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南雄市政协教科文卫旅体和文史委员会、南雄文史补遗资料查找小组组成走访小组,前往坪田镇走访“广婆俚”,了解“广婆俚”的苦难历史,以警示后人。
铭记历史,方能砥砺前行。为还原抗日战争时期珠三角、潮汕和港澳地区人民群众流离失所的历史故事,8月初,南雄市政协办公室印发《关于开展“广婆俚”现象调查研究的通知》,决定从8月1日起,充分发挥18个市政协驻各镇(街道)委员工作室的作用,组织力量对全市范围内“广婆俚”情况开展一次地毯式调查摸底和登记造册,形成独具南雄特色的抗日战争史研究成果,整理成为史实书籍,发挥存史鉴今资政育人功能,为在韶关举行的2025年第五届世界广府人恳亲大会提供参考资料。根据近段时间各镇(街道)摸底情况,南雄市政协决定开展对仍健在的“广婆俚”进行“抢救式”走访活动。
当天,走访小组来到首站坪田镇新圩村委会茶塘下村民小组,走访了出生于1927年、今年已经96岁高龄的陈白妹(原来叫恭妹,因为小时候长得很白,哥哥就叫她白妹)老人。
据陈白妹口述和她的儿子邓林生介绍,陈白妹是揭阳县(今揭阳市)人,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以来,年仅五六岁的她随家人四处逃难。与家人失散后,她被人卖到南雄南亩镇一户刘姓人家。刘家待她不错,当作女儿来养。长大后,她嫁到了南亩镇相邻的坪田镇新圩村。她先后生了六个孩子,但由于条件差,仅存下三儿两女。现在,大女儿嫁到了邻近的老宅村、小女儿嫁到江西省信丰县九渡乡,两个儿子则留在身边,还有一个儿子前几年去世了。虽然陈白妹被卖到南亩时仅有五六岁,但她对家乡揭阳县自己家周边的环境还是有印象的,时刻想着自己的父母和哥哥。为了早日找到亲人,没有文化的陈白妹还是想了不少办法。那时很多潮州人来坪田这里挖矿,陈白妹就去向他们打听,但还是杳无音信。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与坪田镇相邻的江西省全南县社迳乡有人到坪田作客,听到陈白妹老人的口音后,说自己的一位亲人也是揭阳走散到社迳的,通过努力找到了远在揭阳的亲人。这位热心人帮陈白妹老人带了一封寻亲信寄了回揭阳县。皇天不负有心人。在1984年她终于找到了失散近六十年的亲人。与哥哥联系上以后,当年57岁的陈白妹带着儿子回到了揭阳,见到了自己的大哥,当年年长她十多岁、已经是大队党支部书记的大哥告诉她,大哥在解放以后先后二十多年时不时地在当地报纸刊登寻人启事,但无果,没有妹妹的音汛。之后,陈白妹第二次回过揭阳。哥哥去世后,陈白妹再也没有回去过揭阳了。据说,陈白妹还有一个失散的大姐,至今仍没有找到。找到家人后,陈白妹老人依旧生活在结婚生子的坪田,与收养她的南亩养父母一家也保持了亲人一样的来往。
时光荏苒,2025年将迎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陈白妹老人在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中与亲人失散,是不幸的。但跟那些终生未能找到失散亲人的其他“广婆俚”相比,她又是幸运的,毕竟她最后找到了自己的哥哥,找到了曾经的家,了却了自己的夙愿。
据南雄历史补遗小组成员郭军介绍,1937年“七七事变”后,1938年日军占领广州,省会就迁到韶关,整个粤北成为抗日的大后方,此时整个广州、珠三角、潮汕地区、港澳地区有大批的难民向粤北迁徙,女性更是受难者,她们有个俗称叫“广婆俚”,有一些人后来找到了原来的家人,有些是没有找到。
南雄市政协教科文卫旅体和文史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周宏忠表示,南雄历史补遗小组希望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做好“广婆俚”这个课题。抗战时期,老百姓流离失所,我们希望通过历史事例,能还原一些历史事实,也把整个抗战史、把妇女的逃难史、把中国人民所遭受到的压迫历史还原,更好地纪念抗日战争的胜利,更好地铭记南雄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作出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