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鹤滨简历
王鹤滨,河北省安新县北冯村人,1938年7月刚满十四岁参加抗日工作,不久加入八路军正规部队。王鹤滨在家乡读过六年书,在八路军里算是一个小知识分子了。所以,在1941年,被上级选派进入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卫生学校学习。白求恩卫生学校毕业后,1943年6月他又被选拔到延安中国医科大学学习,1945年6月医大毕业后被分配到延安医大附属医院当眼科医生,同年8月被调入中央军委卫生部当科员,同时兼做中央门诊部眼科医生。1947年与中央门诊部护士叶丹结婚。1949年8月至1954年12月任开国领袖毛泽东的保健医生,次年又被中共中央办公厅任命为毛主席的生活秘书。1954年12月至1958年赴前苏联留学,获得了圣彼得堡医科大学医学副博士学位(等同于博士)。1958年回国后,先后担任中央警卫局检验室主任(职称为卫生技术一等二级)、苏州医学院第一副院长(无院长,主持院务工作)、核工业部安全防护卫生局局长(兼任该部文联副主席兼秘书长)等职。作为一代名医,王鹤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受寒性肌——神经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与治疗》等专著9部。1985年离休后,与夫人叶丹回到家乡北冯村开办了王鹤滨诊所(1985年至1988年),为本村和周边的乡亲诊病治病。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开始文学创作和书画艺术创作。回到北京后,先后被多家医疗机构聘为首席医生,多次受邀讲学和讲述毛泽东的故事。先后出版了纪实文学著作《走近伟人》《紫云轩的主人》《在伟人身边》《感动上帝的人》《惊世书圣》《毛泽东诗词书法赏析》《毛泽东的保健生活与养生之道》等。其书画作品,被多家出版社结集为《翰墨今秋》《书画中国》《巅峰艺术》《中国艺圣》《中国书画形象大使》《中国艺术大家》《国家艺术》《名家大作》《中国书画大家典范》等出版,被誉为“红色艺术家”。
2018年9月11日,王鹤滨因心脏骤停而不幸逝世,享年95岁。
笔者与王鹤滨老人是同村同族同支,相对而言血脉也比较近,虽然我俩年龄相差三十几岁,但按照辈分儿,我俩是平辈儿。因为写作家乡名人系列文章,王鹤滨是笔者要撰写的其中人物之一,所以,2017年11月和2018年4月,笔者两次到他家里,采访王鹤滨老人,亲耳聆听了王鹤滨一口乡音,讲述那些过去的事情。之前和之后,也曾数次与王老通电话,了解了他的一些传奇经历。还通过他的亲属、亲戚、司机等,得知了他的不凡故事。
聪颖少年,投笔从戎,后入医校
1924年4月5日,王鹤滨出生在白洋淀南畔的河北省安新县北冯村。父母亲都是老实巴交的普通农民,有两儿一女三个孩子,几亩薄田,苦度岁月。虽然家境不好,但全家还是勒紧裤腰带,积攒了一点钱,把最小的聪明伶俐的王鹤滨送进了学校读了书。在学校,王鹤滨学习勤奋,成绩优秀,每次考试,几乎全是第一名。刚入学,他便开始描红、临帖,练习书法,绘画,十来岁时就开始为自家和街坊邻居写对联。三年级的时候,他临摹的毛笔字,成为了同班学生们的字帖;五年级的时候,他画的画儿,常常在学校里展览。他的作文,也常常作文范文被老师念给同学们。
卢沟桥事变后不久,日寇的铁蹄踏上了冀中平原,不久又侵入美丽的白洋淀地区,建据点,修炮楼,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面对敌人的残暴,英雄的白洋淀人民没有屈服,拿起了刀枪,同鬼子汉奸展开了殊死的斗争。
北冯村地处白洋淀南岸,在安新、高阳、任丘三县交界之处,是一个富有革命传统的村庄。王家骥、王履泰、刘亦瑜、刘亦珂、王文波、王士俊、王宪周、王鹤鸣等都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加入中共的党员,北冯村党支部也是白洋淀地区最早的党支部,曾代行过安新县委的职能。1937年8月,红军团长孟庆山受党中央、毛主席的亲自指派,从延安抵达冀中平原,发动民众,组建抗日队伍。孟庆山到白洋淀后,首先把创建冀中抗日根据地的星星之火在北冯村点燃,他在村里办起了冀中地区的第一个抗战游击骨干军事训练班。
