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北乡张凤禄同志介绍了准备写作 “《战地报人》——游击办报人的故事” 系列丛书的编辑工作方案,拟写出平山篇、阜平篇、五台篇等,用故事的形式弘扬《晋察冀日报》游击报人在抗战残酷的年代,“一手拿笔,一手拿枪”坚持办报的革命精神。平山县文旅局副局长张平良汇报了“晋察冀日报纪念馆”建设的初步方案及报社红色文物保护情况。据悉,平山县计划今年投资数百万元重点对滚龙沟的红色文物进行恢复保护。
张志平同志深情回顾了抗战时期晋察冀日报社先辈们于阜平县和平山县等地在极端残酷和艰难的情况下坚持游击办报的英雄事迹,并针对确定主题、综合全面、突出贡献、立足史料、科学规划、高效建设等对晋察冀日报纪念馆的布展情况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张志平同志和地方政府代表陪同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代表团重走了先辈们的游击办报路。南滚龙沟建有报社烈士碑、雷烨烈士碑、二小墓、杨展墓、滚龙沟乡亲遇难纪念碑等。
铧子尖晋察冀日报社游击办报旧址
同志们不顾高龄,坚持步行两里多路,登上铧子尖,祭奠烈士。大家还参观晋察冀日报社游击办报旧址、牛棚印报点,瞻仰了滚龙沟遇难乡亲纪念碑。
滚龙沟遇难乡亲纪念碑
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0年冬至1943年秋,中共晋察冀边区党报《晋察冀日报》曾经在河北省平山县滚龙沟村多次驻扎办报。侵华日军多次来滚龙沟疯狂“扫荡”,企图彻底剿灭《晋察冀日报》社。日寇威逼乡亲们,想得知报社去向和印刷物资藏匿之处。他们用枪托砸、刺刀扎、灌辣椒水、放火烧、往地窖口放毒气闷等残酷刑罚,乡亲们始终守口如瓶,宁死不屈,保护了报社。滚龙沟七个自然村五百余村民有近百人惨死和失踪。他们中有党员、干部,有游击队员、儿童团员,还有老人妇孺。其中年龄最长者七十二岁,最小的仅三、四岁。2015年8月,时值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老会长陈春森倡导,报社老同志及子女踊跃捐款,特为遇难同胞立碑,以誌永世不忘。
抗战时期,老区人民跟共产党领导的政府和军队鱼水情深,翻身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军爱民,民拥军,军民一体,生死与共,我们的政府才不断发展壮大,我们的军队才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滚龙沟深,比不上晋察冀日报人与滚龙沟乡亲们的感情深。报史研究会的同志们依依不舍,表示要发扬老一辈光荣传统,学习晋察冀日报人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爱国爱党、甘于奉献的精神,讲好报社人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将先辈们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做新时代的逐梦人。
创造了十年游击办报之世界新闻史奇迹的晋察冀日报社革命英雄前辈们与日月同辉,千秋不朽!
伟大的阜平、平山英雄老区人民的革命精神永放光芒!
西柏坡纪念馆原馆长、河北省委宣传部副祁长张志平闻讯后赋诗一首《音乐飞出太行山》:
树高千尺可溯源, 丹心一片为马兰; 音乐飞出太行山, 精神一脉相传承。
供稿: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 执笔:胡山,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会员,北京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青年部部长,原外经贸部干部、外交官,世界反法西斯和平文化中心倡建发起人。 摄影:渠陆军、栗静、胡晓燕、余滨、胡山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