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红色教育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联播>>正文
特稿:为什么说红安是鄂豫皖根据地的核心区域
作者:红安县红色文化研究会 熊立功
浏览次数:
2024-09-03 15:31:55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红安(原称黄安)被称为“中国第一将军县”,这是因为它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和贡献。具体来说,红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之一,是鄂豫皖根据地的核心区域,从这里走出和产生了众多的高级将领和革命英雄。据统计,红安籍高级将领就多达200多位,是全国所有县中最多的,因此被誉为“中国第一将军县”。其主要原因,是红安适合作为革命根据地。保存革命火种,有利于火种的燎原。

    一、从其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看

    1.地理位置的优势

    大别山区的位置:红安位于大别山的北麓,而大别山脉本身横跨湖北、河南、安徽三省,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屏障。这一地理位置不仅使得红安成为一个偏远、难以被外界直接控制的区域,也赋予了它作为战略要地的独特优势。由于大别山脉的延展性,红安具备了与其他革命根据地互通互联的潜力,使得根据地之间可以相互支援、策应。

    战略纵深:红安地处丘陵地带,地形起伏较大,能够提供较大的战略纵深。在遭受敌军打击时,红军可以利用这一地理优势,在山区之间进行战略转移,灵活调整作战计划。此外,红安与周边省份相邻,利于革命力量的集结和扩散,增强了革命根据地的战略稳定性。

    2.地形的防御与作战优势

    山高林密的地形:红安地处大别山北麓,山高林密,地形复杂。这种地形对于游击战极为有利。茂密的森林和复杂的山地环境为红军提供了天然的掩护,有利于隐蔽集结、快速撤退和突袭敌军。红军可以在这样的地形中设立秘密根据地、仓库和指挥中心,敌军即便进入,也难以有效追踪和围剿。

    丘陵地带的灵活性:丘陵地带通常道路崎岖,交通不便,这对于装备精良但依赖大规模兵力和补给的敌军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障碍。而对于红军来说,这种地形有助于小股部队的机动作战,尤其是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红军可以灵活地选择战场,实施“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游击战术,充分发挥地形优势。

    3.战略退守与持久战的可能

    难以全面围剿:红安的地形特点决定了敌军难以对其实施有效的全面围剿。大别山的广袤山区和复杂的地形使得敌军即使进入,也容易陷入被动,无法进行快速的推进或有效的封锁。这为红军提供了重要的时间和空间,可以在敌军围剿期间进行战略转移,保持革命根据地的持续存在。

    长期作战的条件:地形的复杂性还为红军提供了长期作战的有利条件。红安的山区不仅有利于作战和防御,还可以利用山地资源进行必要的生产和补给,维持根据地的长期运转。红军能够在这种环境中进行长期的游击战,逐步消耗敌军的战斗力。

    4.战略转移与机动作战的灵活性

    三省交界的战略灵活性:大别山脉横跨三省,红安正位于这个关键的地理节点。这意味着红军可以根据敌情变化,灵活选择作战区域和转移路线,打破敌军的封锁和围剿。三省交界的地理位置使得红军能够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展开活动,增加了敌军作战的难度。

    多样的撤退路径:红安及其周边的地形特点还为红军提供了多样的撤退路径,敌军难以在复杂的山区中封锁所有的进出通道。即使在不利情况下,红军也可以通过隐秘的山间小道迅速撤离,保持作战力量的完整。

    故此,红安作为革命根据地,其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为红军的生存、发展和壮大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条件。大别山的战略纵深、红安的山高林密和复杂地形,构成了天然的防御屏障和战略纵深,使得红安成为了一个适合长期作战和游击战的革命根据地。这些地理和地形优势在中国革命史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保障了根据地的稳定,并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二、从革命历史和传统看

    红安适合作为革命根据地,不仅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更重要的是因为其深厚的革命历史和传统。这些革命传统为红安在中国革命史中的地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其作为革命根据地的选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1.深厚的革命历史和传统

    早期的农民运动:红安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便是农民运动的活跃地区,这为其奠定了深厚的革命基础。农民运动的发展不仅激发了广大农民的革命意识,也使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产生了信任和依赖。这种早期的革命热情为红安后来成为革命根据地提供了强有力的群众支持。红安是中国共产党在早期农民运动中积累革命经验的重要地区。1920年,红安的农民运动活跃,广泛开展了土地改革和反对封建剥削的斗争。红安地区的农民运动不仅增强了当地农民的革命意识,也为中国共产党在地方上的领导建立了基础。这种早期的革命热情和群众动员能力,使得红安后来成为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