抗战大潮的滚滚洪流,激荡着少年王鹤滨的心扉。1938年7月,已经高小毕业、刚满十四岁的王鹤滨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了抗日革命工作。先是在安新县抗日政府秘书室做书记员,之后加入到八路军正规部队,成为了一名勇敢的八路军小战士。1941年7月,聪明机灵的王鹤滨被部队选送到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卫生学校学习。在白求恩卫生学校,领导问他想学什么?王鹤滨不加思考地脱口而出:我想学画画。领导被他的率真逗笑了,然后严肃地对他说:这是卫生学校,你先学好医药卫生,救治我们的八路军伤病员吧!由于王鹤滨学习刻苦,思想进步,第二年,王鹤滨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白求恩卫校毕业后,因学习成绩和政治表现都非常优秀,1943年6月,王鹤滨又被推荐到延安中国医科大学学习。在医大,王鹤滨学习更加刻苦努力,多次被评为模范学生,还担任了医大学生党支部的委员。也是在这一年,王鹤滨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
见到毛主席,为他检查眼睛和体检
“1943年秋季的某一天,毛主席到我们医大给师生们讲课,我坐在第一排,距离毛主席很近,只见他穿着打补丁的灰军装,讲话生动有趣,特别受欢迎。”时间过去74年了,王鹤滨依然记得他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时的情景。
抗战胜利前夕,王鹤滨医科大学毕业,先是被分配到延安医大附属医院当了一名眼科医生,同年8月调入中央军委卫生部医诊科当科员,同时兼做中央医院门诊部眼科医生。
1946年夏季的一天,王鹤滨在军委卫生部副部长傅连暲的陪同下,到枣园毛泽东住的窑洞为其检查眼睛。这是王鹤滨第二次近距离接触毛泽东。毛泽东见王鹤滨很年轻,就问他是在哪里学习的,傅连暲回答说,他是我们医大自己培养的高材生。毛泽东听了傅连暲的介绍,高兴地与王鹤滨握手,连声称赞他年轻有为。给毛主席检查完眼睛,王鹤滨对主席说您的眼睛有点近视,需不需要佩戴眼镜?毛主席说看书看东西都很清楚,就不用佩戴眼镜了。
1947年3月,中共中央和解放军西北野战军主动撤离延安,毛泽东率领中央前委留在陕北指挥作战,王鹤滨则随中央后委到了山西省临县。这一年,王鹤滨与才貌双全的女护士叶丹结婚了。
说到叶丹女士,那也是一个有着不同寻常故事的传奇女子。叶丹本姓李,广东省梅州人,其父是大革命时期入党的老布尔什维克,与叶剑英是战友。大革命失败后被国民党蒋介石反动派所杀害。七七事变后,国共合作,叶剑英担任了八路军参谋长,他经过千辛万苦,找到了牺牲了的战友家人,把他们接到了延安,并收叶丹为自己的养女。从此,本姓李的叶丹改姓叶,一直到生命的最后。
现在,我们继续听王鹤滨讲那过去的事情。
一年后,西北解放军收复延安,王鹤滨和中央门诊部的医生受命渡过黄河,到陕北又给疲劳的毛泽东检查过身体。这是王鹤滨第三次近距离接近毛主席。也是这一年,24岁的王鹤滨当上了爸爸,他与叶丹的长子王子冀出生了。但是,王鹤滨根本抽不出时间去照顾的妻儿,他把全部的精力全部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了。
被选派到毛主席身边担任保健医生
中共中央和毛主席等中央领导进入北平后,日理万机、废寝忘食,他们的身体健康需要专门的医护人员予以保障。因为王鹤滨的出身根红苗正,又是中共自己医科大学培养的医生,加上他的医术高超,品德端正,1949年8月,王鹤滨被组织上选派到毛泽东身边做了保健医生,同时还要兼管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的保健医生的职务。
时隔68多年,王鹤滨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景:
