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8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领导人博古(秦邦宪)等人,不经中央政治局讨论,决定放弃中央苏区,实行战略大转移。中共中央委员会发出《给中央分局的训令》,明确指示:“红军主力突围转移,中央苏区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标志着红军战略大转移正式开始,史学界确认这天为红军长征起始日。
2024年,这是中央红军长征90周年,为了纪念中央红军长征90周年,特别是中央红军长征过黄平发生的重大事件对中国革命进程的影响。黄平分兵作为落实黎平会议精神,采纳毛泽东的军事部署“声东击西”“调虎离山”攻打黄平县城以及张闻天和王稼祥在黄平旧州东城门外的橘林为党中央红军领导人的更换进行的组织酝酿即“黄平橘林谈话”,为毛泽东的复出,为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作了充分的组织人事准备。
一、红军长征出发时的兵力部署
1934年10月6日,国民党军占领红都江西瑞金的门户石城,博古、李德在严峻的局势面前,完全失去冷静和沉着,陷入了更加惊慌失措之中,决定中央红军主力立即撤离中央苏区,向湘西实现战略转移。10月7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命令:担任战略掩护任务的红24师和地方武装接替红军主力的防御任务,红军主力则向瑞金、零都地区集结,准备执行新的任务。8日,中共中央发出《给中央分局的训示》,指出:如果红军主力继续在苏区内部作战,会损失最宝贵的有生力量,“这不是保卫苏区的有效的办法。因此,正确的反对敌人的战斗与彻底的粉碎敌人的第五次‘围剿’,必须使红军主力突破敌人的封锁,深入敌人的后方去进攻敌人”,而苏区的一切党组织的基本任务,是在中央的总方针指导下,围绕自身工作,发展广泛的游击战争,来反击敌人与保卫苏区。9日,红军总政治部发布《关于准备长途行军与战斗的政治指令》,要求“加强部队的政治、军事训练,发扬部队的攻击精神,准备突破敌人的封锁线,进行长途行军与战斗”。10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第1纵队(红军总部和干部团)4693人、第2纵队(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总工会、共青团机关、后勤部队、卫生部门等)9853人离开瑞金,参加战略转移行动的红军主力(第1军团19880人、第3军团17805人、第5军团12168人、第8军团10922人、第9军团11538人)也先后由驻扎地区向雩都河(贡水)以北的集结地开进。总共86859人的中国工农红军伟大的长征由此拉开帷幕。
出发前,中共中央决定由博古、李德、周恩来组成最高“三人团”,负责西征中的行动。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及其直属单位,按战斗序列编为两个纵队。中革军委、红军总司令部和总政治部及其直属队组成第一野战纵队代号“红安”,与主力红军组成野战军一同行动,叶剑英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分四个梯队,共5000人。第一纵队是党和红军首脑机关,也是总指挥部简称为“总部”,最高“三人团”的博古、李德、周恩来,总司令朱德,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也随一纵行动。这些中央领导人的队伍称作“中央队”,军委总部各个局、直属部队和干部团也编在这个纵队。第一野战纵队下辖有四个梯队,约五千人。中共中央机关、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和军委后勤部队、工会、青年团等单位组成第二野战纵队代号“红章”,下辖有四个梯队,约一万多人,李维汉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按照部署,这次大撤退以第1,第9军团为左翼;第3,第8军团为右翼;第5军团为后卫,护卫着居于中间的军委第1、第2野战纵队进行。整个转移犹如抬着轿子大搬家。
