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万里路——古代,十之七八为水路。
试想,杭州富阳,江南烟雨,富春江碧波飘渺,两岸,浓似春云淡似烟,参差绿到大江边。青山迤逦,水送山迎。坐船的人,斜阳流水推篷坐;眼前所见,翠色随人欲上船。身处此景,哪个诗人不会诗兴大发?
历代诗人,谢灵运、吴均、吴融、李白、孟浩然、罗隐、苏轼、陆游、杨维桢、黄公望、郁达夫……都情不自禁为富春江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佳作。
因此,富春江是一条流淌着诗歌的河流。钱塘江诗路文化带,富春江处在核心带。
慢条斯理的富春江,以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推动沙随水流动。数不尽的沙又摆脱水而驻足留恋,慢慢堆成渚、汇成洲。千百年来,沙洲一直在新陈代谢,不断有新的出现,不断有旧的消失。来富春江,怎么可以不去沙洲看看?大桐洲、小桐洲、王洲、月亮岛、中沙、悬空沙、新沙、下悬空沙、东洲沙、无名浮沙、五丰沙……大小不一,妙趣横生。
事实上,除却原住民,对沙洲,古人比现代人亲近多了。
富春江上,水路悠悠,平缓慢摇。长时间在船上,忽然间,江中出现一片绿洲,任何人都会按捺不住地上去休憩观景的欣喜,何况浪漫的古代诗人?洲、渚,四周被流动的水环绕,远比两岸吸引人。诗人们不约而同,弃船登洲。当然,吟诗是少不了的。
但是古代富春江水流,不像如今这样缓慢。“溯流触惊急,临圻阻参错。”明显要湍急得多。
南北朝诗人谢灵运曾有富春江之行。他不辞辛苦,连夜赶路,在夜中渡过富春东三十里的渔潭浦,清晨舟抵富阳城外,“宵济渔浦潭,旦及富春郭。”这首题为《富春渚诗》的五言律诗比较长,足足十八句,庆幸自己奇迹般惊险地闯过了富春江上的险滩难关,对自身人生进 行了检讨与悟参。“怀抱既昭旷,外物徒龙蠖。”心胸顿时豁然开朗清明旷达,随物推移从此如同龙蛇尺蠖。富春渚对诗人心境的深刻影响由此可见一斑。谢灵运被誉为山水诗派的创始人,富春渚应该有一定功劳。
谢灵运笔下的富春渚,即富春江畔。泛指古富春地区。类似的,唐郎士元《送奚贾归吴》“东南富春渚,曾是谢公游。”唐孙逖《夜宿浙江》“富春渚上潮未还,天姥岑边月初落。”唐皎然《送陆判官归杭州》“明朝富春渚,应见谢公船。”清吴伟业《毛子晋斋中读吴匏庵手抄宋谢翱西台恸哭记》诗:“言过富春渚,登望文山哭。”
而《尔雅》说:“小洲曰渚。”富阳被称为“渚”的地方,至今还有一些。渌渚镇,从“绿渚”演化而来。那里水缓河弯,又有潮汐影响,江面积沙成洲,是为渚;渚上草木从生是为绿,所以成为“绿渚”。后来,由于江水清清是为渌,最后成了现在的名“渌渚”。渌渚镇有六渚村,新桐乡有春渚村。
真正作为“小洲、水中小块陆地”,把“渚”入诗的,唐代诗人孟浩然《早发渔浦潭》算一首。第一句诗云:“东旭早光芒 ,渚禽已惊聒。”旭日东升,一早露出光芒,小沙洲上水鸟好似受惊一样,喧嚣闹嚷起来。一下子就表达了清晨旅途的快乐情趣。
渔浦潭,位于富阳渔山乡境内,是富春江、钱塘江、浦阳江三江交汇之处。孟浩然《早发渔浦潭》与谢灵运《富春渚诗》中的渔浦潭为同一个地方,不同的是,谢灵运夜过渔浦潭,而孟浩然是早发渔浦潭。早上江渚所见,欣欣向荣,自然“舟行自无闷,况值晴景豁。”心情大好。
杭州文化人邹滢颖熟悉富春江,她认为,对富阳富春江而言,“沙洲是一个隐喻,是一个特征的揭示。”这不由得使人想起阿尔弗雷德•丁尼生晚年的著名作品《过沙洲》,“寂寞沙洲莫 哭 泣 ,扬 帆 起 航 出 海时。……愿我亲眼见领航,穿过重重沙洲后。”丁尼生用沙洲来隐喻生命和死亡之间的界限。
沙洲是潮水在海岸上堆积起来的沙垄,海水击打在沙洲上,发出巨大的“呻吟声”。
