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宪周,1918年1月出生在河北省安新县北冯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北冯村地处潴龙河末梢,白洋淀南岸,是一个崇文重教的村庄,也是白洋淀地区最早建立农村党支部的村庄。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北冯村党支部曾一度代行安新县委职能。在这样的文教和政治氛围中,王宪周的父母亲紧衣缩食,把他送进了北冯村小学堂读了两三年书。读书上学,让王宪周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初级文化知识,也让他明白了许多道理。
北冯村最早的中共党员王家骥、王履泰等见王宪周聪明伶俐,思想进步,在1932年下半年发展他为共产党员(先是共青团员,后团员一律转为中国共产党员)。从此以后,王宪周对共产主义的信仰铭刻于心,付诸于行。
1932年至1934年间,王宪周在宋文庄、刘亦瑜领导下做联络工作,在此期间,党领导了贫苦农民罢市,大闹县衙和痛打盐狗子的斗争,在这些斗争中王宪周都是冲锋在前,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
在“高蠡暴动”之后,国民党大肆搜捕共产党员,这一地区的革命一度陷入低潮,大部分党员均已分散,暂避一时,王宪周仍留在原地坚持斗争,当时党组织筹集了一些经费,在他家西房开了一个小小的杂货铺,在临街的墙上开了一个小洞,既是卖东西的窗口,又是党组织秘密联络的窗口,表面上卖油盐酱醋,实际上是党的临时联络点,为保证党组织活动,掩护革命同志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上级党组织的赞扬。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7月8日发表了抗日宣言,白洋淀地下党组织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立即行动起来进行抗日活动。王宪周和宋文庄、刘亦瑜等一起积极筹建抗日自卫武装和成立抗日救亡团体。在此期间,他整日为工作奔忙,很少在家,虽然王宪周年龄不大,但在革命斗争中不断锤炼自己,他先后参加了任高安中心县委组织的(任丘、高阳、安新)的打盐巡、抢麦收和抢秋收斗争,参加了牛氏三杰组织的除暴安民斗争。在这些斗争中,他机智勇敢,冲锋在前,表现出了一名年轻共产党员的果敢精神,深受上级领导的喜爱和赞誉。
从1932年到1937年7月,由于敌人势力的强大,冀中的共产党员们都是在地下对敌斗争,王宪周也不例外。
1937年8月,红军团长孟庆山受党中央毛主席的亲自委派,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只身来到白洋淀和北冯村,发动群众,组建抗日武装,建立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
孟庆山到达北冯村后,在保东特委和北冯村党支部的有力支持和帮助下,首先在北冯村开办了抗日游击骨干培训班,王宪周是第一批学员。在培训班上,王宪周努力认真学习,军政素质不断提高。
1937年10月,孟庆山打出了河北游击军独立团的大旗,王宪周是第一营排长。后随孟庆山和河北游击军、人民自卫军攻打和解放了高阳县城。此后,王宪周跟随孟庆山与河北游击军参加了大台、八里桥和攻打河间县城的战斗。每次战斗,他都冲锋在前,不怕流血牺牲。
河北游击军和人民自卫军合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后,王宪周先后在三十大队担任连政治指导员、武工队长,县大队、二十四团、三十七团特派员。
1942年5月1日开始,疯狂的日寇对冀中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扫荡中,日伪军占据冀中根据地所有县城和较大集镇、村庄;共建立1700多个据点,挖掘4000多公里封锁沟,把冀中根据地分割成2600余块。此次日军的残酷“扫荡”,使冀中根据地遭到严重摧残,冀中军区部队减员16800余人,日寇在冀中区大肆烧杀、奸淫、抢掠,残杀无辜群众2万多人,抓走5万多人,损失财产无数。这次大“扫荡”使冀中抗日根据地大部变为敌占区、游击区,给冀中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王宪周在反扫荡战斗中,两次受伤,都是在白洋淀芦苇荡中躲藏并治好了伤,表现出了冀中英雄儿女的铮铮铁骨和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
抗日战争胜利后,王宪周所在的部队整编为188旅。这支英雄的部队在此后的解放战争中屡立奇功。王宪周在这支英雄的部队,依然保持了旺盛和顽强的精神,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流血牺牲,多次立功受奖。
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再次整编,王宪周所在部队被整编为63军,王宪周担任该军保卫部科长、军法处长;此后,又担任了十九兵团保卫部科长、军法处长;解放后,担任华北军区军械部总库政治委员。王宪周在担任上述职务时,认真刻苦学习,掌握这些新工作的基本知识和工作方法。
解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国家、人民、军队都该喘口气后,开始建设新中国了。但是,美帝国主义为了围堵、扼杀年轻的人民共和国,发动了侵朝战争。不久,又派兵到台湾,扶持腐朽的偏安一隅的蒋介石政权。