战略转移开始后,军委的两个纵队在中间,1纵队在前,2纵队跟后。第1军团为左翼,第9军团随后跟进,第3军团为右翼,第8军团随后跟进。第5军团为后卫。几个主力军团主要担负保卫军委两个纵队的作用。正如彭德怀形容的那样:一、三军团像两个轿夫,抬起中央纵队这顶轿子。后勤部队又非常庞大,带了很多行李、辎重,其中包括修械所、印刷厂、医疗设备器械等,8.6万多人浩浩荡荡的大转移,实际上变成了一次大搬家。几乎使所有战斗部队都成了掩护队,处处被动挨打、疲惫不堪。这根本谈不上什么运动战,也根本谈不上什么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
1934年12月下旬,红军进行突破第四道封锁线的湘江战役,红军损失惨重,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余人。红军将士血染湘江,出现了当地群众: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中央红军渡过湘江,进入了广西越城岭及其以西的西延地域(今资源县境内),准备在此进行短暂的休整,然后沿红6军团西进的老路,到湘西与红2、红6军团会合。这时蒋介石已经判明红军计划去湘西与红2、红6军团会合的意图,遂改变军事部署,调动重兵向黔阳、洪江地区转移,妄图把中央红军围歼在北出湘西的路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坚持北出湘西,与红2、红6军团会合,中央红军就要和五六倍于己的国民党军队决战,将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在这个关系红军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毛泽东毅然挺身而出,与“左”倾错误领导者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向党中央、中革军委建议,立即放弃同红2、红6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改向敌军兵力比较薄弱的贵州前进,跳出敌人的包围圈,从而争取主动,挽救危局。毛泽东的这一主张无疑是红军摆脱险境的唯一抉择。
193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主要成员在湖南召开了通道会议。会议专门讨论红军的行动方向问题,是西进贵州还是去湘西与红2、红6军团会合,成为讨论的焦点。毛泽东从敌军重兵阻拦红军主力北上这一实际情况出发,力主放弃原来制订的与红2、红6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李德仍坚持红军主力北上湘西与红2、红6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坚决反对毛泽东的建议,坚持在湘黔川三省交界的三角地区创建一大片苏区。在会议讨论中,毛泽东的建议得到了张闻天、王稼祥等人的坚决支持,周恩来也明确表示要采纳毛泽东的建议。而博古在失败面前,只得同意先西入贵州,然后再北上。李德的主张第一次遭到了出席会议的中央政治局大多数委员的反对。通道会议不仅挽救了3万多中央红军,而且为黎平会议和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基础。通道会议是红军长征一次具有战略意义的伟大转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摆脱教条主义的束缚,是红军从失败走向胜利的起点,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12月13日,中革军委命令各部队迅速脱离桂敌,西入贵州,寻求机动,以便转兵北上。当日,中央红军依照中革军委的命令,突然改变行军路线,转兵贵州,暂时脱离了险境。
二、黎平整编
12月13日,主力红军分兵三路:左路三军团向榕江(古州)东北前进,军委纵队及一、五、八三个军团的大部为中路,向黎平、剑河前进,并占领黎平,九军团及一、五军团的一部分为右路军,进占锦屏。中路中央红军兵分两路进入黎平,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三团在团长黄永胜,政委林龙发的指挥下攻占黎平县城。一营打西面,二营迂回到黎平河西北面,一营接近东门时,敌闻风而逃,二营正赶到西关时,将逃敌全歼,活捉五百多人,大多是农民子弟,做些工作抽出二百多,补充各连。三营和团直正午进城,城委会协助,确定四个主要土豪,没收了资财,除留一部分供部队生活所需外,大部分留给中央纵队和贫苦农民。中央红军进入黎平县和在黎平休整期间,进行了长征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整编。一是完成了军委一、二两个纵队合并为一个纵队;二是撤销第8军团并入第5军团,撤销中央红军教导师建制,组建干部休养连,调整了一批红军高级干部的职务,重振军容、军纪、军威,提高了部队机动性和战斗力。中革军委发布了《关于取消第二纵队,合编第一、第二纵队的命令》。命令原文内容如下:
附:
关于取消第二纵队,合编第一、第二纵队的命令 (1934年12月13日)
一、军委决定取消二纵队的组织,将一、二两个纵队合编为一个纵队,并规定其序列如下:
第一梯队辖军委总司令部五局及其直属部队(缺炮兵营)、总政治部、没委会、中局队、中央队、国家保卫局及一医务所。 第二梯队辖总卫生部及一个医院(五个所)。 第三梯队辖总供给部及通讯队。 三个梯队外,另以干部团、保卫团为独立的作战部队,归军委纵队司令部直辖。
二、依上项区分,各部门、部队应进行下列改编:
1.军委纵队司令部设一局,设参谋长一,参谋长二,余均与一局合署办公。 2.一、二局组织不变,三局直辖无线电台五,其分配由总司令部临时规定,四局附医务所一个,收容第一梯队临时休养员,总兵站取消,其工作人员并入五局运输科。 3.总没委应兼纵队没委;一纵队没委取消。 4.国家保卫局附特务队与红军工作部合在一起。 5.一、二两个纵队两个医院应即合并为一个医院,编成六个所,以一个所随第一梯队行动,每一所应附担架十副。 6.总卫生部、总供给部工作人员应裁减,多余的医生应加强干部团、保卫团各卫生队,每队至少应有医生二人(一人兼队长),看护亦应加强,但名额不得增加。 7.二纵队司令部取消,其一部分工作人员加强第三梯队,其携带的中央资料归入总供给部,第一梯队各部门、部队携带的资料,其不急需的部分,亦应归入总供给部,妇女工作队并入总卫生部。 8.干部团、保卫团组织与编制仍旧。
三、军委纵队以刘伯承为司令员,叶剑英为副司令员,陈云为政委,钟伟剑为参谋长,纵队司令员、政委、参谋长均兼第一梯队司令员、政委、参谋长,第二梯 队以何长工为司令员兼政委,第三梯队以罗迈为司令员兼政委。
四、分编第二纵队限十五日进行完毕,并即于十五日起以军委纵队名义直接指挥所属各部队。
中革军委 十三号
13日,根据部队减员情况,中革军委主席朱德和副主席周恩来、王稼祥签发了《关于红八军团并入红五军团的决定及其办法》,致电红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政治委员李卓然和红八军团军团长周昆、政治委员黄甦,其内容如下:
附: 关于红八军团并入红五军团的决定及其办法
董、李、周、黄: 甲、军委决定八军团并入五军团,其办法如下: 1.八军团全部人员除营以上干部外应编入十三师各团,为其作战部队。如三十九团尚未归还主力,则应以八军团较强之一团为三十九团,而编散其余的两团及军团部。 2.八军团之工兵连、排,补入十三师各团加强其各工兵排,其余则编入步兵分队。炮兵与五军团在所属炮兵排合为一迫炮连,辖两排、炮四门。机关**连、排并入十三师各团,使每营仍附有机枪排,团有机枪连,轻机枪则给十三师各团及军团直属队,每一连队配轻机枪一支。 3.十三师师部取消,五军团司令部直辖十三师三个团。十三师师部全部人员及直属队应编入各团,其工兵排、机枪排如二项办法。 4.五军团后方部,应依军委四日电令立即缩小为师的编制,编余人员亦应编入各团。 5.凡八军团及十三师师部下级指挥员及工作人员,应尽量编入作战部队,其余不能编入作战部队的,再另行编入五军团直属各部,或送军委四局及总政处理。 6.多余步枪,最坏的应即毁弃,全部工作人员应发动背枪。多余轻、重机枪及子弹应即送军委。 7.电话队留五军团,电台则拨归军委。 乙、刘伯承调回军委,陈伯钧为五军团参谋长,周、黄待改编完后即回军委,罗荣桓为五军团政治部主任,毕占云调回军委,马良骏留五军团为团长,其他军政人员除加强五军团各团外,余应送军委四局及总政。 丙、五、八军团应利用行军中的间隙执行此电令中一切规定,限十八号前全部完成。首先须进行解释,并将结果电告和用书面报告军委。 朱、周、王 十三号二十时
12月18日上午,由周恩来主持,政治局在黎平举行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李德、博古、周恩来、朱德、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邓发、刘少奇等同志。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决定》指出:“鉴于目前形成之情况,政治局认为过去在湘西创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的决定在目前已经是不可能的,并且是不适宜的。”“政治局认为新的根据地,应该是川黔边区地区,在最初应以遵义为中心之地区。在不利的条件下,应该转移至遵义西北地区。”