当然,我理解邹滢颖说的不是这样的隐喻。洲、渚,对富春江而言,也许是诗的纽带。是让古代诗人驻足停留,凝聚和爆发诗情的一个节点。
譬如中沙。中沙处在富春江的江心,早时通过东门渡、馆驿渡等往来过渡。王义祖写过《中沙落雁》:“ 秋水涨平沙,秋雁送落霞。隔江一行雁,飞入白芦花。”秋水、秋雁、白芦花,组成了富春江中沙秋天的独特标记。“中沙落雁”是“春江八景”之一。明时任富阳教谕的陈兴作诗:“中沙潮落海天长,疏影纷纷下夕阳;自是江心栖息处,月明何必忆潇湘。”
富阳带有“洲”“沙”的小地名,一直不少。新桐有江洲村、小桐洲村。东洲有长沙、齐家沙、黄沙地、下沙头、铜钿沙、紫沙、学校沙、后江沙、湖上沙、华墅沙、外浮沙、里浮沙、青果沙等等。写富阳洲渚的动态美,晚唐著名诗人李郢有一首诗,实在是妙。这首名为《秦处士移家富春发樟亭怀寄》的诗,其中两句写道:“潮落空江洲渚生,知君已上富春亭。”江面慢慢变低了,富春江上可看到更多的洲和渚……不像一般的诗人那样,仅仅描写眼前所见之景,而是想到潮落空江之后的情景,仿佛让人看到时空变幻,富含哲理。
景之美 ,给人以何之情,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古今中外皆如此。富春江之美景,诗人们在江渚之上是抒发出的,既有愉悦之情又会有郁闷之感,既有踌躇满志又会有心灰意冷。
南朝诗人江淹过富春江,写了《赤亭渚》,但是这首诗其实并没有真正去写富春江上的景色。大约公元 474 年秋天,江淹得罪了宋建平王刘景素,被贬为建安吴兴令,赴任途中经过富春江。仕途失意,我们能够理解他对眼前的美景视而不见,无心领略山川江河之美。也许是在赤亭渚歇息逗留时,写下了“坐识物序晏,卧视岁阴空。一伤千里极,独望淮海风。”赤亭渚就在富阳富春江上,是当时从都城建康到浙江南部和福建一带去所必经之地。而关于江淹,有一个成语也许更为世人熟知——“江郎才尽”。
其实,江淹既是南朝辞赋大家,又是骈文大家,与鲍照、刘峻、徐陵齐名。不过是中年以后,官运亨通,到齐武帝后期,忙于政务,少有传世之作罢了。
不过,与众多描写富春江上的秀丽景色、幽深气氛,表现悠闲心境、淡泊志向、隐逸情怀、开阔胸怀的诗作相比,《赤亭渚》中沉郁苦闷的江淹同样让人印象深刻。
附:富春江畔的牧歌 ——读黄玉林散文有感
谢华
我第一次读玉林兄的文字是在他的公众号上,那是我移居到富阳这座城二年后的深冬。《去北京吃个早饭》发布出来后,当时在富阳引起不少人的阅读兴趣。此后的日子,我开始密切关注他创作的文风,如今他的公众号上已经上传了一百余篇优美散文,每一篇阅读量和点赞率都很高,反响都很不错。
和玉林兄交往年头并不长,虽然他是政府官员,我是普通群众。三年来,他一直热心帮助我这个移居客,每一次相见都很倾心交谈。我能感觉到他所热爱三样宝贝:乡村、自然和艺术,他把文学创作作为通向真、善、美的道路,他在路上,正一步步努力前行着,逐步向巅峰逼近。罗丹说过:“艺术上最大的困难和最高境界,就是要能自然的朴素的描绘和写作。”无疑,玉林兄的文学观与罗丹所见不谋而合。
纵观玉林兄的文字,可以感觉到他的古典文学根基扎实、深厚,也能品味出他阅读涉猎范围之广。他的办公室书柜里、书桌上堆放着那些整齐的书,富阳本土文化的居多,我一直想问他是不是“杂书家”?有时候在他面前聊富阳文化时,他会把我不知道的富阳故事,声情并茂地讲述给我,深深被他感染。所以,回过头来再翻看他公众号的那些美文,能感知到玉林兄文章的灵感大多来自遥远的古风,源自乡居生活的细味。乡野田园,春夏秋冬,节令农事,风土人情,一一被玉林兄从人们遗忘的角落里拽出来,就像那只精灵的猫抓住了那只活泼可爱的老鼠,把玩一番,然后将快活和趣味呈现到人们眼前。
玉林兄的散文自成一家,清新,诗意,风格无二。很难想象一个公务员每天“文山会海”的还能有暇让自己沉浸在笔下那些有生命的花草虫鱼,催人遐思的风雨烟云,光荣快乐的田园劳作。作为土生土长的江南人,他不写“小桥流水人家”的旖旎,也不搞丰厚的文史研究。