那天,中共中央办公厅行政处负责人罗道让对王鹤滨说:“鹤滨同志,上级决定派你到中南海去做毛主席的保健医生,叫我与你谈谈,看你有什么意见?”面对突如其来的消息,王鹤滨犹豫了一下回答说:“我去,但怕做不好!”“去吧!在毛主席身边工作是个极好的学习机会,你进城里去找傅连暲同志,他会具体地向你交代任务。”
当天午饭后,王鹤滨便进了城里,在弓弦胡同2号找到傅连暲的办公室。傅连暲早在延安时就是王鹤滨的老领导,他一见王鹤滨,开门见山地说:“鹤滨同志,派你去给毛主席做保健医生,责任重大,出不得半点差错啊……另外,因为缺少人手,你还得兼任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四大书记的保健工作”
王鹤滨说:“我尽我最大的可能,做好毛主席和其他四大书记的保健工作。”
傅连暲亲自给王鹤滨写了介绍信,嘱咐他到主席身边应该注意的事项。
王鹤滨手持傅连暲亲笔写的介绍信,来到中南海菊香书屋前,被毛主席的警卫员拦住了。当他们俩在说话时,恰逢毛主席和几位领导人刚从屋里走出来。王鹤滨见后连忙向毛主席高声喊道:毛主席,我向您报到。毛主席认识王鹤滨,便停下脚步。王鹤滨赶紧把介绍信呈递给毛主席。毛主席看了介绍信后,对王鹤滨说:哦,是王医生啊,欢迎你到中南海来工作,今天我要去开会,等以后有时间我在找你。你现在去找杨尚昆和汪东兴,让他们给你安排住处。
王鹤滨见了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和警卫处长汪东兴,他被安排住在了丰泽园西边的静谷,住房面积比汪东兴的住房面积还大。静谷,是中南海里的一处园中园,有不少楼台亭榭,假山流水,环境幽雅,风景秀丽。
几天后,毛泽东派警卫员把王鹤滨请到了自己的卧室。面对这张熟悉而又亲切的面孔,年轻的王鹤滨一时间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当时毛泽东刚起床,半躺在床上,拿起一支烟,点着了抽了一口。王鹤滨朝着毛泽东笑了一笑,点了点头,算是打了招呼。毛泽东和蔼地对王鹤滨说:“王医生,你到我这里来工作,我的事情还不太多,我身体还可以,你要多照顾一下其他的几位书记。”王鹤滨就坐在那儿听着,眼睛看着他,等着毛泽东的继续指示。毛泽东看王鹤滨还愣着,也不说话,就又说了一声:“哎,王医生,你到我这里工作不要拘束嘛,有话就说有屁就放啊。”王鹤滨一听这话,觉得非常窘迫,心想毛主席怎么能说这样的粗话呢。后来,与毛泽东相处时间长了,王鹤滨才理解了这就是毛泽东的幽默,也是他的平易近人之处。
开国第一宴,王鹤滨巧使妙计,中央领导海量却不醉
在开国大典前的一些日子里,中央领导不仅会议很多,宴会也很多,为此,识别食物有无毒性,就由王鹤滨担任,每次宴会,他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1949年9月30日晚,即将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举行国宴,招待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出席开国大典的代表,还有各民主党派的首脑人物以及全国各地、各阶层、各民族知名人士和代表。为了保证中央四大书记的健康(任弼时书记因病未出席),消除由于健康原因不能登上天安门的因素,在国宴开始时,站在怀仁堂东南角过道入大厅口处的汪东兴和他的助手李福坤把王鹤滨叫到跟前嘱咐说:“鹤滨同志,不能让中央领导同志因饮酒过多,而不能登上天安门,无论如何不能醉倒一个。你要想想办法!”听了领导的指示后,王鹤滨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用红茶水代替红葡萄酒,用白开水代替茅台酒。他的这个想法,得到了领导的同意。宴会喝酒时,国宾和其他人都是喝真酒,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喝“假酒”——红茶水和白开水。
那天晚上,毛主席端起一杯特制的“茅台”,先是抿了一口,愣了一下之后,很快就明白过来,然后一饮而尽,还对大家说:“这味道又让我想起了红军长征时,打下贵州遵义城的情景,这么多年了,茅台还是没有变啊。”
事后,毛主席知道了那杯特制“茅台”是王鹤滨的主意,就在一次检查身体时,开玩笑地说:“王医生,你酿制茅台的手艺,不比那些酿酒老师傅差哟!”
