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建设是国家富强管总的基本建设。
“文化”的概念内容丰富,外延广泛,是个最大众化又最不易取得一致定义的概念。美国学者对“文化”的不同定义有一百六十多种,日本学界对“文化”的不同定义更多达二百多种。前苏联学者认为,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中国典籍中,文化则是指文治和教化,强调“以文化人”,即社会使人变为真正意义“人”的过程和成果。可见,“文化”包括生产方式及其经济体系,包括社会关系体系和政治体系,包括行为模式、伦理道德和价值体系,包括意识形态体系,等等。总之,文化是由物质、知识、艺术和精神所构成的整个生活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指导下,我国的文化工作得到了根本性的提高和加强,有的具有拨乱反正和收复失地的重大意义。 可以说,在党中央 “五位一体”全面建设布局中,文化建设是涵盖全局、贯彻始终的基础性建设。
经反复斟酌, 建议国家文化工作最高行政管理部门一一文化部的设置,似可按机构改革中的“大文化部”方案继续完善。部门名称,还是称“文化部”,不以并入单位名称并列为好。从逻辑上讲,“文化”这个总概念,不宜与其派生的子概念并提;从改革操作上讲,在给“大文化”后续增项扩并留足改革空间的同时,坚守了本质意义的稳定性。
二,文化自信是增强“四个自信”的根本和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制度、道路,究其思想渊源,无不植根、生发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个文化之所以给人以自信,是源自它的四个主要来源。一,它源于共产党领导人民百年奋斗的壮阔历史及其红色文化;二,它源于同社会主义思潮遥相呼应的“天下大同”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三,它源于对外国、外民族文化见贤思齐、取长补短、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学习借鉴;四,它源于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中伟大的社会实践。 它的人民性使其能保持崇高的文化品格,它的历史性赋予其优良的文化传统,它的世界性表明其广阔的文化情怀,它的时代性令其拥有丰富的文化源泉。
邓拓之女邓小兰同志作为革命后代,真情反哺革命老区文化建设十八年,在河北山村培育的马兰花童声合唱团亮相奥运惊艳世界,既是红色中国文化自信最生动的诠释,更是以上四个方面完美综合的集中体现。 增强文化自信,同加强这四方面的继承、开拓与建设,是互为因果、 应同步推进的事情。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要有扬弃,同外来文化的交流须有鉴别。 例如,二十五年前本人作为故宫工作人员的职责 ,是用科学管理和先进科技保护、开发、展宣、弘扬那些珍藏于深宫的优秀传统文化结晶,让它走向社会,走向世界。2000年陪同普京总统参观故宫后,他感慨道:“如此尊重自己历史的民族必有光明的未来,理应得到其他民族的尊重。”与此同时,在剔除了糟粕,将宫廷文化的精粹帶入寻常百姓家时,也有责任引导健康舆论,抵制那些奢侈品消费和房地产推销中称孤道寡、“至尊独享”的商业噱头及洗脑式广告文化对大众心理的侵蚀。再如,一段时期里,放任那种追仿恶俗、磨灭民族阳刚正气的日流、韩流娘炮文艺弥漫舞台 、荼毒青少年,就是引起群众反感、应当纠偏的一种错误文化倾向。
三,文化战线是没有硝烟但亟须加强的特殊战线。
艾森豪威尔曾说,花一美元搞文化宣传,相当于花五美元搞国防军备。无论从美国中情局对华“和平演变”的《十条戒令》,还是从它在世界多国策动的“颜色革命”,无论从苏联解体的沉痛教训,还是从我国改开四十年的经验总结,都可以明确无误地看到,文化阵地不但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维护人民根本权益的重要战场,也是国际博弈中综合国力比拼的重要战场。关键是三条:首先要有斗争的观念,不能目中无敌;其次要有斗争的能力,要敢于斗争,更要善于斗争;最后,还要有斗争的意志,要常备不懈,有必胜的信心,这又说到了文化自信。这些,十八大以来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