高瞻远瞩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和党中央决定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抗美援朝。王宪周和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听从党和毛主席的话,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了鸭绿江,同美帝国主义纠集的所谓“联合国军”进行了殊死的斗争。王宪周担任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军法处长,虽然不在第一线参加战斗,而是做军法工作,但依然勤勉敬业、无私无畏,直到1958年随最后一批志愿军官兵回国。
回国后,王宪周被留在了东北军区,1958年被抽调到东北军区锦州军队干部文化速成学校补习文化,拿到了初中毕业证。不要小看这个初中毕业证,在当时军队官兵大部分是文盲半文盲的情况下,王宪周这张初中毕业证则显得格外弥足珍贵。
1955年9月全军授军衔和授勋,王宪周被授予上校军衔,同时被授予三级独立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
速成学校毕业后,王宪周被上级任命担任了辽宁军区军事法院院长。六十年代初,王宪周被任命为阜新军分区政治委员。无论是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上,王宪周始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地工作。
195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大阅兵,王宪周有幸在北京天安门城楼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
毛主席,对于王宪周那一代人来说,简直就是神一般的崇敬态度,这种态度也包括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前出生的人们。当然,六十年代之后出生的人们,绝大多数也是尊敬热爱毛主席的。
王宪周在担任阜新军分区政治委员期间,经常下基层进行调查研究,指导所属县区人武部思想政治工作,成绩显著,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赞扬。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发。王宪周出身根红,又是身经百战的现役军人,军分区政治委员,虽然也受到一些人的攻击,但总的来说,没有受到迫害。受上级领导的指派,多次调停地方和军分区内的派性工作。有的听,有的不听,对此,王宪周很苦恼,但他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1957年8月,开国少将甘祖昌,放弃高官厚禄待遇,带着家人回到家乡江西省莲花县洋桥乡务农。解甲归田后,甘祖昌满腔热情地投入了家乡的建设,回乡29年,甘祖昌和乡亲们一起,用辛勤的汗水为家乡做了很大贡献。
甘祖昌将军的事迹,对王宪周触动很大,早就产生了回家乡务农继续革命的想法。
1975年,王宪周五次给沈阳军区和中央军委打报告,要求回乡务农。1976年5月,上级终于批准了王宪周的请求。
1976年6月,王宪周带着妻子和一个医科大学毕业的女儿,回到了他的家乡——河北省安新县南冯公社北冯村。
路过石家庄时,河北省委第一书记刘子厚、省军区司令员马辉、书记吕玉兰等省委省军区领导接见并招待了王宪周。
王宪周放着军分区政委这样的准高干不当,却回乡务农。这一消息随着媒体的报道,传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中央新闻电影纪录制片厂还拍摄了王宪周的事迹纪录片。
四人帮倒台之后,中共中央主席、军委主席、国务院总理华国锋、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了王宪周,对他辞官回乡务农的壮举给予了赞扬。
王宪周回乡务农后不久,被北冯村的党员们选举为村党支部书记。当时的南冯公社党委也推选他为公社党委委员。
王宪周回农村后,跟当地农民一样,每天下地劳动,不 忘初心,跟当地农民一样,每天下地劳动。当了北冯村党支部书记后,一改解放后淀区(涝区)不交公粮的习惯,动员社员踊跃交公粮,支援国家建设。他还带领群众改造淀边河滩、淤地,在村周淀边植树造林,个人出资为村建果园、种果树。1982年他捐款1160元,翻修了北冯学校。他还积极协调县财政支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硬化村路,铺设改造上下水设施,村容村貌大为改观。王宪周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增加村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作出了很大贡献。
王宪周连续当选为全国五届人大和六届人大代表以及河北省、安新县人大代表。
1979年,农村的耕地等其他生产工具都分给了农民,集体经济不复存在了。王宪周这个十四岁就加入共产党的老党员,对此想不通。想不通也得执行,因为这是中央的决定。
1984年底王宪周辞去了北冯村党支部书记这一职务,接替村支书的是他的侄子,部队复员的青年共产党员王建文。
组织上没有忘记年近古稀的王宪周,把他安排到了河北省保定部队干休所予以修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