就这样,开国大典前夕的国宴,畅饮的中央领导们,脸都未红,个个都是“海量”,一个也没有醉。
1949年10月1日,王鹤滨亲眼目睹了毛主席亲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王鹤滨也跟随毛主席在中南海度过了四年多的美好时光。
出任主席生活秘书,亲眼目睹了毛主席的生活俭朴
1950年后,经组织推荐,毛主席同意,中共中央办公厅又任命王鹤滨担任了毛泽东的生活秘书,负责毛泽东一家的饮食及其他事务。从此,26岁的王鹤滨融入了毛主席的家庭生活。
毛主席对王鹤滨十分信任,把他视为家人,大事小情从不瞒着王鹤滨。当时毛主席一家六口,除了毛主席、江青、毛岸英、毛岸青、李敏、李讷之外,还有帮助料理毛主席家务的江青姐姐和她的儿子。毛主席湖南老家的亲戚和知己朋友也经常来北京看望毛主席,家庭开支比较大,毛主席让王鹤滨把家里的生活费降下来。王鹤滨绞尽脑汁,决定先从减少水果开始。没想到,竟遭到了江青的反对和责难。一天,王鹤滨刚到菊香书屋门口,被江青堵住了。江青怒气冲冲地对王鹤滨说:“为什么减少水果?你是医生,难道不知道水果对人有好处吗?”王鹤滨一听江青的话,心里也很生气,虽然当时没有反驳她,但很快就报告了毛主席。后来,毛主席批评了江青,事情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王鹤滨在毛主席身边工作几年,从没有看到他吃任何保健品,也没吃过任何补品,不过是和普通百姓一样吃五谷杂粮。
有一次,毛主席对王鹤滨说:“王医生,你怎么老给我吃这个细大米呀,弄点粗大米不好吗?”王鹤滨说:“好啊,粗大米含的维生素B高。”毛主席说:“既然粗大米维生素B高,你怎么不给我弄点粗大米来呢?”王鹤滨说:“那我就想办法吧。”
王鹤滨话虽然这么说,可上哪儿找去呀,商店都没有卖粗大米的。后来,他突然想起来,香山一带有不少稻田。于是他就到了香山下的一个村子,拿细米一对一换了老百姓家一袋子粗大米,回来就让厨房给毛主席做粗大米饭。厨师做了粗大米饭后,不敢给主席端上去,反而来找王鹤滨,问:“王秘书,这是啥子饭呀?主席能吃吗?”王鹤滨一看,这碗底下是饭,上面还有稀汤,不像一般的大米饭做熟了以后是膨膨的,而这粗大米饭与米汤是分开的,就像东北吃的高粱米饭一样。王鹤滨对厨师说:“没错,这就是主席要吃的饭,你给主席端去吧!”等到毛主席吃完了,王鹤滨问他:“主席,这个粗大米饭好吃吗?”毛主席连说:“好吃,好吃。”王鹤滨见主席说好吃,当时不懂得调节的他便让厨师顿顿给主席做粗大米饭,连吃了一个月,毛主席没说一个不字。王鹤滨说:“主席身体状况最好的时候,也是困难时期,他吃得肉食少,但他身体素质好,再加上游泳,共和国最艰苦的时候,毛主席的身体却是最好的时候。”
在吃的问题上,毛主席很少提意见。就是提,也是要降低伙食费。自从王鹤滨当了他的生活秘书以后,毛主席总是对王鹤滨说,伙食消费太多了,能不能再把它压低点儿。说实在的,毛主席的伙食费并不高,已经没有节省的空间。那时他家里是八口人(加上江青的姐姐和她的儿子),八口人平均下来,伙食费跟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差不多。因为那时候工作人员都在大灶吃饭,生活水平不见得比他低,可毛主席说还是得想点办法压低点。没有办法,王鹤滨就告诉厨师,做菜的时候,菜不要择得太细,只要能吃的就不要扔掉。毛主席自己要降低伙食费,但还让每个月给邓小平家一点补助,因为邓小平家里孩子多,人口多,生活水平低。此时,王鹤滨才知道中央领导层也有困难户。
毛主席在衣着方面也是十分俭朴。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可是,除了毛主席身边几个人外,没人能知道,毛主席竟然穿的是一套破了四个大窟窿的羊毛衫裤。其中,毛衣的两只袖子胳膊肘破了两个大窟窿,是用袜头补上的。毛裤膝盖处也破了两个大窟窿,因没有合适的袜头就没补。
1954年8月24日,毛主席会见英国工党领袖、前首相艾德礼,工作人员见他穿着一条屁股上补满了罗纹补丁、膝盖等处磨得发白的裤子,劝他换一条。他说:“不要紧,谁看我后面呢? ”穿着补丁裤子接见外宾,这在各国领导人中恐怕是绝无仅有的。
