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红色教育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联播>>正文
一部将绿色低碳理念与美学完美融合的佳作——评宋明霞创作的《我的绿色低碳生活》
来源:人民论坛网
作者:陶建群
浏览次数:
2025-03-26 16:25:20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杜祥琬,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潘家华、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主任闫世东作序,20余位院士、专家、学者担任学术顾问,人民日报数字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人民碳中和研究院院长宋明霞撰写,陈慧玲绘图、廉子健翻译的《我的绿色低碳生活》一书,前不久由中国电力出版社以中英文双语出版发行。这是一本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传播绿色低碳生活美学,打造低碳生活行动指南的科普教材。

    该书分为“我的极简衣橱、我的人间烟火、我的居家日记、我的出行指南、我的办公学习、我的绿色地球”六个章节,从普通中国人的生活视角切入,巧妙地将绿色低碳理念转化为具体的生活场景,从衣食住行、办公学习等方面,提出了100条切实可行的“公民低碳生活行动指南”,每一条都由一幅手绘图和一段简洁的文字组成。这既能直击问题,又能给出答案,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深刻体会到低碳生活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在当下全球环境危机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宋明霞创作的《我的绿色低碳生活》,不仅是一部关于环保生活的实践指南,更是一场深刻的美学革命,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重新定义了我们对生活美学的理解,引领我们走向一个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未来。

    综观全书,《我的绿色低碳生活》是一部充满艺术魅力与生活智慧的作品,它不仅传递了重要的环保理念,更在形式与内容上展现了独特的美学价值。掩卷思索,我觉得这本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自然美学的生态再现。该书首先呈现的是自然美学与生态和谐的完美融合。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系列低碳绿色生活的场景,如清晨在鸟鸣中醒来、午后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傍晚在夕阳下漫步、仰望星空、走进森林等,这些自然景象不仅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对自然生态的敬畏与保护。这种对自然的描绘,让读者在文字间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从而激发其对绿色低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让我们意识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第二,生活美学的日常表达。《我的绿色低碳生活》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选择公共交通、减少一次性用品、循环利用资源等。这些看似平凡的行为,在作者的笔下却充满了生活美学。通过描述这些简单却意义深远的生活方式改变,作者展现了绿色低碳生活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艺术。这种日常化的美学表达,使得绿色低碳生活更加接地气,易于被读者接受和模仿。同时,《我的绿色低碳生活》也在提醒我们,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我们共同的母亲。只有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叙事美学的情感共鸣。书中通过个人故事、社区活动、家庭实践等多种叙事方式,讲述了人们在追求绿色低碳生活过程中的经历、挑战和收获。这些故事充满了情感色彩,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感受到绿色低碳生活带来的不仅是环境的改善,更是心灵的满足和成长。叙事美学的运用,使得《我的绿色低碳生活》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式的指南,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和情感温度的作品。另外,从语言美学的角度来看,该书语言简洁而富有力量,文风清新隽永。作者宋明霞以诗一样的语言写下了自序,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的敬畏和对低碳生活的赞美。她巧妙地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日常生活的叙述中,使得这些理念变得亲切而易于理解。

    第四,设计美学的视觉享受。从书籍的设计来看,《我的绿色低碳生活》也体现了设计美学的精髓。封面设计简洁而富有创意,色彩搭配既环保又吸引眼球;内页排版清晰,图文并茂,书中的插图和版面设计充满了自然的气息。无论是郁郁葱葱的森林、清澈见底的溪流,还是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树叶的缝隙,这些画面都如同一幅幅精美的自然画卷,让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这些插图不仅增强了书籍的视觉效果,更让读者在视觉上感受到了自然之美,从而激发了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设计美学的融入,不仅提升了书籍的整体品质,也增强了读者对绿色低碳生活理念的接受度和喜爱度。

    第五,哲学美学的深度思考。在更深层次上,《我的绿色低碳生活》还引发了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消费主义与可持续发展等哲学问题的思考。作者通过绿色低碳生活的实践,探讨了人类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寻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式,以及如何通过个人行动推动社会向更加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在《我的绿色低碳生活》中,绿色低碳生活成为一面透视人类存在本质的镜子,映照出人与自然、消费与可持续、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作者以哲人的智慧,引领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在物质繁荣的现代社会,人类究竟应如何定位自己与自然的关系?消费主义带来的短暂满足,能否替代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保护?绿色低碳生活,正是对这些问题的深刻回应。它告诉我们,只有尊重自然、融入自然,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只有摒弃过度消费、追求简约生活,才能找到真正的内心平静与满足。这种哲学美学的深度思考,使得《我的绿色低碳生活》不仅具有实践指导意义,更具有思想启发价值。

    总而言之,《我的绿色低碳生活》这本书,从自然美学、生活美学、叙事美学、设计美学、哲学美学等多个维度展现了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它不仅是一部倡导绿色低碳生活的实用指南,更是一部充满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的佳作。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特稿:血战滕州 台儿庄大捷川军功垂青史——滕县保卫战87周年纪念活动侧记(组图)
·下一篇:无
·特稿:血战滕州 台儿庄大捷川军功垂青史——滕县保卫战87周年纪念活动侧记(组图
·特稿:三明永安启动“赓续·2025·百园千校清明祭英烈”活动(组图)
·特稿:警民同心祭忠魂 红色基因永传承
·特稿:清明祭英烈 哀思寄忠魂——长汀县开展“赓续·2025·清明祭英烈”主题教育
·特稿:为优抚对象送上暖心服务——福建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携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等
·特稿:四川岳池: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春耕生产(组图)
·特稿:福建省连城县姑田镇:“科技兴农”富业兴(图)
·特稿:福建省姑田镇龙潭瀑布景区:“文旅活动”——歌声嘹亮响河畔,欢声笑语荡
·特稿:铁血丹心铭党魂,退役军人溯荣光——退役军人林顺湘专访(组图)
·特稿:宁都:赤色摇篮的二十四节气(外五首)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一部将绿色低碳理念与美学完美融合的佳作—
中红网-余文斌:体育馆路街道共享爱心清洁套
关于对毛主席称呼问题的个人观点
中红网-胡山:血战滕州 台儿庄大捷川军功垂
胡山:血战滕州 台儿庄大捷川军功垂青史——
特稿:血战滕州 台儿庄大捷川军功垂青史——
黄中泉、李燕、张琴:三明永安启动“赓续·
特稿:三明永安启动“赓续·2025·百园千校
储智:警民同心祭忠魂 红色基因永传承
特稿:警民同心祭忠魂 红色基因永传承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
中红头条:刘松林(刘思齐)同志遗体告别仪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