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没能留下一张照片,的确是人生的一大遗憾。可这样的事在二十世纪的革命战争年代却是常有之事,尤其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条件十分艰苦的工农红军和后来的八路军来说,要想照一张照片还是一件十分奢侈的事情。
我的二伯丁思林就是这千千万万个生前没能留下一张照片的人之一。在牺牲前他是八路军129师386旅新一团团长,2014年9月国家民政部还将他列入“全国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名录”。

一、丁思林烈士的人生简历
丁思林(1915年4月-1939年7月),湖北省黄安县人(今红安县杏花乡丁家岗)。1931年5月参加黄安独立团(师),后转入红军,1933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军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1934年后任红四方面军第31军第93师第274团参谋长、272团政委等职;抗日战争时期,率部转战晋、冀、豫地区,先后任129师386旅772团一营营长、新1团团长,参加了著名的神头岭、响堂铺、长乐村、香城固等战斗,战绩卓著。他任团长时的新一团曾于1939年2月因香城固大捷,被八路军总司令朱德亲自题词授予“模范青年团”、后八路军前线指挥部又授予新一团“朱德青年团”的光荣称号。1939年7月牺牲,时任八路军129师政委的邓小平撰文《悼丁思林同志》(发表于《新华日报》华北版),称赞丁思林任新一团团长期间“把一个新的部队,变成了一个主力军团,成为一个有战斗力的、富有本军优良传统的青年兵团。”“他是一个英勇顽强,机动灵活的好指挥员”。
二、丁思林烈士的第一张黑白素描画像
象丁思林这样的一位资深红军和八路军团长,直到1939年牺牲时还没有一张个人照片,更何况其他普通战士呢?由此可见,在那个条件十分艰苦的战争年代,想拥有一张属于自己的黑白照片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
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红安县在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内修建“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馆”,展馆内需要陈列英烈们的事迹和照片。红安县民政部门联合烈士陵园工作人员前往丁思林烈士家乡采集烈士遗物,发现烈士生前没有留下一张遗照。于是根据丁思林烈士的弟兄们描述,并结合与丁思林长相最相近的三弟丁思卫的头像,由画师描画了一张丁思林烈士的半身头像,经几位亲人确认后,正式悬挂在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馆的陈列墙上。这就是丁思林烈士的第一张画像的来历。

2018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新华日报》、《光明日报》等全国300多家媒体同时刊发了由新华社记者徐海波采写的文章《丁思林:“模范青年团团长”》,这是中央统一部署的“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系列宣传报道活动。当时是由我陪同新华社记者深入红安县杏花乡丁家岗采访的,事后记者要我提供丁思林烈士的照片,我就将烈士纪念馆内陈列的这张画像发给了记者配文刊发。从此,丁思林烈士的画像就在全国各大媒体、网站传播开来。
三、第一张丁思林烈士身穿八路军军服的画像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信息时代,对党史的研究者越来越多,于是网络媒体上刊载的党史研究方面的文字和图片也纷至沓来。因种种原因,有关历史人物,尤其是牺牲年代较早的烈士,留下的资料信息太少,于是常发生照片与实际人物对不上号的张冠李戴现象。我就多次看到有的文章在介绍丁思林时,使用的图片不是他本人,而是一个叫王克勤的解放军战斗英雄的照片。
2022年9月,新疆可克达拉市正在筹建的“四师军垦博物馆”即将竣工,并筹划布展事宜。当地亮剑团史文化研究专家、可克达拉市博物馆顾问、史志专家们一致建议:“如果能将丁思林烈士的画像,再画上八路军军服,那八路军英雄形象就更加威武了!”
这一提议很快得到大家的赞同和支持,同时也触发了我一丝感想:以前每到烈士纪念馆参观,在丁思林画像上下、左右展示的人物中,大多都是身穿将军制服或其他军服的高级将领,而像丁思林烈士这样只有黑白素描画像的少之又少,心中多少有一丝酸楚!家中亲人们也常遗憾地感叹:军中损失了一位将军啊!正如时任129师政委邓小平在《悼丁思林同志》一文中所说:“他的死,在叶成焕、邓永黾两同志牺牲之后,是全师的重大损失了!”

作为烈士后代,缅怀烈士的方式之一就是传承烈士精神,弘扬革命文化,做力所能及之事。于是我找到一位计算机高手,请求他专门为丁思林的画像量身定制了这套八路军军服,这就是丁思林烈士的第二张画像的由来。
在丁思林团长牺牲八十多周年后,我们终于填补了烈士生前未能留下一张照片的遗憾。从此,在全国各地的纪念场馆、宣传媒体等,都可以更加清晰地瞻仰到丁思林烈士的光辉形象了。

(1939年新华日报木刻,云簇战斗:冲到最前线去消灭敌人!纪念英勇殉国的丁团长思林同志)

(1939年《八路军军政杂志》第八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