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维炯(1908-1931),出生于金寨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周德怀,母亲漆先美,兄弟姊妹六个,他排行第二。7岁时就读于五舅父漆先涛私塾馆,与表兄漆德玮一起读书。周维炯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他不仅爱学文,而且也爱学武,常和漆德玮求教于二舅父漆树仁(清末武举人)练习武术,一心想做文武双全的英雄人物,治国安邦。1929年立夏节起义,参与领导商南武装起义,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32师,任师长,后任红1军第3师师长、红4军第11师师长。他文武兼备,军政兼优,战功卓著,威震敌胆。1931年11月不幸被内部肃反错杀,年仅24岁。他的一生短暂而绚丽。大别山人民至今仍传颂着他许多的传奇故事。
周维炯幼小时就很聪明,深得他二舅漆树仁、五舅漆树义的喜爱。他常和漆树义的儿子——长他一个月的表兄漆德玮(后曾任红军32师副师长、红1军第2师师长,作战牺牲)到他五舅私塾中听课。一次,他五舅给学生们讲白居易的《卖炭翁》。时年4岁的小维炯听到“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价愿天寒”之句时,想起父亲烧炭卖炭、受苦受累的情景,心里十分难过,忍不住哭了起来。五舅忙问他为何啼哭,他哭着背了几句《卖炭翁》中的诗,说父亲烧炭卖炭跟卖炭翁一样可怜。五舅听了一阵心酸,一把把小维炯抱在怀里,疼爱地说:“孩子,你这么小小的年纪,就知道体恤父母,又入耳能吟,将来必成大器。”从此,漆树义就把他留在私塾里和漆德玮一起读书。
由于漆树义教导有方,小维炯勤奋攻读,13岁时,即熟读了四书五经,还读了很多诗词歌赋,写得一手好文章。
漆树义虽为名绅、良师,但为人宽厚随和,当地大家小户办红白喜事,舞文弄墨,总喜欢请他。每逢此时,他总要带上维炯,帮他研磨,裁纸。
一次,本村一李姓乡绅娶儿媳妇,请漆树义去写喜联,维炯自然也随之同行。午宴时,这位乡绅还清了几个文人作陪。吃罢酒席后,维炯研好墨,裁好纸,漆树义挥毫写了一幅“金屋人间传二美,银河天上渡双星”的喜联。众人看后,赞不绝口。秀才徐郎山看到维炯有些不以为然,便拍拍他的头说:“早闻你是你舅舅的得意门生,入耳能吟,过目成诵,文奇字秀,你以为这副喜联如何?”
徐郎山的话引起大家的赞同:“对。漆树义外甥天资过人,早有所闻,今天幸会,请周少爷谈谈高见吧!”
小维炯对这幅对联是有些想法的,但此联出自舅舅之手,不便唐突,现见众人催促,下意识地对舅舅看了一眼。
漆树义巴不得维炯能在这种场合露一手,既能显示他这位良师的功力,又能显示外甥的才华。看到维炯询问的眼神,鼓励地说:“说吧,维炯。今天是鸿儒相聚,良师济济,说错了也好请诸位先辈请教。”
小维炯见舅舅这么一说,胆子也壮了。他说:“舅舅这幅喜联对仗精确,写得也好。只是这个典故有失吉祥,牛郎织女虽然情深意重,但结局却是个悲剧,每年只能相聚一次。”小维炯这么一说,众皆哗然,这个说:“少年有识。”那个说:“见地独到。”
徐郎山走到漆树义跟前,拱手相贺:“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生于水而寒于水。树义兄教导有方,可喜可贺!”
漆树义高兴得山羊胡子直翘,说:“诸位过誉了!”又对小维炯说:“众家先辈抬爱,你当铭心刻骨。你既有如此见解,就该另作一联,好请大家指教。”
众人均表赞成。小维炯向大家微施一礼道:“承蒙诸位先辈厚爱,晚生斗胆班门弄斧,尚请诸位尊长不吝赐教。”在众人的催促下,维炯道:“听说李翁和亲家都住同村,又是老亲续亲,能否用白乐天《朱陈村诗》和秦晋世代联姻的典故,做成一联?”
徐郎山抢先道:“这两个典故确实不错,未知周少爷如何成联?”
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下,小维炯胸有成竹地说:“那我就试做一副,请先辈们斧正。”即挥笔草就一副:“天作朱陈佳姻百年好合,地结秦晋良缘万世祺昌”。
大家赞不绝口。
小维炯就这样出名了。
少年维炯不仅善文而且喜武,对岳飞、文天祥、戚继光等民族英雄特别崇拜。他二舅漆树仁是武举出身,武艺十分高强,晚年任长葛县知事,受到民主主义思想影响,痛感时政腐败,告老还乡隐居。周维炯常看二舅练武,暗中悄悄模仿。
一天早上,维炯和表兄漆德玮偷练拳脚,漆树仁悄立一旁,暗中观看。小兄弟俩虽练得有模有样,但毕竟是偷学的把式,不太对路。正当维炯一个飞脚踢向漆德玮时,漆树仁飞步上前,伸手将维炯踢出的那只脚抓住,提起来转了好几个圈子,才将他放下。小维炯被转得头晕眼花,连打了几个趔趄,一头栽进漆树仁怀里。
漆德玮一见伯父,深怕挨训,反身就跑,也被漆树仁伸手抓住。漆树仁哈哈大笑,说道:“不从师就能练出真本事?”维炯和漆德玮一听此言,高兴地趴在地上就磕头,口中连说:“拜谢师父!”
漆树仁笑容满面,拉起小哥俩,问道:“你们先说说为什么要学武?说不好,我可不教。”
维炯说:“我们将来要报效国家,光懂点文墨不行,要像岳飞那样,文武兼备,所以我们偷着学二舅的武术。”
漆德玮也随声说道:“我和表弟想的一样。”
漆树仁高兴地说:“好,后生可畏,我就收下你俩为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