中央红军在黎平经过3天休整,中革军委按照黎平会议确定的新的战略方针,决定中央红军分左右两路西进,继续向贵州进军。右纵队第1军团(缺第2师)、第9军团,向黔北剑河、施秉前进;左纵队第1军团第2师、第3军团、第5军团、军委纵队(含中央机关),经岭松、革东向台拱、黄平前进。
附:
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 (黎平会议) (1934年12月18日) 各军团及军委纵队首长: 兹特电告中央政治局本〔月〕十八日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此决定经你们传达至师及梯队首长为止。在部队中关于本决定之解释总 政治部另有训令. 中央书记处
中共政治局决定 一、鉴于目前所形成之情况,政治局认为过去在湘西创立新的苏 维埃根据地的决定在目前已经是不可能的,并且是不适宜的。 二、根据于: 甲、使我野战军于今后能取得与四方面军及二、六军团之密切的协同动作。 乙、在政治的经济的及居民群众的各种条件上、求得有顺利的环境,便于彻底的粉碎五次围剿,及今后苏维埃运动及红军之发展。 政治局认为新的根据地区,应该是川黔边区地区,在最初应以遵 义为中心之地区,在不利的条件下应该转移至遵义西北地区,但政治局认为深人黔西、黔西南及云南地区对我们是不利的。我们必须用全力 争取实现自己的战略决定、阻止敌驱迫我至前述地区之西南或更西。 三、在向遵义方向前进时,野战军之动作应坚决消灭阻拦我之黔 敌部队。对蒋、湘、桂诸敌,应力争避免大的战斗,但在前进路线上与上述诸敌部队遭遇时,则应打击之,以保证我向指定地区前进。 四、政治局认为,为着保证这个战略决定之执行,必须反对对于自己力量估计不足之悲观失望的失败情绪,及增长着的游击主义的危 险,这在目前成为主要危险倾向。 五、责成军委依据本决定,按各阶段制定军事行动计划,而书记处应会同总政治部进行加强的政治工作,以保证本决定及军事作战部署之实现。 一九三四、十二、十八 朱德、周恩来关于军委执行中央政治局 十二月十八日决议之决议电 (1934年12月19日)
为执行党中央政治局十二月十八日的决议,军委对红军部队于最近时期的行动,有如下的决议:
(一)野战军大致于二十三日可前出到剑河、台拱、革东地域,其区分为: 甲、一、九军团为右纵队,有占领剑河的任务,以后则沿清水江南岸向上游前进。 乙、三军团、军委纵队及五军团为左纵队,应经岑松、革东到台拱及其以西的地域。在前进中如遇黔敌应消灭之,如遇尾追之敌应击 退之,在不利条件下则应迟滞之。 (二)野战军到达上述指定地域后,于十二月底右纵队有占领施秉地域,左纵队有占领黄平地域的任务。为此,应坚决进攻和消灭在上述地域的黔军部队,并钳制黄平以南之黔军,及由东面可能来追之湘 敌及其中央军。 (三)在前出到施秉,黄平地域以前,可用常行军前进,最后则应迅速的占领施秉,黄平两城。 (四)二、六军团目前应在常德地域积极活动,以便调动湘敌。当湘敌所抽调之部队已北援时,二、六军团应重向永顺西进,以后则向 黔境行动、以便钳制在铜仁之薛敌部队及在印江、思南之黔敌部队。 (五)四方面军应重新准备进攻,以便当野战军继续向西北前进时,四方面军能钳制四川全部的军队。 (六)未参加决定此问题的军委委员,应于二十日晚以前,将自己的意见及其是否同意,电告军委。 朱、周 十九号十八时
三、黄平分兵
1934年12月25日到1935年1月初,红1军团、红3军团、红5军团(红8军团并入红5军团后)、红9军团和中央纵队长征从黄平经过,兵力部署按照红1军团、红9军团为左纵队,红3军团为右纵队,合并后的中央纵队(第一纵队和第二纵队合并后)、干部团、保卫团等随后,红5军团作为后卫。
第一次黄平谷陇分兵。黄平谷陇是中央红军进入的黄平枢纽和中转站。红1军团第1师和第2师在谷陇会师后分兵是长征转兵贵州后的战略部署。中央红军在黎平经过整编后,12月20日,右纵队红1、红9军团沿清水江南岸向剑河西进,由柳寨进抵南哨,前锋直指剑河。12月25日,红1军团2师经平寨到谷陇并宿营(红1军团童小鹏《日记》:“十二月二十五日,出发到翁古垅宿营,途中土匪甚多,且甚猖獗,曾杀我落伍者数人。我军已占领镇远城。”),1师从平兆出发经江西街到谷陇并宿营谷陇,部队半夜才到齐(红1军团第1师政治委员赖传珠《日记》:“从平兆出发经江西街到翁古龙宿营(65里),部队半夜才到齐。”)。26日从谷陇出发进占施秉;红9军团随后跟进,北渡清水河,配合红1军团夺取镇远,并警戒全军的右翼。