毛主席发烧,王鹤滨没有及时赶到
王鹤滨担任毛主席的保健医生期间,毛主席的年龄不过六十岁,身体很好,没有出现过什么大的毛病。只是有一次发高烧,王鹤滨正好不在身边。为保密,汪东兴打电话给王鹤滨,说李讷病了,让他快点到中南海。司机拉着王鹤滨路过西单商场,说去买点东西。王鹤滨等司机的时候,坐在车里睡着了。等他们赶到毛主席的住处,汪东兴等人站在门口,见到王鹤滨,说你们怎么才来呀,主席病了。王鹤滨一听吓坏了,赶紧进屋,看见毛主席满脸通红,一量体温计,高烧三十九度多。王鹤滨迅速给毛主席打了退烧针,又给他服了药。不久,毛主席的病很快就好了,毛主席和中办的领导也没有批评王鹤滨,但这次却给王鹤滨留下了难忘的自责记忆。自此,王鹤滨工作更加细致,更加认真了。
与毛主席的四个子女亲如兄弟姐妹
毛主席一生有过四次婚姻,却只有四个儿女。第一次婚姻是他十几岁的时候,父母亲做主为他找了一个比他大好几岁的本地姑娘罗氏。当时毛主席年龄还小,在外读书,与罗氏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夫妻生活。后来罗氏得病去世了,当然他们也没有孩子。杨开慧与毛主席生了三个儿子。杨开慧牺牲后,小儿子毛岸龙在上海得病死了,只留下了毛岸英、毛岸青。贺子珍与毛主席生了十个儿女,也只留下了一个李敏。江青与毛主席生了一个女儿,这就是李讷。
王鹤滨与毛主席的这四个儿女相处得非常好,特别是岸英、岸青哥俩,年龄相近,又都是小伙子。
有一次,王鹤滨给毛岸英检查眼睛,检查完了后,在检查完眼睛后,王鹤滨见毛岸英脸色不太好,就拿了两捧豆子递到岸英面前说:“岸英,这是我从老家拿来的,你最近身体不好,拿回去熬汤喝。”
岸英幽默地说:“我比你大二岁,你该叫我哥哥。”
王鹤滨知道岸英在开玩笑,他也笑着说:“好,岸英哥哥。”说着两人大笑了起来。
但对于王鹤滨送给自己的豆子,岸英拍拍王鹤滨的胳膊说:“豆子我不能收,你的心意我领了,我身体也很好,只是一点点小毛病罢了。”
王鹤滨知道,毛主席的孩子跟主席一样,他们从不收取他人的礼物,哪怕是从家里带的一些土特产,也从不收。所以,他也没有再继续跟岸英推搡。
后来岸英跟刘思齐结婚后,王鹤滨就很少见到毛岸英了,抗美援朝开始后,岸英自愿投入到抗美援朝的战场,在彭德怀元帅的麾下,做一名参谋和翻译。
1950年底,王鹤滨从毛主席的机要秘书叶子龙那里听到了岸英牺牲的消息,他难过的泪流满面。
毛岸青小时候在上海曾被巡警毒打过,脑子受了伤。而哥哥岸英的牺牲又强烈地刺激了他。后来岸青得了精神分裂症,王鹤滨曾为他诊治过,病情不见好,组织上便安排毛岸青去苏联治病。王鹤滨到苏联留学的时候,也曾专门到疗养院去看望养病的岸青。
在异国他乡见到十分熟悉的王鹤滨,毛岸青非常高兴,把心里的话滔滔不绝地告诉王鹤滨。王鹤滨还把他见到毛岸青的情况写信报告给了毛主席。
李敏是毛主席与贺子珍的女儿,出生于红军长征后的陕北。1937年贺子珍执意去苏联治病,1940年毛主席把李敏送到苏联的贺子珍身边陪伴她,不成想遭受了极其残酷的磨难,1949年夏才回到毛主席身边。
江青曾下令让王鹤滨把李敏赶回到她母亲贺子珍那里去,王鹤滨没有答应。后来江青又连说了两次,王鹤滨一直顶着不办。
李敏到北师大女附中读书报到,也是王鹤滨领着去的。到学校后,老师发了一张登记表,其他栏目王鹤滨都填写了,“家长”一栏王鹤滨没有填,他把表拿回中南海,让毛主席填。毛主席对王鹤滨说:你领她去的,你就填好了。王鹤滨只好在“家长”一栏里填上了自己的名字。由此可见,是多么信任王鹤滨啊,根本没有把他当作外人。
李讷,1940年出生于延安,是毛主席与江青的女儿,也是毛主席最小的女儿,深受毛主席的喜爱。
王鹤滨在延安时就见过李讷。到中南海担任毛主席的保健医生和生活秘书后,对小李讷格外照顾,每个周一和周六都去送接李讷。毛主席让李讷给王鹤滨叫“王爸爸”。
但有那么一天,李讷却表现出了对这位“王爸爸”的不满。那天正是周六,毛主席和孩子们聚在一起吃饭,在席间,毛主席问了小女儿一句“你说王叔叔好不好呀?”
