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涛父母合影
左边林涛(中)爸爸林雄峰右边林涛叔叔林雄勇
左起:林涛父亲林雄峰、林涛、爷爷林保龙、叔叔林雄勇
一颗军心,一种情结 跨越半个世纪 绘就一个家庭的精神底色
9月18日,21岁的林涛参加完芗城区欢送新兵仪式,他的爷爷、父亲、叔叔身穿两代军装来了。尽管天气火热,但爷爷林保龙说,我们就是要用这种特殊的方式送别孩子,让他从入伍起就开始传承红色家庭的基因。一家三代从戎参军,接力保家卫国的故事,成为欢送仪式上的一段佳话。
祖辈峥嵘岁月,有说不完的故事
“叔叔很小就参加乌山游击队,经常给游击队放哨、运粮食。后来于1949年入伍,1953年参加东山保卫战时已经是警卫排长了。”说起一家三代人的军旅情结,林涛的爷爷林宝龙言语里满是自豪。林涛的老家在诏安县四都镇,在革命战争年代,乌山的周围尽是偏僻闭塞的村落,鸡犬不闻、经济萧索,这里的群众生活十分贫困。因此,乌山成为我党领导开展游击战争、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好地方。小时候,林宝龙父亲就经常给他讲弟弟林金泼的故事,后来,又给他讲东山保卫战的故事。
在红色故事的驱动下,林宝龙于1970年12月穿上军装,入伍于原第31集团军某师。为了多在部队干几年,原本三年的军旅生涯,他硬是超期服役了三年。
“父亲虽然没当过兵,但他经常说,我们是革命的后代,血管里流淌着红色基因。”1976年12月,林宝龙回到家乡担任民兵营长。带领女民兵班参加县组织的民兵比武荣立集体三等功一次。1989年,林宝龙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带领下,村里改良了水产种植技术,经济快速翻了翻。
2006年,林宝龙调到镇企业盐场至今。六年军旅生涯,林宝龙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如今林宝龙已经71岁了,但依然精神矍铄,军人气质不减当年,
父辈齐心协力,有续不完的初心
参军报国是他们共同的信念。林宝龙先后育有两个儿子,在父亲的影响下,两个儿子从小就想参军,并于1995年12月双双参加体检,都是“双合格”。看到两个儿子都想去部队,母亲着急哭了,她硬拉着林宝龙的手说道:“不能都去部队,必须留下一个。”
最终,林雄峰(林涛父亲)率先从父亲林宝龙手中接过保家卫国的接力棒,成为了原第31集团军某师工兵营的一名战士。服役期间,林雄峰始终牢记父亲的教诲,不怕苦不怕累,刻苦训练,凭着一股子干劲,在各项训练中表现优秀,在各项比武中取得优异成绩。
1998年12月,林雄勇接过哥哥保家卫国的接力棒,来到原第31集团军某师后勤部。谈起入伍原因,林雄峰兄弟俩说得最多的就是,无论吃饭还是闲聊时,父亲总是把祖辈的军营故事讲给他们听,有时也带他们到战友家玩。兄弟俩从小就在军营故事中不断埋下参军报国的种子。
兄弟俩都先后在部队干满12年,都在同样的部队,都有一对儿女。“部队是一个大熔炉,能锻炼人,是父亲的鼓励和部队的锤炼,造就了我不一样的人生。如果有机会,希望能将我的孩子也送去部队锻炼!”林雄勇说,他儿子还在读初中,希望长大后也能延续家族基因,穿上军装保家卫国。
子辈投笔从戎,有写不尽的梦想
出生于2003年的林涛,从小在部队大院长大,自幼就接受父亲的“军事化”教育。父亲凡事对他严格要求,做事要利索,被子要叠整齐,坐立行都要有精气神,还经常带着他站军姿、打军体拳、唱军歌、打篮球。
“我时常想,等我长大了,也要像爷爷、父亲一样参军报国。”林涛说,这仿佛是与生俱来的一种信念,军人梦想的种子早已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实际上,早在初中时,林涛就想报名参军,但父亲林雄峰告诉他,现在部队都是高科技,武器装备日新月异,没有文化根本无法适应部队生活,更谈不上战斗力。希望他能静下心来提高文化水平,做好充分准备。林涛还把参军的想法告诉爷爷林宝龙,得知孙子也想报名参军,林保龙有意识地带着孙子早起加强体能锻炼,保持每周跑步、健身的习惯。
今年秋季,在圆满完成大学课程并毕业后,林涛投笔从戎一路“绿灯”,经过层层选拔如愿以偿成为一名军人。与其他新兵一起进行了半个月的役前教育后,他们于9月18日起奔赴服役部队。
临行前,祖孙三代见了一面,林宝龙仔细地打量着孙子,欣慰地说道,“身上的书生气少了一些,刚毅气变多了。”并再三叮嘱他到了部队要好好表现,不怕吃苦,练好本领,把军人家风传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