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书法艺术,人们往往习惯从笔法、墨法、结字、章法等“技”的层面上加以考量和探究,据此而加以褒贬。如果用同样的方法研究评价毛主席的书法,那就类同盲人摸象,得出的结论一定是不切实际的。每次面对毛主席的书法作品,我并不感到是在阅读一幅字,而是在欣赏一种天人合一的大音大象。大象无形,大音无声。我所感受到的,不是笔墨的表达内容意趣,不是点划的精劣诠释,不是尺幅内的激情宣泄,更不是结字章法的合理协调呼应等等之类的形式上的刻意安排追求,而是某种形而上的美学层面上的完美展现。是宽博率真,是恢宏大气,是质朴无华的真性情和无与伦比的激情奔放。总之,感觉如观群山,似临沧海,引人进入的是一种震撼人心的宏大意境。至此想到,毛主席的书法艺术,是伟人和哲学家的心性与智慧表达,是文章大家和军事家、战略家的心迹流露。他追求的不是书法技巧娴熟的匠心呈现,而体现的是深厚学养、高远境界和海岳胸怀与不同寻常的崇高审美情趣。总之,毛主席的书法,包括毛体书信,呈现的是不同凡响的伟人的个性修养和精神气质,表现出的是超乎常人的情感世界和与众不同的大格局大气场。其中贯穿始终的果敢自信与俯瞰视角,是常人无法企及的。那字里行间所透出的许多独特的元素和气息,只能意会难以言表。这种书写的视觉效果,绝非是故弄玄虚、刻意追求所致,而是自然而然的形成和并不自觉的喷涌。要读懂这些,需要从整体上把握和宏观上理解。毛主席的书写,哪怕是书写一个信封,都是营造全局,而决非拘泥于局部。但是由于笔墨功力和文化修养的深厚,毛主席的书法,并非像有些丑陋之书,胡涂乱抹,大而化之以欺世盗名。毛书大家都熟悉,从微观角度欣赏,又是格外的精致耐看,细微之处往往流光溢彩,令人惊叹不已。可谓是小笔写大字,放大更出彩。你从其中单个拿出一个字看,发现结字严谨,可谓笔笔到位,处处精彩。通篇之中,从头到尾,无论大小,每个字拿出来都很耐看。这种细微精艳与大气磅礴的双营格局,达到了完美统一。这种辩证的统一,同他老人家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思维定势密不可分。一面是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一面是波澜壮阔、气吞山河,这种科学态度和浪漫主义性情结合,是笔墨背后的精神气质。从这个意义讲,毛主席的书法艺术,包括书信手札是独树一帜,更是绝无仅有。虽不能断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至少也是无与伦比的。
当然,毛主席老人家的书法艺术,也是有源之水,有根之木。同样也是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脱胎于古代法帖的研习基础之上。据我所知,毛主席研习草书,主要集中在一九六三至一九六六年之间。此间全国政治形势趋于平稳,经济发展年年向好。毛主席的心情自然也好,此间他让秘书田家英从故宫借来历朝最好的草书法帖,潜心研习。可谓遍读古代顶极草书法帖,书法技巧明显大进。但是只有读帖摹写,而无丰富人生阅历和深厚文化底蕴的融汇和艺术天分具备,也很难达到上述高超的艺术境界。率真奔放,自由驰骋,这应该是书法创作的至高境界,也是常人很难进入的艺术佳境,这远远超越了所谓书写技法而上升到了道的层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功。从源头求索,可以追溯到毛主席的少年时代。1913年,毛泽东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次年随校并入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在此期间,他有多种手迹留存,可视为最早的书写“习作”。他听课时记了万余言的《讲堂录》,主要是国文课和修身课的笔记。可谓是书法研习的基础阶段,属于在“必然王国”中探索。这些珍贵手迹,成为我们研习毛主席书法不可多得的重要文献资料。可惜的是,参加革命后,族人为防反动派迫害,将他存放于韶山家中的书籍信札笔记等物搬到后山烧毁了,只有幼年塾师毛宇居冒险留下了两册课本和94页九行直线本笔记,其中就包括七十多页《讲堂录》。《讲堂录》收录在《毛泽东早期文稿》中,可以看出老人家的书法童子功。综上所述,毛主席的书法,是一棵有独立个性的根深叶茂的长青树,有着永恒的艺术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