谁知道,李讷竟然说:“王叔叔不好!”童言无忌,毛主席便想要问问原因:“王叔叔怎么不好了?”只见李讷撅着小嘴气呼呼地说道:“他把我们往学校一放就走了”。
毛主席听到小女儿的这句话哈哈大笑,随后笑着说道:“你想想,每个星期六还不是王叔叔接你们回来么?”李讷歪着头想了一会儿,好像也是这么回事,不由得笑了起来。
陪毛主席吃饭过生日
毛主席吃饭不像常人那样按时、按顿很有规律,常常是被值班卫士提醒或催着才吃一顿饭,要保证他在24小时以内吃上三顿饭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如果做好的饭菜,不管是什么原因毛主席吃得很少,就成了大家的负担,当厨师和班卫士的心情就更加沉重,认为自己没有尽到责任。
这样,毛主席喜欢吃什么菜,就成了身边工作人员观察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不管是医生、护士,还是卫士、厨师,都想发现毛主席喜欢吃什么菜的“秘密”,因为毛主席从不点做什么菜,只是任由厨师去做。但是,大家观察了很久,还是搞不清楚毛主席到底喜爱吃什么菜。
因为王鹤滨经常陪毛主席吃饭,这个观察任务就自然地落在王鹤滨的身上。经过多次的观察,王鹤滨发现,原来毛主席吃得多的菜,都是离自己近的“门前菜”,距离远一点的菜就吃得少一些。如果说毛主席的饮食习惯有什么特点的话,那就是带有湖南一般人的饮食习惯。平时,毛主席主食吃大米多些,几乎每餐都有,有时加点白面花卷、烧麦之类,只能说是点心。毛主席爱吃的,或者准确地说是每餐都有的,就是湖南厨师老廖亲手做的带辣味的腐乳,炒的或炸的辣椒段。炒菜中常有苦瓜、青蒿、空心菜、芹菜,多是些绿色的纤维多的带特殊味道的青菜。
大家知道了毛主席爱吃“门前菜”,事情就好办多了,厨师可以主动地替毛主席变换菜的品种甚至口味,而不必担心他爱吃不爱吃了。
曾有大量文章介绍毛主席爱吃红烧肉,于是有了“毛氏红烧肉”一说。王鹤滨说:“毛主席以前可能吃过红烧肉。但是,我在他老人家身边工作的时间里,很少见他吃红烧肉,甚至记不得毛主席是否吃过红烧肉”。
毛主席对王鹤滨疼爱有加,经常让他陪自己一起吃饭。王鹤滨清楚地记得,1952年他陪着毛主席过59岁生日时的情景:“1952年12月26日是毛主席的59岁生日,当天,中央办公厅收到了许多来自各个建交国家发来的贺电。毛主席看完之后,当即表示:不许登报,不准做寿。临到吃饭的时候,我发现桌上多了几样主席自己爱吃的菜。主席还拿出半瓶红酒说:‘王医生,今天是我的生日,咱们一块来过我的生日。’我这时候才知道,毛主席就是这样为自己过生日。吃饭的时候,我说,‘祝主席长寿。’主席说:‘咱们不祝寿,祝寿不会使人长寿,吃面条汤可以吧?人活一百岁就不得了了,哪有什么活万岁的。’就这样,我陪着主席喝面条汤,我们两个人在一起过了主席这个生日。”
还有一次,是个星期六,机关要开饭了,有个同志帮助王鹤滨把他四岁的儿子王子冀接了过来。偏巧,卫士通知王鹤滨陪主席吃饭,他没有办法,只好抱着儿子一块儿去了。去了以后,毛主席对王鹤滨的儿子很感兴趣,说:“哦,多了个小同志啊。”就问孩子多大岁数了?他儿子就举了四个手指头,说四岁了。“你妈妈呢?”“妈妈学习去了。”“想不想妈妈呀?”孩子说想。吃饭的时候,因为孩子在托儿所吃过饭才回来的,他现在根本就不饿,但是眼睛老盯着盘子里的红辣椒,那油炸的一段一段的红辣椒,很诱人。毛主席发现了孩子的兴趣所在,就说:“啊,你想吃这个啊,这个可好吃了。”他夹了一段辣椒放在嘴里,还装出很好吃的样子,说:“这个可好吃了,你想吃吗?”说着,就夹了一段辣椒给孩子,孩子小嘴就伸过去了。王鹤滨一看,赶紧说:“主席不要给他吃。”并把孩子揽过来没让吃。王鹤滨心想:这么辣的辣椒,我吃了都直出汗,那小孩子吃这么辣的东西,哭起来,闹起来,再骂起来,不把主席的这顿饭给搅了吗?王鹤滨就对主席说:“不能给他吃,主席。”后来,毛主席又夹了一块,对孩子说:“嗨,这么好吃的东西,你爸爸不让你吃,来,吃!”又夹了一块送过来,王鹤滨又把孩子搂过来说:“主席,你千万不要给他吃!”这时候主席不满意了,把筷子放下,说:“哪有你这么当爸爸的?你叫孩子吃嘛,叫他上上当,让他知道知道大人也有坏的。” 事后,王鹤滨才理解了毛主席的一片好心。