    土地革命时期的积极参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时期,红安的农民积极支持并参与了革命斗争。这一时期,红安的广大农民通过打土豪、分田地的方式,直接参与了革命行动,极大地推动了当地革命力量的壮大。这种参与不仅增强了农民的革命意识,也使得红安成为了革命的重要根据地,形成了独特的革命文化和传统。

    积极参与打土豪、分田地——在土地革命时期,红安的农民积极参与了土地改革运动。农民们在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展开了打击地主阶级的行动,进行土地分配。这种“打土豪、分田地”的实践,不仅迅速改变了当地的土地所有制结构,还增强了农民对革命的支持和参与度。例如,农民通过暴力手段驱逐地主,没收土地并重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这种直接参与使得农民对共产党充满了信任和依赖,从而巩固了革命根据地的基础。

    建立农民自治组织——红安地区的农民在土地革命时期积极建立了各种形式的农民自治组织,如苏维埃政府。通过这些组织,农民不仅参与了地方治理,还能直接影响土地分配和社会管理。这些农民自治组织成为了革命的基石,使得共产党能够在地方上有效地实施政策和进行社会改革,进一步推动了红安的革命进程。

    推广革命思想——红安的农民运动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的改革上,还积极推广革命思想。通过农民运动的宣传工作,农民们接触到了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论,从而增强了他们的革命意识。这种思想的普及不仅帮助红安巩固了革命成果,也为整个革命事业培养了大量的支持者和积极参与者。

    组织武装斗争——在土地革命时期,红安的农民还积极参与了武装斗争。通过组建红军游击队和参与地方武装,农民们直接参与了抗击敌对势力的战斗。这种武装斗争不仅为红安及其周边地区提供了安全保障,还推动了红安成为重要的革命根据地。

    形成革命文化——红安地区的广泛参与和支持,使得当地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革命文化。这种文化不仅体现了农民对土地革命的热情和参与,也反映了他们对共产党及其革命理念的深厚认同。这种文化和传统为红安在土地革命后期及后续的革命活动中提供了持续的动力和支持。

    红安在土地革命时期的积极参与,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当地的社会结构,也为中国革命事业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支持。通过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自治组织、推广革命思想、组织武装斗争等多方面的积极行动,红安成为了中国革命的重要根据地,并且在革命历史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2.群众基础的广泛与深厚

    广泛的群众支持:红安的革命群众基础极为深厚,这主要得益于早期农民运动的积累和土地革命时期的斗争实践。红安的广大农民在革命过程中不仅是受益者,更是积极的参与者,他们在革命过程中与共产党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联系。这种群众基础使得红安的革命斗争具有广泛的社会支持,为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民众力量。

    革命传统的传承: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红安形成了独特的革命传统,这种传统在当地民众中代代相传,成为推动革命继续前进的重要精神力量。红安的革命传统不仅体现在农民的革命意识上,也体现在民众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深厚感情上。这种革命传统使得红安能够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保持革命斗志,为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

    3.成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战略地位的突出:红安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著名革命根据地之一。作为鄂豫皖根据地的核心区域之一,红安在整个根据地的战略布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红安不仅是红军的指挥中心之一,也是重要的物资供应地和人员集结地。

    革命力量的壮大: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为红军的壮大提供了重要支持。红安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物资供应和人员动员上发挥了关键作用,也为红军提供了重要的战略纵深和后方支持。这种支持使得红军能够在敌强我弱的局面下,保持强大的战斗力,并不断壮大。

    4.对革命根据地建设的贡献

    提供革命干部和军队力量:红安在革命斗争中涌现出大量的革命干部和军事人才,为根据地的建设和革命斗争的持续进行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红安人民积极参军参战,许多优秀的革命战士和领导干部从这里走出,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根据地的巩固与扩展:由于红安的革命传统深厚,群众基础牢固,因此它在根据地的巩固与扩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红安人民在斗争中展现出的革命热情和坚强意志,使得根据地不仅能够抵御敌军的进攻,还能够不断扩展和巩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可见,红安作为革命根据地,其深厚的红色革命传统、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及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中的重要地位,使其在中国革命史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红安的革命传统不仅为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红军的壮大和革命的最终胜利贡献了重要力量。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使得红安成为了革命根据地的理想选择,并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三、从军事和政治环境的角度看

