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伟人故乡行”品牌红色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把握新高考新质生产力“新机遇”
文旅融合已成为文化繁荣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文旅融合并非简单地将文化资源进行商业化开发,或是强行从旅游资源中提取或添加文化元素,而是一种融合发展的思维。
如今,旅行需求也发生了转变。从过去单一的形式逐渐多样化,从注重物质享受向追求精神满足转变。游客对于旅行的需求已经不再仅仅是欣赏美丽风景,而且更加强调“心灵鸡汤”!这种深刻变革对于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提出了全新要求。
充分利用优秀文化资源来推动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有效保护并传承优秀的文化旅游资源,实现“以文化城”“以文化人”“以文化情”的效果,同时也有助于拉动城市经济发展,提升文旅相关新兴产业竞争力,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新机遇。
优化文旅协同,红色教育基地成为新高考新质生产力“新阵地”
优化文旅协同,“以文塑旅”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挖掘特色文化资源,特别是红色资源。
在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中国的艰难困苦过程中,留下了先烈无数的“足迹”!
纪念馆、陈列馆、烈士陵园等等,都是文化旅游资源,都是红色教育基地。
“以教塑旅,以旅彰教”,深刻释放文旅教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潜能,推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新使命;
优化教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协同关系,升级城市文化服务效能,红色纪念地成为新高考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阵地。
文旅融合多措并举,培育新高考新质生产力“新引擎”
注重顶层设计,完善协同机制。
打破文化和旅游部门之间的界限,实现政府部门内部充分协调、高效协作,是文旅融合在顶层设计层面的充分保障。
就我国的情况而言,以文旅融合推动城市文化发展,系统提升宏观设计能力,将文化事业、产业、旅游产业统筹考虑,协同推进;充分重视跨区域文化旅游合作和协调机制,着力推进不同区域间优势资源的互补,争取实现跨区域联动和文旅资源集群效应,促进文旅相关新兴科技、智慧城市建设等产业链发展,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培育新环境。
聚焦城市特色文化形象,建构集体记忆与身份认同。旅游对于游客的内在吸引力,是意义和价值建构的过程。一方面,游客将自己置身于另一种不同的城市场景、生活方式、文化风俗氛围中,体验他者生活方式与自我之间达成认同与连接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游客通过文旅消费行为,来表征自己的阶层、文化身份与精神需求,在旅游过程中实现对自身的符号性建构。文旅深度融合意味着深入探究游客的内在心理动因,寻求文化资源与游客精神需求之间的内在连接点,强调突出文旅产品、文化资源当中的情感共鸣、集体记忆、身份认同和符号价值。身体验容易激发游客的怀旧、想象、回忆等情感,强调的正是个人记忆、认同、情感、情绪层面的体验。
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释放新高考生产力“新潜能”
进入5G时代,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VR/AR/XR等交互技术的蓬勃发展,“沉浸式”“互动式”等体验成为文旅融合新业态的关键词。以文旅融合助推城市科技发展,释放城市科技创新潜能。
首先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设施的智能化水平,如推广电子导游等智能设备,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其次,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旅游服务质量,通过建立旅游大数据平台,对游客的消费习惯、兴趣偏好进行分析,为游客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此外,提升旅游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例如智能客服、智能导游等,让游客的旅游体验更加便捷、高效;最后借助智慧旅游,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与城市智能科技发展,推进大数据、智慧城市、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项目“落地”,进一步促进城市科技创新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打造红色资源协同文旅集群,引领新高考生产力“新成就”
在发展红色文化旅游的过程中,应注重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倡导文明旅游和绿色出行。同时,借助“网红”旅游热点地区,可通过联动周边旅游资源、带动产业发展等方式,变“网红”为“长红”。珠三角、长三角等城市群作为我国重要经济增长极,其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文旅资源亦值得深入挖掘开发。未来应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科学合理的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