红3军团谷陇分兵是落实12月19日18时朱德、周恩来《关于军委执行中央政治局12月18日决议的决议》“于十二月底右纵队有占领施秉地域、左纵队有占领黄平地域的任务。为此,应坚决进攻和消灭在上述地域的黔军部队,并钳制黄平以南之黔军,及由东面可能来追之湘敌及其中央军。”“声东击西”“调虎离山”佯攻贵阳,实打黄平,强渡乌江作的战略安排。
红3、红5军团和军委纵队作为左纵队经岭松、革东向台江地区挺进,矛头直指黄平,前锋红3军团经南加,南哨地区,于24日进占台江,并在台江休息召开团以上干部大会。
红3军团进占台江以后分三路进军黄平,25日红3军团主力到台江施洞口。彭德怀率领的红三军团,分三路进军黄平:一路由师
长李天佑、政委钟赤兵率红五师从台江县的革一[[[] 革一,原为革夷,黄平属地。1941年行政区划划入台江,成立德立乡。]]渡过清水江进入黄平县谷陇区山凯乡岩门司、马海一带,经加巴牛场、谷陇岩鹰屯,向南到翁满(翁坪)、重森(重兴),翻越海拔1356米高的冷屏山,到新州的周家山、李家院、高榜田,直抵县城南面的马场街、灯草哨一线阻击黔军王家烈部。一路经台盘、旁海到重安江,掩护红3军团的左侧,并迂回黄平守敌的侧背,在五里墩一带阻击重安方向前来支援黄平的黔军;另一路由台江的施洞口经施秉平寨进入谷陇山凯的 斑鸠寨,经王坳、鸡叫坡、脚板坳到达谷陇大寨。当天因谷陇赶场而采取智取的方式占领谷陇,后续中央机关和军委纵队在谷陇暂住一晚。这一路又分成两路,其中一路经报孝、革一、谷陇、黄飘、摆街营、尖山坡等地,夺取黄平。另外一路经牛岛、翁细、亮寨、梨树坳、青杠林、冷屏坪山、周家山、茶园配合走重安的另外一路形成对黄平县城的包围。这一路从东坡乡的老虎坳下十里桥沿湘黔公路进到县城东猫耳头、大田坎一带;一路则由尖山坡、胡家院转至县城的后街。先头部队然后又分兵两路行进,一路往北经克麻、城溪、西江进入施秉县境白洗乡(今杨柳塘镇),一路沿谷陇到新黄平(县城)的大道行进,经黄泥坡、青塘、翁勇到黄飘乡。26日清晨到黄飘,于黄飘新庄又分三路奔袭黄平县城,一路从新庄、摆街营进攻尖山坡、金塘坡。另一路由红3军团司令部和主力部队组成,27日到达新州的摆街营,然后该路部队到摆街营后分成两路,司令部驻扎摆街营,设立攻打黄平县城的指挥部即“红三军团作战指挥部”。主力部队在摆街营背后坡的山坳上又兵分两路,一路走茶园、狄家院配合走重安方向在五里墩一线阻击和合围黄平县城的红军。另外一路直插黄平县城。26日,红1军团主力占领施秉。红2师4团团长耿飚、团政委杨成武奉命率部担任红2师前卫,由施秉挺进黄平,与红3军团一起形成对黄平县城的合围之势。27日红1军团主力留施秉休息。红5军团在台江休息半天。红9军团全部集中镇远。
黄平是湘黔公路上的一个重要县城,是通往黔北地区的重要门户,又是西进贵阳的必经之地。特别是黄平南面的重安江又是一夫当关、万夫难开的军事要地,要强渡重安江并不那么容易。黔北地区是桐梓系军阀的发祥地,是兵家必争之地。王家烈怕中央红军沿着红6军团的路线与红2、6军团会师,早已在遵义老君关至思南塘头之间数百里长的乌江各渡口构筑工事,并任命黔军副军长侯之担为“贵州剿匪后备总指挥”,布防于乌江北岸,侯之担调其教导师副师长侯汉佑任“前敌总指挥”,驻防瓮安猪场。王家烈还增派其嫡系第八团万式炯部驻湄潭,加强菁口一带江防,并授意贵州旅粤同乡会向两广军阀求援。桂军廖磊之一部立即开进都匀、独山地区,协助王家烈堵截红军。省城贵阳是王家烈的老窝,红军进入贵州后,王家烈为了贵阳的安全,急忙纠集东路兵力,布置于重安江至镇远一线,并亲自于12月21日乘车到重安、黄平一线布防,任命其一师师长何知重为全省“剿匪”副总指挥,令驻锦屏、天柱一线的何知重师的第一旅(杜肇华旅)迅速赶到施秉、黄平一线;驻剑河、台江的第二旅(李成章旅)到重安江一线;驻瓮安、湄潭、旧州的侯之担的第二旅向平越(福泉)、炉山(凯里)靠拢;驻马场坪的犹国材部三团急驰炉山。命令何知重坐镇施秉,行营主任黄烈侯移驻炉山。指令杜肇华旅和李成章旅在南起炉山县观音山,东至施秉县烂桥(新桥)沿湘黔公路构成纵深40余公里、横宽20余公里的三道防线:黄平县东坡乡的茶田坳至施秉的烂桥为第一道防线,着第一旅第五团(李维亚团)加上黄平县部分民团共2000余兵力驻守;黄平城东的三里湾、尖山坡、赵家营一线为第二道防线,由第一旅第六团(刘鹤鸣团)和十四团(杜兼团长)加上机炮营和骑兵营共5000余兵力驻守,旅部驻县城内;城南的五里墩至观音山为第三道防线,由第二旅第三团周相魁部驻守五里墩一带,重安一线由第二旅旅长李成章率其十六、十七两个团防守。王家烈还向何知重等面授机宜:要是第一、二线不支,可退第三线阻击。同时还命令犹国材部驻马场坪的三团、驻瓮安的特务团、驻福泉的二团左右策应;并派黄平县保卫大队副大队长刘文钊带团丁赴谷陇作前哨。