太岳革命根据地始创于抗日战争初期,是由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亲自选定,由老一辈革命家王鹤峰及其战友们所创建和领导的抗日战略基地和革命大本营,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巍峨丰碑。该根据地于1937年冬季创建,1949年8月撤销,历时12年,安子文、薄一波、聂真、王鹤峰、顾大川等五位老一辈革命家,先后任太岳边区党委书记。
在此期间,王鹤峰于1944年3月,任太岳区党委副书记(书记薄一波)兼党委组织部长、太岳军区代政委(政委薄一波);于1945年8月任太岳区党委书记兼太岳军区政委;于1945年10月,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四纵队政委(司令员陈赓);于1945年11月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八纵队政委(司令员谢富治);于1945年12月再次任由四、八两纵队合并组建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四纵队政委,于1946年1月再次任太岳区党委书记兼太岳军区政委(司令员王新亭,太岳行署主任牛佩琮),至1948年7月调离。在太岳革命根据地担任党和军队主要领导近四年半时间。
太岳区在1947年,即王鹤峰任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委时达到鼎盛时期,此时,管辖横跨山西、河南的5个专区、47个县(市),其中辖山西4个专区37个县,辖河南2个专区10个县(今分属济源、焦作、洛阳、三门峡4个市)。辖区范围扩大到同蒲铁路南段和汾河以东、以南,白晋铁路和晋(城)博(爱)公路以西,豫西之洛宁以北的三角地带。

王鹤峰(1911--1999),河南省濮阳县梁庄乡王枣林村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原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无产阶级革命家。
王鹤峰于1930年参加革命,1931年入党,历任山西省公开工作委员会委员(书记薄一波)、八路军决死一纵队党委书记兼政治部主任(纵队长兼政委薄一波)、太岳区革命根据地党委书记兼太岳军区政委(司令员王新亭,太岳行署主任牛佩琮)、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政委(司令员陈赓)、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八纵队政委(司令员谢富治),华北军区所属太岳军区政委(司令员刘忠),中共中央华北局党校临时教务处主任(校长刘澜涛)、北京市委委员兼组织部副部长(书记彭真,副书记、市长叶剑英,当时无常委,委员为副市级领导),中央军委铁道部政治部主任、国家铁道部政治部主任兼中央军委铁道兵团政治部主任(部长、司令员兼政委滕代远),哈尔滨市委副书记兼工业部长(当时为中央直辖市、书记李长青),黑龙江省委书记,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候补委员(书记董必武),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驻中共中央东北局监察组长(东北局书记宋任穷),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委(第一、二、三书记分别为陈云、邓颖超、胡耀邦)。
王鹤峰无论在推翻旧社会的战争年代,还是在建设新中国的火红岁月,都为党和国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革命战争年代,王鹤峰与薄一波(后国务院副总理、中顾委常务副主任)、陈赓(后大将、中央军委副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中央军委委员)、王新亭(后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副总参谋长、军科院政委)、牛佩琮(后国务院财贸办副主任、全国政协常委)等作为太岳革命根据地党政军主要领导,为创建和领导山西新军抗敌决死队、太岳革命根据地、太岳军区和太岳纵队,参与指挥并率部参加举世闻名的“百团大战”、“上党战役”、“临浮战役”、“豫北战役”、“运城战役”、“临汾战役”等重大战役,为发动群众全民参战,创建和壮大革命军队,开创和巩固革命战略基地,歼灭侵华日军和国民党反动军队,夺取全国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
抗日年战争时期,王鹤峰领导太岳革命根据地和太岳军区开展自力更生的大生产运动,措施得力,成绩显著,受到党中央和毛泽东充分肯定。
解放战争时期,王鹤峰与陈赓指挥中央军委直属的战略机动部队晋冀鲁豫野战军四纵,集中主力各个歼敌的创造性战法,受到中央军委和毛泽东高度重视,面向全军普及推广。
建国之初,王鹤峰协助北京市委书记彭真(后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委员长)、北京市长叶剑英(后元帅、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委员长),为中共在北京建立国都,培养了一大批各行各业的领导干部,不但从国民党手中顺利接管了北京,而且为全国各省市顺利接管政权创造了成功经验,受到了毛泽东和党中央的高度评价。