    1.相对独立的地方势力较弱

    地方军阀力量相对薄弱:在红安及其周边地区,相对于其他一些地方的强大军阀势力,地方性独立势力较为薄弱。这一特点使得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开展革命活动时,面临的军事压力相对较小,能够较为顺利地展开根据地建设。

    权力真空有利于红军发展:地方势力的相对薄弱和权力的真空状态,为红军在该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能够利用这一机会,迅速扩展影响力,并在较少外部干扰的情况下稳步建立和巩固根据地。

    2.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影响力逐渐增强

    党的政治影响力扩展:随着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政治影响力的扩大,红安及其周边地区也逐渐受到共产党的政治思想影响。党的政治宣传和组织活动在当地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吸引了大量民众参与到革命事业中来。这种影响力的增强为红安成为革命根据地提供了重要的政治保障。

    红军军事力量的逐步壮大:随着红军在战争中的不断胜利,其在红安地区的军事存在也逐步增强。红军通过多次成功的军事行动,不仅削弱了敌对势力,还进一步巩固了自身在该地区的控制力。这种军事上的强势地位,为红安革命根据地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红军军事力量的逐步壮大是红安革命根据地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以下几个例子可以具体说明红军如何通过军事行动和战斗胜利,逐步增强其在红安地区的军事存在,并巩固革命根据地的稳定和发展:

    红军的初期建立与壮大——在1920年代末,红军在红安地区的初期建设阶段,通过组织和训练本地的农民,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武装力量。红军在这一阶段的任务主要是巩固根据地,保护农民运动的成果。例如,红军通过建立地方的游击队,吸纳和培训地方的年轻战士,形成了初步的军事力量,为之后的扩展奠定了基础。

    反击敌对势力的军事行动——在土地革命时期,红安地区经常受到敌对势力的攻击。红军通过积极发动反击战,成功抵御了敌人的进攻。例如,在1930年代初,红军在红安地区组织了一系列反围剿战役,击退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这些成功的军事行动不仅保护了红安地区的安全,也有效削弱了敌对势力的控制力,进一步巩固了红军在红安的地位。

    加强军事训练与组织——为了提升战斗力,红军在红安地区加强了对部队的训练和组织工作。红军通过系统的军事训练,提高了战士的战斗素质和指挥能力。例如,红军在红安设立了军事训练营,专门进行战术、策略以及武器使用的培训,使得红军的作战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这种训练和组织的强化,使红军能够更加高效地执行各种军事任务,进一步增强了其在红安地区的军事存在。

    扩大红军的社会支持——红军在军事行动中逐渐意识到社会支持的重要性,因此在红安地区积极开展政治工作,争取民众支持。红军通过深入农村,宣扬共产主义思想,获得了广泛的民众支持。这种社会支持不仅提供了物质上的帮助,还增强了红军的士气和战斗力。例如,红军在红安开展了大量的政治宣传活动,使得当地民众对红军的支持更加坚定,从而为红军的军事行动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建立稳固的根据地——随着红军在红安地区军事力量的不断壮大,他们逐步建立了一个稳固的革命根据地。红军通过不断的胜利和战略部署,稳定了根据地的防御体系,确保了红安地区的安全。例如,红军在红安地区修建了防御工事和指挥中心,设立了地方政府,进一步巩固了其控制地位。这种稳固的根据地不仅为红军的军事行动提供了保障,也为革命活动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实施游击战与战略战术——红军在红安地区实施了灵活的游击战术和战略,以应对敌人的强大压力。例如,红军采取了分散和灵活的战斗方式,通过打击敌人的补给线和后方基地,削弱了敌人的战斗力。这种游击战术不仅增加了红军的生存能力,也有效削弱了敌对势力的进攻能力,使红军在红安地区的控制力进一步增强。

    总的来说,红军在红安地区的军事力量逐步壮大,通过不断的军事胜利、加强训练、争取社会支持以及建立稳固的根据地,巩固了自身在该地区的控制力。这种军事上的强势地位为红安革命根据地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国革命的成功提供了关键支持。

