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静源(1900-1925)

黄静源烈士殉难处纪念碑

黄静源烈士殉难处纪念碑 碑文
清明,这个氤氲着无尽追思的时节,让我们怀着最崇高的敬意,深切缅怀黄静源烈士。他将青春热血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伟大的革命事业,其精神宛如安源漫山遍野的松柏,历经风雨而愈加挺拔,永远常青在这片被鲜血染红的炽热土地上。
历史与现实的时空交叠
清明时节的安源,薄云轻笼天穹,细碎的天光从云隙间漏下,为这片浸透热血的土地蒙上一层朦胧的面纱。我沿着山麓的台阶缓缓而上,路旁的松柏挺拔苍翠,针叶上挂满晶莹的水珠,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述说往昔的故事。登上八大台阶,两侧整齐排列的龙柏,犹如忠诚的卫士,静静守护着这段永不磨灭的历史。上广场的两侧,高大的雪松直插云霄,铜枝铁干间刻满岁月褶皱,它们见证了历史的风云,也见证了一个年轻共产党人的满腔热血与无限忠诚。
抬头望去,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庄严肃穆,淡黄色的墙体在阴沉的天色下更显厚重。大楼上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八个鎏金大字熠熠生辉,恰似当年夜校窗棂间透出的点点星火。循着历史的脉络折返而下,沥青路蜿蜒通向半边街广场。脚下已是百年前矿工们往返踩踏的青石板,凹陷处蓄着昨夜的雨水,倒映出斑驳的旧时光。黄静源烈士殉难处纪念碑默立街角,花岗岩碑体沁着早春的湿气。
我驻足碑前,凝视着石碑,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向远方,恍惚间,已然置身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洪流之中。
革命火种的淬炼历程
1900年,黄静源出生于湖南郴县一个农民家庭,又名黄家祝。少年时期,他就目睹了社会的黑暗与不公,让他早早感受到阶级压迫的沉重。1918年,他考入衡阳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从此开启了他思想觉醒的大门。1919年,五四运动的浪潮席卷全国,他积极响应,与蒋先云、贺恕、陈为人等人联络夏明翰,共同发起成立湘南学联。在学联中,黄静源担任第八届总干事,全身心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学生运动中,为民族的觉醒与独立四处奔走、振臂高呼,并参与由毛泽东发动和领导的湖南“驱张”运动。1921年2月,黄静源与志同道合的同学共同创建湘南第一个具有革命性质的秘密组织——“心社”,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为迷茫的青年指引方向。3月,三师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成立,他被吸收为青年团员。10月,经毛泽东的介绍,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的人生与伟大的革命事业紧密相连。
1922年,湖南水口山矿工大罢工爆发。黄静源毫不犹豫地投身其中,带领学生宣传队来到水口山,创办工人夜校,宣讲马克思主义,培养优秀分子入团;他深入工人群众,了解他们的疾苦,积极组织和参与罢工活动,为争取工人的权益而不懈努力。1923年,他组织和领导衡阳三师驱逐反动校长刘志远的运动,并取得胜利。同年下半年,受湘区委员会的派遣,他前往安源工作,担任工人俱乐部株洲办事处主任兼工人子弟学校七校主事。1924年8月,在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第二次改选时当选为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副主任。
钢铁意志的生死抉择
彼时的安源路矿,简直是一座人间炼狱。矿工们每日在黑暗、潮湿的矿井中劳作长达12个小时,却只能换来微薄的工资。矿井内危险重重,巷道塌方、瓦斯爆炸等事故频发,无数鲜活的生命被无情的吞噬。在那首“少年进炭棚,老来背竹筒;病了赶你走,死了不如狗”的民谣里,黄静源深刻感受到了工人们的悲惨境遇,他决心改变这一切。
1925年1月15日,工人俱乐部代表工人向路矿当局提出的合理要求再次遭到拒绝,黄静源代表俱乐部正式宣布罢工。当天上午10时,各处工人大多数已停止工作,在各处总代表的带领下向工作处处长要求发还欠饷。同时,纠察团副团长率数千工人将公事房团团围住,1600名临时纠察队员遍布安源街维持秩序。他们事先派人前去军警驻地、煤矿各主要机关、邮政所、电报房说明罢工原由,并分别驻守纠察队员。各处电线全部被割断,一时安源路矿陷于瘫痪。路矿当局请黄静源动员工人复工,黄静源率领工人们坚持要先发清欠饷再复工,最后当局终于妥协,罢工取得了胜利。
工人运动蓬勃的发展引起了路矿当局和反动军阀的恐慌与仇视,他们开始策划镇压工人运动,“九月惨案”的阴霾悄然降临。
9月21日凌晨2时,寒风凛冽,反动军阀派兵协同矿警,如恶狼般包围了俱乐部、工人学校和工人宿舍。当时,黄静源与工人俱乐部的干部们正在俱乐部里紧张工作。察觉到危险后,他果断命令同志们赶快从后面的水沟撤离,自己却毅然决然地留了下来。他深知自己是俱乐部的负责人,敌人一旦找不到他,定会变本加厉地屠杀工人。为了保护同志们的安全,他甘愿独自面对敌人的威胁。在最后的时间里,黄静源争分夺秒地焚毁机密文件,绝不让任何可能危及同志和革命事业的信息落入敌人手中。很快,敌人闯入俱乐部,黄静源不幸被捕,被关进萍乡监狱。在狱中,敌人对他施以各种酷刑,但他咬紧牙关,始终坚贞不屈。在那漫长的26天里,他用钢铁般的意志和坚定的信仰,承受住了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
10月16日下午3时,黄静源被押赴刑场。在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半边街广场,他高呼着“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恢复工人俱乐部”的口号,声音响彻云霄。这穿透秋雾的呐喊,不仅是他赴死的宣言,更是对未来的预言。他倒下的身躯,化作一座不朽的丰碑,指引着后来者继续前行。他牺牲后,安源工人不畏强暴,于17日将烈士遗体秘密抬至醴陵,隆重装殓,再用火车将灵柩运往长沙举行了追悼会。10月20日,黄静源烈士灵柩由党组织运往长沙,其遗体安葬在岳麓山上。
1926年9月,北伐军到达安源,恢复了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并改名为萍矿总工会。萍矿总工会领导安源工人开展了一系列政治活动。10月16日,召开了有二万多群众参加的大会,隆重纪念黄静源等烈士牺牲一周年,并在此建立了“黄静源烈士殉难处”纪念碑,碑上篆刻了碑文。
精神坐标的当代映照
在烈士殉难处纪念碑前,我轻轻放下一束白菊。碑文由当年株萍铁路总工会委员长朱少连撰写,字里行间饱含着对烈士的深切缅怀。百年前,两万多名群众在这里集会纪念黄静源烈士牺牲一周年,那场面该是何等悲壮!我驻足碑前,见石缝间新生着几簇青苔,它们倔强地生长着。百年前此处的枪声惊落了满街秋叶,如今春风正悄然唤醒沉睡的泥土,带来新生与希望。
如今的安源,早已旧貌换新颜。纪念馆外,现代化的城市景象朝气蓬勃,车水马龙间尽显繁荣。在留言簿上,一位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写道:“黄爷爷,我们会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稚嫩的字迹,却承载着新一代对烈士的敬仰与承诺,让人动容。
离开时,云层渐薄,阳光透过松柏的枝叶,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回望纪念馆,我深深懂得:纪念不仅是为了缅怀,更是为了传承。黄静源烈士用生命诠释的坚定信仰和不屈精神,早已化作安源土地的精魂,为后人照亮前行的征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