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1939年8月新华日报华北版)

(图为1939年7月,当地政府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军民为丁思林烈士送葬的场面。)
时常翻阅英雄历史,回望当年的战火硝烟,禁不住感叹:芳菲四月百花开,常祭英烈清明来。躬身焚香功德在,浩气凛然存满怀。再看那一幅长长的全国第一批三百名著名抗日英烈名录,满是一个又一个令人敬仰的抗日名将,威武的英姿顿时便一个个地浮现在眼前。
在太行山八路军抗日战场:
1938年4月,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团长叶成焕英勇牺牲在长乐村战场; 1939年7月,八路军129师386旅新一团团长丁思林,曾是772团叶成焕团长的一营营长,在西周村战场壮烈殉国; 1940年8月,牺牲于龙珠寺战场的八路军129师386旅17团副团长吴隆煮,也曾任772团叶成焕团长的三营教导员; 1940年11月,八路军129师386旅16团团长谢家庆牺牲于小窝铺战斗,而16团正是由原新一团改编而来; 1942年2月,牺牲于大有阻击战的太行军区三分区司令员郭国言,曾任772团叶成焕团长的二营营长; 1943年3月,牺牲于西高庄战斗的冀南军区六分区司令员易良品,曾任772团叶成焕团长的三营营长; 至此,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成立之初的首任团长及第1、2、3营的三位首任营长全部悲壮殉国,令人无比痛惜。
这样的情况在八路军中,那是绝无仅有的一个英雄壮举,而如此英勇牺牲在抗日战场的他们,都是那么年轻、那么优秀、那么前途无量,且都是丁思林烈士生前的好战友,他们既是从鄂豫皖大别山转战到川陕大巴山的老红军战士,也是淌过雪山草地的长征勇士,同时还是一起奔赴太行山抗日的八路军壮士。
这样的英雄和烈士,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缅怀。所以,不论在何时何地,每逢祭奠我的二伯父丁思林时,我都不会忘记他的那些从大别山一路战斗过来的生前好战友,我或以鲜花拜祭,或以诗文颂扬,并在心中默默地祈祷先烈们:英雄千古,名垂青史!
日后,每当翻阅家谱时,就能看到有一段文字记载说,我们拥有一位令家族荣耀万分的英雄烈士,他的名字就叫丁思林,他于1915年4月19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其兄弟四人皆为丁家岗村农民,排行第二的少年丁思林,早年就参加了鄂豫皖大别山的红色革命队伍,从此成为我们家族的光荣和骄傲。
红四方面军军史也有记载,丁思林于1931年5月参加黄安独立师,历任红军班、排、连、营长、团参谋长、团长;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一营营长、副团长,386旅新一团团长。参加过著名战役有,夜袭青龙观、强渡嘉陵江、勇闯剑门关、激战长生口和神头岭、响堂铺、长乐村等伏击战,在随陈赓取得香城固大捷后,荣获朱德总司令亲笔题字的“模范青年团”光荣称号,后来,八路军前方指挥部又授旗“朱德青年团”, 而这一战就成为丁思林团长的扬名之战。
然而,英雄的命运又是那么令人惋惜。1939年7月初,丁思林率新一团在山西榆社云簇镇西周村激战二昼夜后,因掩护主力撤退时不幸牺牲。386旅旅长陈赓悲痛地号令:“我们要继续丁团长未完成的事业,用新的战斗来悼念丁思林!”时任129师政委邓小平也致词《悼丁思林同志》,称赞丁思林“把一个新的部队,变成了一个主力军团,成为一个有战斗力的,富有本军优良传统的青年兵团”。时任战地记者梅行曾沉痛写下《我替勇敢辩护--痛悼丁思林团长》,而这些痛悼丁思林烈士的文章,在当时大大激起了八路军前线抗日战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在各地抗日战场掀起了新一轮抗日战斗的高潮。
英烈虽逝,但浩气长存。英雄们的豪迈气概,早已为红军和八路军的光荣战斗史留下了珍贵的回忆,也成为后辈永远追思和无限缅怀的历史教材。
缅怀英雄,激励后人。为此,我也赋诗一首,以示对先烈辉煌人生的无限追思:
《追忆英烈丁思林》
儿时家父逢人讲,思林少年有理想; 从军黄安独立师,驰骋沙场用兵忙; 大别山区反围剿,入川练就率兵将; 夜摸奇袭青龙观,拂晓强渡嘉陵江; 雪山草地任脚踩,剑门关前任团长; 长征会师抵甘陕,八路抗日有担当; 亮剑精神源何起,二伯当年身在场; 九路来敌皆破阵,纵横晋冀露锋芒; 精心打造新一团,香城伏击威名扬; 夜战近战显身手,征战千里在太行; 西周村外昼夜战,舍生忘死赴国殇; 邓公致词悼英烈,忠骨深葬在武乡; 年少从戎为家国,红军八路皆辉煌; 芳菲四月祭英烈,万古流芳永兴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