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6—17日,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群书治要》传承工作委员会在北京国家体育馆·新闻发布厅举办了为期两天的《群书治要》公益讲习会。《群书治要》作为一部“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的治世宝典,越来越受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君子以朋友讲习”,本次《群书治要》讲习会本着与志同道合者共学、弘传中华经典的初心,旨在从古圣先贤传承上千年的文明瑰宝中汲取修、齐、治、平的智慧,进一步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更好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而勇毅前行。
本次讲习会的主讲嘉宾有: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教授、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群书治要》传承工作委员会主任刘余莉教授;副主任、剑桥大学博士、博士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伦理学博士聂菲璘;副主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伦理学博士罗嘉羽、邢梦潺、程丽君、刘震寰。讲习会由副主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伦理学博士、国家开放大学教师葛斯青主持。
出席本次讲习会的领导和嘉宾包括:解放军某医院孔书记;北京大学教务长办公室主任孙华教授;英国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赵艳霞教授;河北传媒学院校长助理张川先生;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县域现代化研究中心李满龙秘书长;解放军某医院苏女士、刘主任;中国日用玻璃协会孟令彦常务副理事长;北京云狐时代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胡海龙、王晓杰贤伉俪;北京芝麻花餐饮有限公司伍小所董事长,以及《群书治要》传承委员会副主任谭英教授、王芳博士、夏俊松董事长、熊雅昭老师、李红姗老师、苗水博士、申静思博士、邓超然博士等。本次讲习会还吸引了社会各界贤达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传统文化爱好者共计200余人。
孔书记和孙主任分别致开场辞。在致辞中,孔书记首先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国发展的自信和底气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自于把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文化自立自强。今天的讲习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述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中华传统美德和人生智慧,目的在于长养救失,立德树人,激励大家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自觉承担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的责任,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孙主任在致辞中认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是《群书治要》传承委员会的重要使命,在学习《群书治要》的过程中,对习近平文化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从教育的角度讲了三点体会:一是怎么看待教育强国这个目标。建成教育强国,根本上是要建设文化强国,中国的教育和学科体系都要能够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和中国之理。二是怎么看待教育面临的挑战。面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教育的冲击,应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理、道理、哲理作为根本,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不迷失方向。三是如何看待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学生以德为本、坚定志向,方能回答时代之问、中国之问、世界之问。
专题讲习环节,刘余莉教授以《传统经典与文化自信》为题做了精彩分享。她指出,学习传统文化,弘扬《群书治要》,是当今时代所需、世界所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志于道”的文化,提倡一体之仁的思维方式。得道之人具有“一体”的宇宙观、价值观,而不是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这是使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统一性和突出的和平性之根本。经典的作用在于“文以载道、以文化人”,重视经典,就是重视大道的传承。《群书治要》涵括了五帝至晋朝之间经、史、子典籍中的精要,其中蕴含了恒常不变的“道”,所谓“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道”在古代适用,在今天也依然适用。最后,她强调,“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传承经典当从自我做起,读书志在圣贤,贵在变化气质,秉持“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的精神,在把经典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的同时,还需从自身表现出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才能使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程丽君博士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幸福婚姻智慧》为题做了专题讲习。她认为,婚姻幸福的核心要义在于“夫义妇德”,努力做到“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避免“各相责,天翻地覆”。作为丈夫,要有恩义,有道义,有情义;作为妻子要有德行,要柔而不弱,利而不争。夫妻双方是一体的关系,好的夫妻关系就是在不断相处的过程中先完善自己,然后再和对方一起成长。在充满爱的婚姻关系之中,人们通常可以感受到强烈的满足感,并由此生发出对生命极大的热情,开启生活的信心和智慧,这正是婚姻最深刻的意义。
刘震寰博士汇报的题目是《传统文化中的改过迁善之道》。他运用《群书治要》《了凡四训》等典籍中改过迁善的智慧,从改过的涵义、方式、功效等方面进行阐述。他认为,凡是与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不相应的言语行为,都可称为过。人要懂得读书明理、自我反省,同时怀有谦德,以人为镜,勇于纳谏,方能知过改过。他总结出“尽情改刷”的改过方法,即从事上、理上、心上尽情洗刷,最终恢复到光亮如新的本来面目。他指出,改过就是最大的迁善,是幸福生活所必需,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方能避免因循度日,耽搁一生。 罗嘉羽博士分享的题目是《由“一带一路”看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她从“一带一路”的伟大实践出发,梳理阐释了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她强调,古丝绸之路和今天“一带一路”的成就都证明,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正因为“一带一路”在规划、设计、实施过程中凝结着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睦邻友好、和而不同、以文化人、自强不息、守正创新等智慧理念,所以,它能超越种种隔阂与差异,正己化人、协和万邦。
邢梦潺博士以《<群书治要·毛诗>修身智慧》为题进行汇报。她梳理了《群书治要·毛诗》的历史传承,指出诗教的核心为“温柔敦厚、移风易俗”,又结合自身修学体会,运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深入浅出地对《群书治要·毛诗》中的部分《诗》进行了解读。《关雎》教化夫妇之道当琴瑟和鸣、温情和睦;《蓼莪》教化个人孝思不匮、归安父母;《常棣》教化人们当亲睦宗族,友悌兄弟;《谷风》、《伐木》教化人们志同道合、朋友相须、不忘故旧。她认为,诗中不仅赞美窈窕良善、勤而无怨,躬俭节用、信厚和平,有礼有节、能循法度的淑女风范,而且崇尚尊礼守义、以礼自防,信厚和平、节俭正直,勇敢团结、保家卫国的君子人格。
聂菲璘博士以《祭祀的文化内涵——以祭祖为例》为主题,向大家介绍了祭祀的形成、目的及分类,重点阐述了祭祖的方法和意义。她认为通过定时举办祭祀典礼,可以表达对祖先、天地万物、以及国家功臣的恭敬与感恩。祭祀教人不忘本,饮水思源,知恩报恩。祭祀最关键的,是要以至诚恭敬之心,依照时节进行,追远故去的先祖。祭祀是孝道教育的根本。祭祀时当绍述祖德,教化子孙。她认为,祭祀蕴含着一体的宇宙观,通过纪念万姓先祖,引发人们恭敬爱护一切事物的情感,进而增强凝聚力,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专题讲习结束后,英国三一圣大卫大学赵艳霞教授、河北传媒学院校长助理张川先生、解放军某医院刘主任、北京芝麻花餐饮有限公司伍小所董事长、北京云狐时代科技有限公司王晓杰女士、石家庄市栾城区关工委离退休老干部协会高梅淑女士、义工代表上海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祁文涛及现场观众孔超先生等结合自身的修学体会,做了精彩交流分享,增进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信心。
最后,北京大学教务长、办公室主任孙华教授作了总结发言。他用“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对本次讲习会进行总结,指出本次讲习会让人们感受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的“无私”精神和品质,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得以鲜明呈现,为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文化唯有内化于心,方能外化于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