毛主席不拘小节趣事一例
毛主席在小节上一点都不讲究,跟普通百姓没有什么两样。
有一年夏天,汪东兴、叶子龙、王鹤滨等跟着毛主席到北京的郊区去。中午的时候,天气正热,一人一身汗。毛主席穿着一件背心,一件白衬衣,汗湿透了后背。到了一个村子边上,长有一片玉米,玉米长得有一人多高。他们正在树底下乘凉,毛主席突然向李银桥招了招手,李银桥就赶紧过去了。他们就沿一条小路,往玉米地钻去了。王鹤滨心想,天这么热,玉米地又不透风,钻进去了要是中了暑怎么办哪?于是他也就跟在后面走。
汪东兴和叶子龙见状,就哈哈地笑起来。他们叫住王鹤滨,说:“王大夫,你跟进去也想施肥去呀。”直到这时候,王鹤滨才知道毛主席向李银桥招手是要手纸去解手。
毛主席培养王鹤滨观察问题的能力
王鹤滨兼任了毛主席的生活秘书,毛主席总是以没时间看《参考消息》为借口,让王鹤滨来读给他听,以这种方式培养王鹤滨的观察认识问题的能力。
一次,毛主席对王鹤滨说:“你注意一下《参考消息》,有些国际性的动态呀,请你给我讲一讲。”王鹤滨一听,马上拿起《参考消息》,看到感兴趣的国际评论,不管长短,从头到尾念给毛主席听。一开始,毛主席听完,抽支烟后就笑了,也没有说别的。后来又过了几天,王鹤滨又看了一篇,也如法炮制。这次,王鹤滨念完之后,毛主席笑着说:“不是你这样的办法,你应该用我的稿酬订一些报纸,不管是左的右的,你都买来,看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就产生一种观点了。当你产生观点以后,你再给我讲你的认识。”当时,王鹤滨还不理解。以后,他当了研究生就有体会了,才明白毛主席是在有意识地培养他观察问题的眼光和能力。
有一次王鹤滨讲读之前,江青进来了。毛主席给王鹤滨讲话的时候,江青就站在他旁边。等毛主席讲完了,江青说:“主席,王医生忙,以后你就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再后来,王鹤滨就不再给毛主席读报纸了。但是,这种教育方法却给了王鹤滨很大的帮助。
离开毛主席,留学去苏联
王鹤滨在中南海担任毛主席的生活秘书和保健医生,同时兼任五大书记的保健工作,经常和中央领导人在一起,王鹤滨感到无比的幸福。
这些领导人个个都是胸怀博大、待人宽厚、和善之人,他们有时候也开玩笑,但都非常尊重每一个人,没有丝毫领导人的架子。
但是,有一件小事,一直让王鹤滨耿耿于怀,也是他想进更高等学校学习深造的原因。
那就是周总理的鼻中膈左侧的黏膜上有一小块浅表性溃疡面,因为这个,他经常流鼻血。
周总理让王鹤滨给治一下。
王鹤滨年轻,还没有治过类似的病例,就想到了一个大胆的方法:用硝酸银对溃疡面进行腐蚀,以促进它的愈合。
王鹤滨把自己的办法跟周总理说了。
周总理微笑地鼓励说:“您是医生,听您的,不必征求我的意见。”
幸好,王鹤滨在寻找硝酸银时,傅连璋和金茂岳及时制止了。
许多年后,王鹤滨每回想此事,都会说:“我那时的业务水平不够,致使周总理一生都受这个小病困扰。现在想想,真难过。”
经过这件事,王鹤滨先后三次提出辞职,想前往苏联留学深造。
毛主席恋恋不舍,前面两次都以“我需要你在我身边工作”为由,极力挽留。
到了第三次,毛主席看到王鹤滨求学心切,这才勉强同意。
不过,他提出了一个要求:毕业了还要回到我身边工作。
在毛泽东和杨尚昆的安排下,王鹤滨先到了北京俄语专科学校学习了一段时间的俄语。
即使这样,王鹤滨出发前,毛主席还是相当不舍,他问王鹤滨:“王医生,你这次出国学习了,计划去多久呢?”