    3.革命干部和群众的高度革命觉悟

    干部的奉献精神:红安的革命干部有着高度的政治觉悟和革命奉献精神,他们在领导当地革命过程中表现出了极高的智慧和勇气。这些干部不仅带领群众参与革命斗争,还通过政治宣传、组织动员等方式,进一步增强了群众的革命意识,为根据地的建设提供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红安革命根据地的成功离不开革命干部的奉献精神。红安的革命干部在推动革命事业的过程中展现出了高度的政治觉悟和革命奉献精神,他们不仅在军事斗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还在组织动员、政治宣传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以下几个例子可以具体说明红安革命干部如何通过他们的奉献精神,为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提供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前线领导的坚定决策——在红安地区的革命初期,面对敌对势力的强大压力,红安的革命干部显示出了卓越的领导能力和坚定的决策能力。例如,主要革命领导人如吴焕先等,在关键时刻做出了果敢的决策,成功指挥了数次重要战役。他们不仅亲自上前线指挥,还在艰苦的条件下维持部队的士气和战斗力。这些决策和领导使红军能够在恶劣的战斗环境中取得胜利,巩固了红安地区的革命根据地。

    深入群众开展政治宣传——为了增强革命意识和动员群众,红安的革命干部积极深入农村,开展政治宣传活动。他们通过组织讲座、宣传演出和印发宣传材料等方式,将共产主义思想和革命理念传播到每一个角落。例如,干部们在村庄召开群众大会,详细讲解革命的目的和意义,并通过实际行动解决农民的困境,这不仅提升了群众的革命意识,也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建立和管理地方政权——革命干部还积极参与建立和管理地方政权,确保革命根据地的稳定。例如,红安地区的干部们通过组织乡村基层政权,建立了红色政权体系。这些干部在当地设立了革命委员会,负责地方治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他们不仅在政策制定上展现了智慧,还在实际操作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奉献精神,通过日常的工作和管理,保障了根据地的正常运转和持续发展。

    开展社会改革和服务——革命干部在红安地区还积极推动社会改革,为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例如,他们推行土地改革,分配土地给贫苦农民,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土地问题。这种改革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还增强了他们对革命的支持。同时,干部们还组织医疗、教育等社会服务,为当地居民提供必要的帮助,提升了革命根据地的整体社会福利。

    克服个人困难和牺牲精神——许多革命干部在工作中表现出了极高的个人牺牲精神。例如,他们在战斗和工作中经常忍受艰苦的条件,有的干部甚至在战斗中英勇牺牲,为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种不顾个人安危的奉献精神激励了广大干部和战士,也增强了革命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培训和培养后备干部——革命干部还注重培训和培养新一代的革命干部。他们设立了专门的培训班,培训年轻干部,使他们能够继承和发扬革命事业。例如,红安地区的革命干部通过传授军事技能、政治理论和组织管理经验,培养了一大批具有革命意识和能力的干部,为革命事业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红安革命干部凭借他们的奉献精神、政治智慧和组织能力,为红安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坚强的领导力量。他们不仅在前线指挥作战,还通过政治宣传、社会改革和日常管理等多方面的努力,确保了革命事业的顺利推进。这种高度的革命奉献精神不仅增强了根据地的稳定性,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群众的革命热情:红安的革命群众有着深厚的革命觉悟,他们愿意为革命事业做出牺牲。这种高度的革命精神氛围,为红军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无论是在物资供应、情报传递,还是在兵员招募上,红安的群众都展现出了极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直接支持了根据地的稳固和红军的成长。

    积极参与武装斗争:黄麻起义中,红安群众积极响应号召,数万人参与到起义队伍中。“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 这首民谣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红安人民参与革命的规模和热情。众多普通群众拿起武器,为争取自身解放和革命胜利而英勇战斗。

    全力保障物资供应:在根据地建设过程中,红安群众节衣缩食,将自己生产的粮食、衣物等物资主动捐献给红军和革命队伍,保障了部队的基本生活需求。例如,一些家庭把自家仅有的余粮送到部队,妇女们日夜赶制布鞋、衣服送给战士们,确保红军在艰苦的条件下能够维持战斗力。

    踊跃传递情报:红安群众利用自己对当地地形和人员的熟悉,积极为红军传递情报。他们在敌人的眼皮底下,通过各种巧妙的方式,将敌军的部署、动向等重要信息及时传递给红军,为红军制定战略战术提供了关键依据。许多普通百姓化身成为秘密情报员,穿梭于敌我之间,不惧危险,为革命事业默默贡献力量。

    大力支持兵员招募:红安的青年们踊跃报名参加红军,他们怀着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投身到革命队伍中。有的家庭甚至是父子、兄弟一同参军,为红军队伍不断补充新鲜血液。据统计,红军中约 1/3 的兵源来自红安,人数高达 6 万多人,而革命胜利时仅剩 600 人,这些数据充分体现了红安群众为革命事业做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

