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平县是一个苗族、亻革 家等杂居的古老县城,从1258年“筑黄平城,赐名镇远州”,已经有760多年的历史。县境内的亻革 家人是一个未定族称的人们共同体,全国有5万多人,分布在黄平、凯里、施秉、关岭、紫云等县,黄平县亻革 家人口2万多,是亻革 家人聚居的主要县份之一,尤其在重安、重兴两个地方,重兴的大部分村寨是亻革 家人聚居的村寨。从清水江沿岸进入谷陇,再从谷陇到黄平县城,全部是崇山峻岭,交通不便。
1934年12月26日红军经过重安冷屏山卡子坳图 罗勋 摄
冷屏山上遥望1934年12月26日红军长征翻越的崇山峻岭 罗勋 摄
在重安镇金龙村和枫香村之间相隔一座大山,大山从冷屏山下山势蜿蜒连绵几十里连接马鞍山,酷似一道天然屏障,将金龙村和枫香村隔开。顺着山顶有一条羊肠小道,这条小道是原重兴方向的群众走黄平新州最近的山道。从重兴到冷屏山有三个山坳口,分别是梨树坳、青杠林坳和排楼卡子坳。卡子坳两旁一边是重安的金龙和青杠林,另一边是重兴的枫香、排楼等亻革 家村寨。两边从山顶到山脚都是当地人世代耕种的田土,大大小小,连成一片。在卡子坳往皎沙方向500米的地方有一块田,当地群众叫他“共产田”,“共产田”的田坎是排楼往皎沙走重安上贵阳的必经之路。为什么在这么多田土当中群众唯独将这块田叫“共产田”?田坎叫“共产田坎”,种植的水稻当地人叫“共产田水稻”。经过调查,“共产田”的称呼有他的历史来源。
时间追溯到30年代,那是1934年10月初,蒋介石第五次大规模“围剿”红军的重兵推进到中央根据地。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决定中央红军撤离根据地,向湘西转移。据《毛泽东年谱》记载:10月10日晚上,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红一、红三、红五、红八、红九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直属部队共86000余人,开始从瑞金等地出发,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10月11日中革军委发布命令,将中革军委、红军总司令部和总政 治部及其直属队组成第一野战纵队,与主力红军组成野战军一同行动,叶剑英任司令员;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编在一纵队所属的中央队。中共中央将中央机关、政府机关和军委后勤部门、工会、共青团等单位组成第二野战纵队,李维汉任司令员兼政委。10月15日 在于都县城谢家祠,赣南省委召集的省、县、 区三级主要干部会议。10月18日傍晚,毛泽东带着警卫班离开于都城,踏上长征的路途。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后,“左”倾冒险主义领导人犯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并把战略转移变成搬家式行动。在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后,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过湘江,从出发的86000余人锐减到3万多人。蒋介石察觉中央红军的前进方向是要到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立刻调兵遣将,等候红军到来。在这紧急关头12月12日在湖南通道举行紧急会议。会上,毛泽东力主放弃原定去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毛泽东的主张得到许多同志的赞同。12月18日,中共中央在贵州黎平召开政治局会议。会议经过激烈争论,肯定毛泽东转兵贵州的正确意见,作出《关于在川黔边建立新的根据地的决定》。黎平会议后,中央红军分成两路纵队西进(一军团、九军团为右路纵队,三军团、五军团和军委纵队为左路纵队)。两路纵队于12月18日从黎平分几路向西进发,继续长征。12月19日至23日,右路纵队经锦屏、剑河、三穗、镇远、施秉等地直抵余庆县江口,左路纵队先后占剑河、台拱(台江)革东等地域,12月25日,一军团第二师由师长陈光,政治委员刘亚楼带领进入谷陇,三军团向黄平进发。