王鹤峰协助中央军委铁道部部长、国家铁道部部长兼中央军委铁道兵团司令员滕代远(曾任中央军委参谋长、后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像朱德同志所赞誉的那样,把铁道兵建成了“人民铁军”,为党中央从西柏坡乘火车进京举行开国大典,为毛泽东乘专列出访苏联,为抗美援朝战争组建铁道部队,建立钢铁运输线,夺取新中国震惊世界的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做出了历史性重大贡献,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中央五大书记的感谢与赞扬。
在新中国建设时期,为建设被毛泽东称之为共和国“长子城市”的哈尔滨市(50年代为中央直辖市),振兴共和国的“工业基地”黑龙江省,艰辛探索,创新性地总结提出并成功实践了“两参一改三结合”的新中国工业企业管理模式,该模式于1960年被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正式纳入中外闻名的“鞍钢宪法”,于1961年被邓小平纳入中共中央制定的“工业七十条”,于1981年6月27日,在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一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决议》中,明确将其纳入毛泽东工业化思想。
在中央监察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期间,他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的指示,在审理重大案件,维护党的纪律,主持正义,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反对腐败,端正党风,建立规章制度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受到广大监察纪检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称赞。
为了有力促进中央领导机构成员新老交替和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他率先垂范,主动退出领导岗位的高风亮节,受到全党好评和致敬。
二、临汾旅的创建发展
1945年8月10日,日本政府发出乞降照会。



1945年8月12日,根据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命令,太岳军区司令员陈赓、副司令员谢富治,太岳军区政委薄一波、代政委王鹤峰、副政委王新亭,联合署名发出《太岳军区对伪军伪组织通牒》,命令敌伪武装在24小时内举行反正,听候编遣;逾期必须全部缴出武装,如不知悔悟,拒绝投降缴械或违反本通牒任何规定时,本军即予以坚决消灭。
1945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决定将中共中央北方局和中共中央冀鲁豫分局合并为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
邓小平、薄一波分任晋冀鲁豫中央局正、副书记,领导冀鲁豫、冀南、太行、太岳4个区党委和军区。
王鹤峰任太岳区党委书记兼太岳军区政委。

1945年10月,根据晋冀鲁豫军区的决定,由太岳军区的大部分主力部队组建为晋冀鲁豫野战军四纵队。主要负责人是:司令员陈赓,政委王鹤峰(后谢富治),副司令员谢富治(后韩钧),副政委杨奇清,参谋长毕占云,政治部主任杨奇清,供给部长赵炳润。
四纵队开始下辖十旅、十一旅、十三旅等3个旅,后扩展至下辖十旅、十一旅、十二旅、十三旅、二十二旅等5个旅。
四纵系中央军委直属的战略机动纵队,也是全军歼敌最多,战力最强,曾全歼蒋军号称“天下第一旅”、“御林军”的整编第一旅,活捉中将旅长(一般旅长为上校或大校)黄正诚的英雄纵队,堪称解放军全军王牌中的王牌纵队。
1945年11月,中央军委为加强东北军事力量,实现控制东北,保卫华北、华中的战略计划,命令四纵队之十旅、十三旅以及由地方部队组建的一个新旅,由陈赓率领待命开赴东北。
同时,以四纵十一旅为主组建晋冀鲁豫野战军八纵队(即老八纵),谢富治为司令员,王鹤峰为政委,率部在太岳区坚持斗争。
老八纵由四纵11旅改称的第22旅、新组建的第23旅(即临汾旅)、太岳军区独立旅改称的第24旅等3个旅组成。
23旅(即临汾旅)正式成立于1945年12月13日,由晋冀鲁豫野战军老八纵领导下,在山西省长治县苏店镇组建。
23旅由67团(由原隶属决死三纵队后隶属太行军区八分区的决七团与陵高独立营合并组建)、68团(由太岳军区二分区的汾东支队编成)、69团(由原隶属决死三纵队后隶属太行军区第三军分区的决九团编成)。
23旅首任主要领导为:旅长黄定基(即贾定基,后晋升为179师师长)、政委车敏瞧、参谋长张振华、政治部主任孙灏正(即郑其贵)。
23旅因在临汾战役中率先登城,被华北军区第1兵团授予“光荣的临汾旅”称号。临汾旅称号由此而来。
23旅以其顽强的战斗作风和卓越的战功,成为解放军历史上的著名部队之一,尤其在坑道攻坚战术方面表现突出。
