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黄山,奇石怪松,云海茫茫,举世闻名,游客如织。而在黄山脚下的谭家桥,苍松翠柏间,一座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也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今年三月中旬的一天,春雨霏霏中,我和家人亲友,怀着崇仰之情,走进了这座巍然矗立、庄严肃穆的建筑,半天的参观,震撼心灵的不仅是革命先烈气壮山河的事迹,还有一位普通农民的红色情结和情怀。
这位农民就是纪念馆的馆长罗文田,一位朴实而憨厚的中年人,中等个子,身材壮实,黑里透红的脸上,一双眼睛明亮而有神。
图1 罗文田为参观游客讲解
那天他亲自担任讲解员,边走边向我们讲述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1934年7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冲破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围剿,决定将寻淮洲、乐少华、粟裕等领导的红七军团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从瑞金出发,向闽浙赣皖诸省后方挺进。1934年11月,中央又命令红七军团在赣东北与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下辖红七军团改编的第十九师等3个师共一万余人,继续执行北上抗日的使命。
纪念馆分为四个展区,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影像,详尽展示了这支北上抗日先遣队从临危受命到千里转战,历经千难万险完成历史使命的全过程。他们的作战行动有力牵制了国民党军的力量,为主力红军的突围和战略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成为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序曲,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可歌可泣的一页。6个多月中有6000多名将士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红七军团军团长寻淮洲1934年在谭家桥与国民党军的激战中壮烈牺牲,年仅22岁;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方志敏1935年1月在怀玉山被捕,同年8月6日英勇就义,也只有36岁。英烈的名字熠熠生辉,悲壮的历史撼人心魄。
图2 纪念馆内一角
从交流中得知罗文田是这座纪念馆的创办人,激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他为什么要创办这座纪念馆?他的钱又从哪里来?热情爽朗的罗馆长侃侃而谈,一一解答了我的疑问。原来,2008年,当地政府开始筹建红军北上抗日纪念馆,已经做了一部分前期工程,但后期工程由于资金等多种原因停了下来,准备对外招商,罗文田获知后当即和当地政府取得联系并达成合作意向,纪念馆的后期工程全部由自己投资运营。
罗文田1966年出生于浙江衢州,这是块流淌过红军先烈热血的红色土地,红军北上先遣队挺进浙江时在这里曾留下光辉战绩。他外婆家门口家就有一座无名烈士墓,外婆跟他多次讲述过当地流传的红军故事,一颗信仰的种子在他心中悄然萌发,耳濡目染中对英雄的崇敬之心凝结为一种红色情结。他从收藏红军文物开始,两次重走当年红军路,更坚定了为传承红色基因贡献一己之力的决心。
创办纪念馆给了他一个机遇,留下红军英烈的印记,让更多人记住他们的丰功伟绩、继承发扬他们的革命精神,正可以实现他的心愿。
而对于承接这项大工程,他作为一位农民企业家,不是仅凭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经过了全面衡量和评估,包括物质基础,包括纪念馆运营后的前景。他有经济上的底气,更有红色旅游文化将持久繁荣的自信。工程启动所需的600多万元资金,来自两个渠道,一是他早年在家乡种植高山蔬菜、养长毛兔,后又创办红豆杉公司所逐步积累的家底,二是在政府支持下向银行的贷款。
在筹办过程中,为节省开支,罗文田亲自搬建筑材料、拌水泥砂浆,亲自策划布展设计。为了搜集到更多有价值的文物,他翻山越岭走访调研,行程达4000多里。一次在大山深处的一个小山村,他看到北上抗日先遣队写在一处房屋泥墙上的宣传标语,如获至宝,看到快要倒的泥墙,他征得房屋主人同意后,连夜买来工具动手切割,花一天时间,一点点地将标语完整无损地从泥墙上剥落下来,成为纪念馆里珍贵的一级文物。他还经常在纪念馆周围的山上寻找红军战斗遗迹,一旦发现则精心保护。
图3 罗文田2017年11月荣获中国文物保护年度杰出贡献奖
2010年7月,含有3500件珍贵文物的纪念馆建成开放,每年接待各界参观人员达十几万人次,包括2万多名大中小学生。纪念馆被评为黄山市红色旅游基地、安徽省廉政教育基地、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景区名录。罗文田分别在2012年和2017年荣获中国红色文物保护年度奖和突出贡献奖。看到人们络绎不绝地前来参观,听到各方人士的肯定赞扬和高度评价,罗文田感到非常自豪和满足,觉得自己的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