王鹤滨说:“我要攻读博士,得用6年吧。”
毛主席听了,幽幽地说了一句“时间太长了”,就不再说话了。
王鹤滨明白了他的心思,像哄小孩子一样,说:“主席,我也舍不得你,我不攻读博士了,我报考研究生就行了,这样,时间短些,三年就可以回来了。”
王鹤滨是在1954年底前往苏联留学的。到苏联后,经过考试,王鹤滨被分配到列宁格勒医科大学研究生院。王鹤滨非常珍惜这次留学机会,抓紧一切时间,刻苦学习,终于在1958年5月,他获得了苏联医学副博士的学位,时间刚好差不多3年。
1956年放暑假,王鹤滨回到国内,专门去北戴河看望了毛泽东。毛泽东问寒问暖,令王鹤滨十分感动。
王鹤滨取得医学博士后,一回到北京,就和将要在北京医学院毕业的爱人叶丹前往中南海看望毛主席。
毛主席高兴极了,盛情留他们夫妇在办公室南侧的过厅里共进午餐,要他讲讲在苏联的见闻。
名医济世昭日月,翰墨飘香传九州
1958年7月,王鹤滨学成回国,先被安置在北京医院工作,不久又调到中央警卫局检验室担任主任。1959年3月至6月,彭德怀出访亚欧9国,王鹤滨作为代表团惟一一名非军事人员、随行医生一直陪同访问。
再后来,王鹤滨先后担任过公安部九局检验主任、苏州医学院第一副院长(当时没有院长,主持全面工作)、核工业部安防卫生局局长等职务。
无论是担任公安部九局(中央警卫局)检验主任,还是担任苏州医学院院长、核工业部安卫局长,王鹤滨从没有放弃对书画艺术的孜孜钻研,艺术水准不断提升。
他在担任苏州医学院第一副院长时,经常接待外国同行,或者到国外学习考察,给外国朋友赠送礼品成了他头疼的一件事。有人提醒他说:王院长,很对外国朋友喜欢中国的书画,您把您的书画作品装裱起来,作为礼品送给外国朋友,外国朋友一定喜欢。王鹤滨觉得这是个好主意,他把他精心创作的书画,找人装裱后,作为礼品送给外国朋友,外国朋友非常喜欢,作为珍贵礼品珍藏。
1985年,王鹤滨离职休养了,国家没有忘记这位共和国的功臣,给了他副部长级待遇。但他退而不休,仍然用他的精湛医术为人民服务,受到各界人士的尊敬和称赞。
王鹤滨在医学研究方面造诣很深,在国内外发表医学论文30余篇,出版了《受寒性肌——神经综合症的临床表现与治疗》等专著20余部。还根据自己多年临床经验的分析整理,独创了一套在临床上对某些特殊病症行之有效的中西医合璧的治疗方法——横纹肌疗法。王鹤滨曾受聘于北京太医馆特诊科学科带头人,带领特诊科其他专家为冠心病、高血压、前列腺病等创立了治愈率较高的“三位一体”全新治疗理念,为多数患者解决了病患。王鹤滨还擅长治疗各种非特异性肌肉——神经综合症,如:冠心病、青光眼、结核、痤疮、口咽鼻干燥症、眩晕、婴幼儿水泻等病症的治疗,效果很突出。
不仅如此,王鹤滨在文学创作、书法绘画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创作出版了纪实文学著作《走近伟人》《紫云轩的主人》《在伟人身边》《感动上帝的人》《惊世书圣》《毛泽东诗词书法赏析》《毛泽东的保健生活与养生之道》等,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王鹤滨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和造诣,离休后,创作了大量的书法和绘画作品,数十次获得国家级金奖和大奖,在书画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被称为“红色艺术家”。
王鹤滨对毛主席的感情非常深厚,对诋毁毛主席的人也非常气愤。上世纪九十年代,曾在毛泽东身边当过医生的李志绥定居美国,在美国一些反华分子的唆使下,出版了一本《毛泽东私人医生的回忆》的书。在书里,李志绥捏造事实,信口雌黄,对毛主席进行了无耻的攻击和谩骂。对此,王鹤滨非常义愤,痛斥李志绥恩将仇报,造谣诽谤,品行不端,是条反咬主人的疯狗。
作为保健医生,王鹤滨说他有两个遗憾,一个就是没有帮主席把烟戒了;另一个,就是进城以后,由于体力活动减少,主席逐渐偏胖了。“这是两个遗憾,我没有完成任务啊。”
说到自身的健康,王鹤滨说个人平时很喜欢活动,八十多岁的时候,依然健步如飞,他每天坚持半小时到一小时的健身活动,因而身体健康硬朗。即便九十多岁了,王鹤滨满头华发,面色红润,精神良好,经常接诊远地慕名而来的患者,用他那精湛的医术治病救人,受到了人们的广泛赞誉。他每天还写字画画,曾给我和我工作的单位及友人赠与他的墨宝。还给了我十几本他出版的画册及书籍。
2018年9月11日,获悉我的老哥哥王鹤滨先生去世的消息后,我十分悲痛,第二天便乘火车前往北京,9月13日上午,在八宝山革命公墓殡仪馆送别了王鹤滨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