1945年12月,因中央军委改变决定,第四纵队不去东北了,四纵、老八纵仍留太岳根据地,老八纵的24旅改为太岳军区独立旅,老八纵的22旅(即原四纵的11旅)回归四纵。
1946年1月,老八纵的23旅改称12旅,划入四纵(司令员陈赓、政委王鹤峰【后谢富治】)。
1946年6月,四纵12旅(即老八纵23旅),划入太行军区,改称独立旅。
1946年11月23日,太行军区独立旅,变更为太岳军区12旅(时任太岳军区司令员王新亭,政委王鹤峰);
1947年1月27日,太岳军区12旅变更为太岳军区23旅;
1947年7月28日,由太岳军区23旅,四纵11旅(即老八纵22旅),以太岳军区第2军分区第40团、第3军分区第49团、第4军分区第59团、太岳军区机关一部重建的24旅,组建了晋冀鲁豫野战军新八纵。
1947年8月1日,晋冀鲁豫军区新八纵在山西省襄陵县张厢村隆重举行成立大会(司令员兼政委王新亭、副政委周仲英)。
1948年3月,晋冀鲁豫野战军新八纵22旅调归晋冀鲁豫野战军四纵,改称12旅;同时,将冀鲁豫军区独立第2旅调归晋冀鲁豫军区新八纵,改称22旅。
1948年5月,晋冀鲁豫军区新八纵,划归华北军区建制,隶属于华北军区第一兵团。
1948年6月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野战部队第1兵团领导机关在庆功大会上,授予8纵23旅“光荣的临汾旅”锦旗,以表彰其在临汾攻坚战中的英勇表现和卓越贡献。

1949年2月,23旅改编为第179师(师长黄定基,即贾定基,政委萧新春),隶属于华北军区18兵团60军(原8纵队,军长兼政委王新亭,副军长兼参谋长张祖谅,副政委周仲英,政治部主任桂绍彬)。
1949年4月,179师隶属于第一野战军18兵团60军。
1949年11月,179师隶属于第二野战军18兵团60军。
1950年1月,179师隶属于第二野战军18兵团60军兼成都警备司令部。
1950年2月,179师兼茂县军分区隶属第二野战军18兵团60军兼川西军区。
1951年3月,179师入朝作战,隶属于志愿军3兵团60军;
1953年10月回国后,179师驻防安徽蚌埠,隶属于华东军区60军;
1961年1月,179师被中央军委确定为战备值班师,隶属于南京军区60军;
1970年起,179师成为对外开放部队,承担迎外表演任务,向世界展示中国军队形象,隶属于南京军区60军。
1985年9月,根据南京军区(1985)司字第30号命令,179师和军直属的工兵营被划拨到南京军区12集团军指挥。
1998年,179师被改编为179摩托化步兵旅,隶属于南京军区12集团军。
2016年2月,南京军区被撤销,179摩托化步兵旅随12集团军划归东部战区陆军。
2017年,随着军队改革的进一步推进,12集团军179摩托化步兵旅经过调整,划入东部战区陆军第71集团军,并转型为179合成旅。该旅继续传承“猛、狠、拼、犟”的攻坚精神,参与抗洪抢险、实战化演练等任务,保持着精锐部队的强大战斗力。
三、新时代的临汾旅
回望奋斗史,临汾旅的发展,贯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及和平建设时期,始终以攻坚精神和优良传统著称,是我军历史上一支极具代表性的英雄部队。
展望新时代,辖江苏、上海、浙江、福建、江西和安徽6省市,驻地为南京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综合实力在全军五大战区中名列第一。
东部战区海军力量占全军二分之一,拥有东海舰队,配备有先进的驱逐舰、护卫舰、潜艇等舰艇,具备较强的海上作战和两栖作战能力。空军力量也十分雄厚,占全军的三分之一,装备有多种型号的战斗机、预警机、运输机等,能够执行空中作战、侦察、运输等多样化任务。陆军力量同样不容小觑,占全军的四分之一。
东部战区下辖71、72、73等三个集团军,兵种齐全,训练有素。
71集团军在东部战区的三个集团军中,综合实力排名第一。
第71集团军在装备水平、实战能力和战略定位方面都表现出色。该集团军装备了99A式主战坦克、04A步兵战车和“红箭-10”反坦克导弹,火力覆盖范围达40公里,并在多次实弹演习中创下“14发导弹13中”的精准打击纪录。此外,还配备了大量的直升机和火炮,展现出强大的现代化作战能力。
71集团军共辖12个旅,其中包含重型合成第二旅、重型合成第三十五旅、重型合成第一六〇旅、中型合成第一七八旅、轻型合成第一七九旅、重型合成第二三五旅等6个合成旅。
临汾旅(即179轻型合成旅)共辖8个营,其中包含4个合成营(核心作战单位)和炮兵营、防空营、作战支援营、勤务保障营等4个支援保障营,共约6000人。拥有“猛士”系列轮式装甲车等现代化先进装备,有着高度灵活机动性和快速反应能力。堪称71集团军的一把尖刀,也堪称东部战区和全军的雄狮劲旅。
可以坚信,这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部队,在新时代台湾回归,祖国统一的伟大事业中,一定可以再立新功,再创辉煌!
(作者于凌宇,系王鹤峰同志亲属,党史军史和红色文化研究专家,八路军研究会成员,中国科协院士专家报告团著名科技专家,国家工信部新型工业化专家,国家教育部信息化专家,华中科技大学知名校友,曾任国家工信部处长,后作为濮阳市委、市政府引进的高层次科教领军人才,调任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大学濮阳工学院]科研处长兼政法系党总支书记,三级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