散文的写法 ,套路各异,玉林兄就在人家忽略的地方下大功夫,别开生面,以见洞天。细腻入微、赏心悦目的文章必须静下心来细读,方能发现美。静夜里,一杯香茗在手,慢读慢品慢回味,你甚至都忘记了杯子里那些舒展起来的茶叶已经没有了味道。由此看来,好作品除了好作者外,还要有趣味不错的好读者,机缘凑巧,一部好作品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完成。
还是让我们一起走进玉林兄的文字吧。曳动遐想的,“最好的乡村,好在环境美丽,四季有鲜花,处处有鸟语。”“味道山乡,就是一个既能享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又能遥望星空、看见青山、闻到花香的理想乡村。”(《味道山乡 最好的乡村就是这样》)。家长里短的别样真情,“今天一天,总共捡了十七个鸡蛋,平时应该有十九个。少捡两个鸡蛋。妻子不以为然,我也不以为然,这有什么关系?总会有多有少的,GDP都不能保证这么精确的预期数值呢。父母亲却以他们几十年的养家鸡经验,发现问题严重性。一直稳产的这段时间,不应该有两个鸡蛋的误差。”(《山中夜话》)。
流淌着春天气息的富春江,“春来江水绿如蓝。春天的富春江,生命在水中勃发,她用通体的蓝,迎接鲜艳春天的到来。蓝与绿交融。春风拂过江面,在水面撩起浅浅的褶皱,绿色的涟漪慢慢荡漾开去。春光铺在江面,像满江的小鱼浮上来享受温暖,数不清的鱼鳞闪闪发光。平静时,江水像一面长长的镜子,倒映蓝天白云 。”(《春来富春江》)。
感叹岁月的沧桑,“每天的鱼市,恩波桥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江上桅杆林立,桥头万商云集。桥上卖菜卖衣服卖药的,挤满了摊位,还有杂耍人穿插其中。很长时间,恩波桥附近是富阳城最热闹的地方。”(《缓缓踱步恩波桥》)。
那么多优美的篇章被玉林兄写得灵性天成,趣味十足,时有神来之笔,让我们在阅读中领悟到质朴生活的明媚和欢欣,积极向上,憧憬而神往。渴望做一个乡下人,“天上星稀夜浓,耳边蝉鸣声声,幽幽的路灯像是藏在草丛中的萤火虫,我们在窄而陡的小路上摸黑前行,身上又出了些许汗。”(《问茶悠然居》)。我不晓得还有几多人不再怀恋农耕生活的记忆和万物多情的乐土。
海德格尔说过一段话:“接近故乡就是接近万乐之源。故乡最玄奥、最美丽之处恰恰在于这种对本源的接近,决非其他。所以,惟有在故乡才可亲近本源,这乃是命中注定的。”玉林兄尽情描述的田野乡间不就是我们精神意义上的返乡和回归吗?!
喜欢玉林兄的文字,关注度也就愈来愈强烈了。往往公众号他刚发出来文字,我便锁住那些唯美的段落。回忆起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在山东革命老区临沂一带的乡间体验生活时,也深隐其中,忙挑水,忙种菜,忙浇粪,忙乡村里所有一切一切。赤脚走在田埂上的感觉,只要轻轻一挑,立刻会从心底浮出。正因为如此,读《雪落富春江》,读《江南冷》,读《稻花香里品书香》,那里面的春夏秋冬四季,那里面的酸甜苦辣人生,仿佛就是另一个我自己。
我想,如果静下心,我也有可能写出类似文字,但笔下流淌出来的感受,绝不会有如此明净,如此纯朴。我没有玉林兄那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勇气。
玉林兄的散文,只是一种叙述,似乎这些文字的书写带有一点点自卑的叙述。只是我看这种“自卑”,是大度的宽容的谦让,是欲“高”故“低”的精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