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为弘抗大精扬神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传奇老兵左武琮》
说到抗大纪念馆的建立,首先要归功于一位传奇老兵,如今已96岁高龄仍笔耕不辍的具有浓厚抗大情怀的左武琮。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刚刚落实政策的左武琮,主动放弃处长职务和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归故里,在备受质疑的情况下,虔诚专注的为宣扬抗大精神、创建抗大纪念馆奔走呼号(因为在战争年代,抗大对外称之为抗日青年纵队,简称“青纵”,当地人根本不知道抗大这回事)。历经数十载,为打捞抢救抗大文史资料,历尽千辛万苦千难万险,在全国各地采访寻找抗大老人。采访是艰难的,那时没有交通工具,太行山巍峨险峻,左武琮翻山越岭,全是步行,挨村挨户采访,无论刮风下雨,从不间断。他克服了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几年下来,转遍了太行山区抗大活动过的角角落落,紧接着又过着乞讨生活在全国各地艰难采访。在云南采访时,一次卷缩在狼窝里过夜,差点被狼吃掉。
他又到沈阳、武汉、天津等地,凡是能访到的“老抗大”,他都要采访。在所访问的人当中,将军级以上的老革命,就有20多位,不是将军的就更多了。其中有国家原副主席李德生、刘伯承的妻子汪荣华、罗瑞卿的妻子郝志平、陈赓的妻子傅涯等许多国家领导人和亲属。
左武琮在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王晓棠将军的支持下,得以与开国上将、军委常委陈锡联见面。得知左武琮为写抗大而来时,陈锡联激动得站起身,紧紧地握住他的手说:“应该写,再不写就没有人知道了。没有抗大就没有八路军,没有八路军哪有中国的今天!”陈锡联向左武琮谈了许多抗大不为人知的故事。
临别时,左武琮说:“许多人不相信抗大曾在邢台,你给我写个证明吧,哪怕一个小纸条也行。”
陈锡联遗憾地说:“我的手写字不方便了,写不了了。这样吧,咱照个合影吧,这样也能给你证明。”陈锡联让工作人员叫来摄影师,认真地整理好衣帽,扣好风纪扣,将衣服穿得整整齐齐,郑重地与左武琮合了个影。
最后,陈锡联说:“你要写更详细的抗大,去找李挺吧。李挺是抗大代理秘书长,是他为抗大选的址,他知道得更全面,资料也多。李挺现在长春。”
左武琮从北京直赴长春。刚做完第八次手术的李挺听了左武琮的来意,紧紧握住他的手,激动地说:“我正上愁呢,我搞了一辈子抗大,却没能写出来。你要写,需要了解什么,我都给你说。”左武琮的耳朵特别聋,带着助听器听都困难,李挺就用报纸卷了一个筒,对着他的耳朵使劲儿一句一句地说,像喊话一样。李挺说一句,左武琮记一句。采访结束,左武琮向李挺诉说当地人不相信抗大曾在邢台,想请他写个证明,李挺欣然挥笔而就。
左武琮采访完李挺,直接到石家庄找到河北省文化厅副厅长赵德润。这才惊动当地领导和群众,他和前南屿老书记郭成志一起,开始了抗大陈列馆的筹建。
2001年1月,左武琮创作的4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抗大风云》终于出版了,《文艺报》发表评论称赞《抗大风云》“为了解抗大这一特殊时期的特殊历史事件打开了一扇窗口”。时任国防部长的迟浩田,激动地说:“抗大的故事竟然让一个普通老兵写成了!这太了不起了!”
他与朱志勇大校合作打磨剧本历时数年,终于拍出了32集电视连续剧《烽火抗大》。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电视剧,中央电视台在电视剧频道重点推出,成为热播剧。在电视剧片头“策划”一项中,列出了7个人的名单,左武琮位居第一。而在片尾的演职员表里,左武琮又是“编剧顾问”。在片尾的鸣谢单位里,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赫然在目。
该剧讲述了我党从筹备、建设到管理抗日军政大学的艰难过程,并通过抗大学员高歌、陈晓婉、梁婷婷的自身成长,讴歌了抗大顽强不屈、艰苦奋斗的传统和精神的故事。
附2:《服务文化采风团成员》
(省作协会员、光荣在党50年的老兵陈步峰采风随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