蒋介石慌了手脚,急电令贵州省主席、国民党二十五军军长王家烈,要“全省动员、严密阻剿”,指令王为总指挥,侯之担为副总指挥,犹国材为前线“剿总指挥”。严令王家烈等,要将长征至贵州的红军堵截在乌江南岸。为此,王家烈、犹国材侯之担商议后,组成了二十一个团数万之众的兵力,沿湘黔公路和清水江、㵲阳河,西起贵阳、桐梓,东至玉屏、沿河、环绕乌江两岸布阵设防。施秉和黄平系湘黔公路要冲重镇,是通向贵阳的必经之地,故王家烈亲自于于十二月二十一日乘车到重安、黄平一线布防。黔军军长王家烈22日令李成章率二、三、九团到炉山堵击台拱、丹江方向红军;杜肇华旅长率第五、六两团到黄平堵击螃蟹、凯里方向的红军;江荣华副旅长率第一、第十一两团到麻江堵击台拱方向红军;新编特二团到下司对施洞口方向红军进行扼要堵击。侯之担的三个团到瓮安,以两团驻旧州,策应施秉、黄平。犹国才的三团24日到马场坪,策应重安江。王家烈指令杜肇华旅和李成章旅在南起冠英山东至茶田坳沿湘黔公路构成纵深四十余公里,横宽二十余公里的三道防线。黄平的东坡到施秉的烂桥(新桥)为第一防线,由杜旅第五团(李维亚团)加上黄平县部分民团共二千余人枪防守;黄平县城(四屏镇)东面的三里湾,尖山坡、赵家营一带山头由第六团(刘鹤鸣团)和十四团(杜兼任团长职)加上机炮营和骑兵营,共五千余人防守,旅部驻县城内。城南五里墩至重安为第三道防线,由李成彰旅的十六、十七两个团驻防。
红军在这样前堵后追的大包围圈中,只有往交通不便的山区山路行军,才能甩掉国民党追兵。进入黄平境内的红三军团先头部队以两路分别向黄平县城进击,一路从谷陇岩鹰经翁坪乡王家牌、重兴梨树坳、重安青杠林、卡子坳翻越冷屏山,下周家山围攻黄平县城。第二路沿黄泥坡、青塘、翁勇、黄飘,又于黄飘新庄村又分两路奔袭黄平县城。当红军行军到卡子坳附近时,有两名红军战士因负伤和疾病加上长途急行军而牺牲。一位牺牲在卡子坳往皎沙方向500米的田坎边,一位牺牲在卡子坳往排楼方向100米的地方。翻过冷屏山的红三军团先头部队27日在新州尖山坡与国民党军队激战,夜晚攻取黄平县城,红军攻克黄平县城在红军战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据当地附近的老人讲,当时有大部队经过卡子坳,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宣传,很多人不敢出来看。第二天,大队人马走完,群众发现有两个人死在卡子坳附近。当地群众商量,由牺牲在当地群众所在村民负责安葬。这样牺牲在冷屏山东麓卡子坳南500米的“共产”战士由金龙村的群众将其遗体安葬于当时牺牲的田坎边。牺牲在卡子坳排楼方向100米地方的“共产”战士由排楼的当地群众组织安葬在牺牲的地方,这样排楼往皎沙上贵阳方向的通行道路边多了两所坟墓。
当地人后来才知道,当时经过卡子坳的队伍是红军队伍,是专门为穷人打天下的红军部队,是共产党的队伍,不是像国民党政府反动宣传的那样的队伍。牺牲的两名“共产”战士没有留下名字,埋葬在田坎边的“共产”战士的坟墓,当地人称“共产坟”,“共产”战士牺牲在的那块田称作“共产田”,田坎叫“共产田坎”。种植的水稻等粮食当地人称“共产田的水稻”。红军战士的姓名“共产”就像这块田一样永远留在当地亻革 家村寨的人们心中。
1934年12月26日红军长征经过卡子坳时牺牲的红军战士,迁至冷屏山上安葬 罗勋 摄
后来为了缅怀革命先烈,2018年11月黄平县史志办公室和重安镇商议,分别将两所红军无名烈士坟墓迁到卡子坳往上一点的冷屏山上,安葬在当年红军曾经经过的地方。用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给两所红军无名烈士墓按照统一设计,墓边镶嵌围石,以中共黄平县委黄平县人民政府的名义分别立了“红军无名烈士墓”墓碑,并在墓碑后记录红军无名烈士的牺牲经过。两所红军无名烈士墓成了当地群众的“亲人坟”,每年的三月清明,附近的群众都自发去上坟,香火不断。当地党委政府和村支两委干部都要去进行扫墓,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两所红军无名烈士成了黄平县冷屏山一道亮丽风景线,成了当地干部群众进行红色教育的基地。
原址的“共产田”以及“共产田坎”和冷屏山上的红军无名烈士墓成了当地亻革 家村寨的永久地名。
迁至冷屏山上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安葬的两所红军无名烈士墓 罗勋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