王家烈亲自坐镇马场坪“督战”,企图阻止红军西进贵阳。中央红军的目标是到遵义建立根据地,但黔军对黔北和贵阳防守皆甚严,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如果取道旧州,由瓮安北渡乌江到遵义,将有被乌江守敌合力聚歼的危险;如果由黄平县城沿湘黔公路攻贵阳上遵义,王家烈肯定不会拱手相让,红军伤亡必然很大。因而对遵义只能智取,不能强攻。为了迷惑敌人,夺下遵义,毛泽东等人认真分析了敌人在乌江和重安江一线的布防情况后,决定采取声东击西、调虎离山的军事策略围攻黄平县城。一方面,围攻黄平县城,给敌人造成红军要攻打贵阳的错觉。王家烈为了保住他的老巢,自然要将乌江南岸的黔军调过来加强重安江至贵阳一线的防卫,从而造成乌江布防空虚,红军便可由瓮安北上,顺利渡过乌江。确如毛泽东等人所料,当国民党“追剿”军第二兵团总指挥薛岳得知红军“主力进至黄平”的消息后,认为红军“转窜贵阳”,即宥(26日)电请王家烈“保持重点于施秉、黄平之流域”。国民党中央军第四军参谋魏鉴贤后来在回忆录《随薛岳所部追堵红军见闻》一文中写道:“红军初入黔东时,判断红军向北进攻,与湘西红军会合,红军却西进占据镇远、黄平。红军到镇远、黄平后,判断将西取贵阳,红军却又北渡乌江进取遵义。”真实地再现了当年毛泽东声东击西,牵着敌人鼻子走的情景。 红军攻克黄平后,一面继续向乌江前进,一面仍佯装进攻贵阳。
红3军团主力部队在尖山坡与黔军发生激战即“黄平尖山坡战斗”,消灭守敌后又分兵两路,即炮兵连直上架梁坡,在石关布置炮兵阵地。主力部队形成对黄平县城的合围。12月28日攻打黄平县城,石关的炮兵连直接炮轰黄平县城,主力部队主攻黄平县城即“黄平战斗”。攻打黄平县城后1935年1月15日《红星报》第3版刊登了两篇攻打黄平县城经过的文章《一个模范班长》《战场上的第四连》。《一个模范班长》:昨(廿九)日新州战斗中,‘实’团三连与敌人进行了顽强的战斗,特别是该连三班长在战斗中表现非常坚决英勇。连长给他们以固守该班阵地,掩护主力突击的任务,当敌人集中两连兵力企图夺取三班阵地,结果在三班长坚决领导之下与敌人拼手榴弹,终于把敌人打坍下去,巩固了阵地。这种英勇的模范行为,值得大家学习的。《战场上的第四连》:二十七日五里战斗中,‘实团’第四连全体指战员特别表现着英勇、坚决、迅速、果敢,该连首先占领了一个山头,敌人以四个连的兵力来冲,我四连的红色战士毫不动摇的沉着应战,上好了刺刀,准备好了手榴弹,以一个排固守山头,以两个排向敌人反冲锋。一个冲锋冲过去,打了十多个手榴弹,敌人四个连的兵力就屎滚尿流似的坍了下去,还缴获了敌人一支马枪。同志们,学习‘实’团第四连以少胜众的精神,来争取五次战役的全部胜利。(扶民)”。攻打黄平县城时当时参加战斗的人员还写了一篇《旗手的责任》文章,文章作为五年制小学课本《语文》第七册课文(1982年10月第一版,1984年元月贵州第二次印刷.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编辑室编)。文章记录了当时攻打黄平县城的场景:长征开始不久,我被调到团部当旗手。团参谋长郑重地对我说:“现在决定调你到团部打团旗。团旗是咱们工农红军的旗帜,你要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红旗决不能倒…”团首长亲手把一面红旗授给我,红旗上绣着镰刀斧头。我激动地接过团旗、暗暗下了决心:“只要有我在,决不让红旗倒下!”这年年底,部队进军贵州,来到黄平城下。驻扎在那里的军阀部队挡住了我们前进的道路。为了迅速向乌江挺进,上级命令我们立即攻占黄平。战斗打得非常激烈,冲锋号吹响了。团长一声令下:“团旗,上!”我跃出战壕,高举红旗,向敌人的阵地冲上去。我听见身后杀声震天。全团战士个个生龙活虎,端着明晃晃的刺刀冲了上来。军阀部队吓得腿都软了。战斗结束以后,我喜悦地抚摸着这面鲜红的团旗,心想:“在战斗中,红旗是多么重要。我,一名旗手,责任有多么重大啊!”遵义会议以后,部队大战娄山关,团旗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我冒着呼啸的子弹冲在前面,把红旗插在敌人的阵地上。敌人的子弹都向我打过来,旗杆打断了。“战斗不能没有红旗!”想到这儿,我赶紧解下绑腿,把旗杆接起来,让红旗继续飘扬在战场上。我当时只有一个念头:“保卫红旗是我的责任”那一天,红旗被打穿了好多洞,旗杆也断了几次,可是红旗始终高高地飘扬在战场上,鼓舞着全团战士奋勇前进。后来,部队过了雪山,组织上决定让我把团旗交给另一名战士。我双手紧握旗杆,把鲜红的团旗举到他面前,激动地说“同志,不论在什么情况下,红旗决不能倒下。这是旗手的责任!”