    红安群众的这些行为,充分展现了他们深厚的革命觉悟和高度的革命热情,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成为红安革命根据地建设和红军发展的坚实基础和强大动力,也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军事和政治环境的角度来看,红安之所以适合作为革命根据地,是因为它具备了较为有利的外部条件和坚实的内部支持。一方面,地方势力的相对薄弱以及红军影响力的逐步增强,为红安的革命根据地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当地革命干部和群众的高度觉悟和奉献精神,为根据地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红安能够在复杂的战争环境中成为一个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四、从社会经济条件的角度看

    1.相对贫困的经济状况

    农民的革命意愿强烈:红安地区的经济不发达,尤其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尤为突出。由于土地资源的匮乏、生产力水平低下以及剥削严重,农民生活艰难,这使得他们对现有的社会制度和经济结构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和改变的愿望。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共产党提出的土地革命主张,即“打土豪、分田地”,在红安地区获得了广泛的民众支持。农民们看到了通过革命改善生活、改变命运的希望,因此愿意积极参与和支持共产党的革命事业,为根据地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2.社会阶层的矛盾激化

    地主阶层与农民的对立:在红安地区,由于地主阶层对农民的剥削严重,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非常尖锐。农民对地主的剥削怀有强烈的反感,这使得他们更容易接受共产党提出的“打倒地主阶级”的革命纲领,并积极参与革命斗争。共产党利用这一社会矛盾,通过土地改革等措施,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使得根据地在社会阶层的支持下得以稳固发展。

    经济贫困激发斗争意识:经济的贫困不仅让红安的农民饱受生活困苦,也激发了他们的斗争意识。共产党通过发动群众,鼓励他们为自身利益而斗争,从而在红安地区建立起了强大的群众基础。这种群众的自发性斗争和对土地的渴望,成为红安革命根据地形成的核心动力之一。

    3.土地改革政策的成功推行

    土地革命的吸引力:共产党在红安地区成功推行了土地改革政策,通过没收地主的土地并重新分配给贫苦农民,大大改善了农民的经济状况。这种经济利益的直接获得,使得农民更加坚定地支持共产党和红军,愿意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土地革命政策的实施,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还削弱了地方地主势力的影响力,使得根据地的社会基础更加稳固。

    4.较为封闭的经济结构有利于根据地的防守

    经济相对自给自足:由于红安地区的经济相对封闭,当地农民主要依赖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这种经济结构使得外部势力对红安的经济控制较为困难。红军在根据地建立初期,依赖这种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较为容易地维持根据地的日常运转和战时需求。相对封闭的经济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隔绝了外部对根据地的干扰,有利于根据地的长期生存和发展。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特稿:追寻革命足迹,传承红色基因(组图)
·下一篇:无
·特稿:追寻革命足迹,传承红色基因(组图)
·特稿:为烈士寻亲!闽鲁两地共圆烈属75年心愿(组图)
·特稿:新疆:乌鲁木齐市军地青年欢聚一堂文化拥军欢送即将退伍老兵(组图)
·特稿:梅州市梅县区老促会召开季度老区工作会议(组图)
·特稿:弘扬延安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
·特稿:福州理工学院:学思践悟,看青年们如何学党史促振兴(组图)
·中红网-陈步峰:太行深处铸熔炉 革命薪火代代传——时隔八年,服务文化采风团再
·“壮我长城·神州行”巡展大连活动剪影(组图)
·中红网-李见:祖孙三代接力从军 一脉传承家国情怀——记珍宝岛保卫战伤残军人朱
·特稿:抗战岁月 青春无悔(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熊立功:为什么说红安是鄂豫皖根据地的核心
特稿:为什么说红安是鄂豫皖根据地的核心区
王俊燕:追寻革命足迹,传承红色基因(组图
特稿:追寻革命足迹,传承红色基因(组图)
沈楚雨:为烈士寻亲!闽鲁两地共圆烈属75年
特稿:为烈士寻亲!闽鲁两地共圆烈属75年心
特稿:新疆:乌鲁木齐市军地青年欢聚一堂文
黄声洪、李耿新、王继伟:梅州市梅县区老促
特稿:梅州市梅县区老促会召开季度老区工作
倚新虎:弘扬延安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
中红头条:刘松林(刘思齐)同志遗体告别仪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