黄平战斗结束后,为红军输送了兵源,补充了给养,为红军强渡乌江和遵义会议的召开提供了物资保障。时任红三军团政委的杨尚昆回忆说:“黄平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我们向群众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兄弟民族的风俗习惯,不经寨主同意不进寨,不得房主同意不进屋,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同时向他们宣传革命道理和红军宗旨,获得少数民族的支持。他们给红军当向导,筹运粮食,运送伤员。许多青年还踊跃参军。”陈云在《随军西行见闻录》中写道:红军胜利攻克黄平县城后,将“城市所存布匹购置一空”,“此时红军士气极旺,服装整洁。部队中多穿上了新军装。在湘南之疲劳状态,已一扫而空矣”。在五里墩一带阻击敌人的另一路部队与红3军团主力和司令部在黄平县城(新州)会合。随后分两路前进,一路红3军团第4师主力和第6师留新州休息一天,消灭县城及周边黔军部队。另一路向旧州前进。红1军团第2师和红3军团先头部队攻打旧州。
12月29日,红3军团第5师撤除重安方向阵地,经野洞、上塘分几路向瓮安县城前进。红1军团分两路进逼乌江,第1师由余庆出发,向龙溪、袁家渡、回龙场方向前进;第2师由黄平、旧州、梭洞出发,向猴场、江界河方向前进。军委纵队分两路前进至金坑、罗朗之线,野战司令部随一梯队、干部团进至罗朗、太翁铺地域并宿营,二、三梯队及政卫团侧进至金坑地域。红5军团到谷陇。红9九军团在镇雄关刘家庄之间,扼阻追敌。第5军团到黄平县城,完成了红8军团67团并入红5军团37团的整编任务,红8军团并入红5军团全部完成整编任务。
第二次红3军团黄平旧州分兵。黄平旧州分兵为攻打瓮安作了军事安排,为猴场会议的胜利召开和强渡乌江作了充分的战略部署。12月30日,红1军团主力到余庆城。红3军团第4师和第6师赶到旧州,继续向瓮安挺近。红3军团第4师向瓮安前进,有相机占领瓮安的任务。红3军团第5师一部由上塘碗厂顺那岔河进入瓮安蓝家关,向瓮安县城前进,准备配合第4师攻占瓮安县城,主力在野洞、上塘方向成为保护通过旧州的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重要屏障。红5军团下午赶到老黄平(旧州)并宿营。红9军团在施秉附近遏阻敌人。30日军委纵队到达黄平旧州,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主席张闻天和军委副主席、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在旧州东城门外的橘林进行了更换中央领导人的组织酝酿即“黄平橘林谈话”。中央红军突过湘江后,广大指战员眼见第5次反“围剿”以来,迭遭失利,几乎濒临绝境,逐渐觉悟到这是排斥了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贯彻执行了错误路线的结果,部队中要求改变错误领导的情绪与日俱增。在通道城,张闻天去毛泽东住处,同毛进行了长达1个多小时关于当前军事问题的谈话,向毛通报了红军在通过4道封锁线后的严重损失情况,还告以国民党军已发现中央红军要北去与红2、红6军团会合的意图,正调集大军向中央红军包围的紧急形势,并向毛请教对策。毛泽东指出,不能再照原计划去同红2、红6军团会合,而应改变方向,向国民党军兵力薄弱的贵州进军。正如刘伯承在《回顾长征》一文中也指出:红军长征开始后,“广大干部眼看反五次‘围剿’以来,迭次失利,现在又几乎濒于绝境,与四次反‘围剿’以前的情况对比之下,逐渐觉悟到是排斥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路线、贯彻执行了错误的路线所致,部队中明显地滋长了怀疑不满和积极要求改变领导的情绪。这种情绪,随着我军的失利,日益显著,湘江战役,达到了顶点。”“黄平橘林谈话”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同时在旧州城周恩来、朱德、董必武、林伯渠、刘伯承等为毛泽东补过41岁生日。军委纵队随后前进至对牙铺,后洞、老坟咀、梭洞至婆寨之线。
12月31日红3军团第4师前锋在第5师配合下攻占瓮安县城,第4师主力和第6师在旧州再次分兵为左右两个纵队向瓮安县城方向前进,左纵队由第4师主力沿旧州至上塘古驿道,由上塘碗厂顺那岔河沿第5师前进路线进入瓮安蓝家关。右纵队由红3军团部及第6师沿第4师前锋路线前往瓮安县城方向。红5军团在老黄平(旧州)休整。
黄平分兵是落实黎平会议的军事安排,黎平会议指出:在川黔边区建立新的根据地,在最初应以遵义为中心之地区,在不利的条件下应该转移至遵义西北地区的战略安排。黎平会议同时要求:在向遵义方向前进时,野战军之动作应坚决消灭阻拦我之黔敌部队。黄平分兵是中央红军应对当时复杂的局势作出的军事战略安排,对中国革命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
1935年1月1日上午10时红5军全部撤离旧州,向瓮安前进。从1934年12月25日红1军团进入黄平谷陇到1935年1月1日离开黄平旧州,1935年1月3日,中央红军主力强渡乌江,中央红军在黄平经历10天时间,给黄平留下宝贵的长征精神财富。
红军总政治部编《二万五千里》记录抢渡乌江经过:“飞力于一月四日分向新渡、袁家渡、江界河、孙家渡、梁家渡、老渡口岩门、老渡口,回龙司各渡口[[[] 民国三十年(1941年)10月,将黄平乌江流域以南分别划入瓮安县和余庆县。旧志载:“袁家渡”州北二百余里,为南明河下流即乌江也。由瓮安县境入经太平里梁家渡、仡猪渡、落马渡、大蓬渡、和尚渡、岩门渡数百余里,皆黄平县境。按袁家渡顺河百里,包绕北四区之北面,其七渡口,不独可以通路,且可以为码头,但七渡口名与昔之所志不同。谨查明而附记之。一、袁家渡,二、茅栗渡,三、马杀渡,四、栏河渡,五、梁家渡,六、大蓬渡,七,雅雀渡。]]猛力推进……一月三日已有小部冲至江边…当时有十八个善于游泳的勇士,在机关枪掩护之下,跃入江中,顺着寒冷刺骨的急流,奋勇前进十余分钟之后,他们过了天险的乌江,沿着石壁鱼贯而进。继续有一连人,用造成的竹筏偷渡过江,随着那十八位勇士爬上石壁,占领了优势的阵地,向守江的黔军袭击。”
1934年12月30日,张闻天和王稼祥在黄平旧州东城门外橘林谈话的场景雕塑(罗勋 摄)
张闻天和王稼祥在黄平旧州东城门外橘林谈话的时间:1934年12月30日(罗勋 摄)
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刘伯承、董必武、林伯渠等在旧州城给毛泽东补过41岁生日场景(罗勋提供)
附:
朱德关于红军占领余庆、黄平后的行动部署 (1934年12月28日)
林、聂、彭、杨、董、李、罗、蔡、刘、陈: A.今日我二师占黄平旧州,该地无白军。三军团攻占新州,敌约两团退向重安江方向之五里墩,与我抗战中。 B.我野战军明二十九日行动如下: 1.一军团之第二师应以主力(缺一团)由旧州进至梭洞,并侦察经猴场的道路,其另一团留旧州警戒。 2.三军团应以一个先头师由新州经野洞、上塘向瓮安方向侦察前进相机占领之,并向炉山、平越方向警戒。军团后方部队可随该师后前进。三军团(缺一个师)留新州、消灭或驱逐五里墩之敌,向重安、炉山严密警戒,并准备从三十日向瓮安前进。 3.五军团今日如已进至翁古陇(谷陇),明日应进至黄平新州,并准备三十日续向旧州前进。 4.军委纵队分两路前进至金坑、罗朗之线,野战司令部随一梯队、干部团进至罗朗、带翁甫地域,二、三梯队及政卫团侧进至金坑地域。 C.我野战军突破黔敌第二道防线后的第二阶段计划,另电告知。 朱 德 二十八号二十时半
朱德关于各军团纵队三十一日的行动及其任务的部署致林彪、 聂荣臻、彭德怀等电 (1934年12月30日) 林、聂、彭、杨、董、李、罗、蔡、刘、陈: 一、吴敌今日已各占施秉未明,周纵队先头师已由施洞口前进改向邛水通镇远道上前进,黔敌情况无所得。 二、今三十日我一军团二师前进至猴场、陈家寨地域,军委纵队在(30)老坟咀、梭洞至婆寨之线,五军团抵老黄平,三军团之四师进至朵丁关,主力尚在老黄平。 三、明三十一日各兵团及军委纵队行动: 1.一军团二师应进至木老坪及其东北地域,并侦察江界河的渡河点。 2.三军团之第四师应攻占瓮安,三军团主力应分两纵队由老黄平向瓮安方向前进。右纵队经梭洞到朵丁关,左纵队经上塘到兰家关,并向平越、炉山方向警戒。 3.五军团留老黄平不动,向施秉方向及新黄平加强侦察警戒,并准备1月1日转移到老坟咀地域。 4.军委纵队之干部团及第一梯队进至猴场,二、三梯队及政卫团应于明日八时至十二时离开现驻地,经梭洞开至老坟咀地域,在规定时间内三军团部队不得深入前进。 四、我各军团(一军团不含)之后卫部队应于下述各自通敌道上施行彻底破坏,并散尽经过地点土豪谷物(除自用外)给群众。 1.九军团向施秉。 2.五军团向施秉及新黄平。 3.三军团破坏梭洞以西地段。 五、我一、二两师应令其工兵连秘密收集架桥器材,并须准备多数铁丝。 朱 德 30日22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