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红色文化是党和人民永葆昂扬锐气、铿锵勇气、浩然正气的丰厚精神滋养,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在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时强调,“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弘扬延安精神,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发扬斗争精神,为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而团结奋斗”,这是新时代实现红色文化大发展发繁荣的基本要求。踏上新的赶考之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大会精神,大力弘扬红色文化,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应以理论为基础,以教育为关键,以文艺为号角,以宣传为依托,在瞄准基点、聚焦重点、抓住亮点、把握要点上下真功、见实效。
坚持以理论诠释为基点,在讲深学透红色文化理论上主动发力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弘扬红色文化首先应在理论诠释上下实功,真正讲深讲透红色文化理论,讲清楚红色文化的发生机制、精神内核和价值蕴含,以此增强全民族的历史主动和文化自信。
其一,要原原本本讲清楚红色文化的发生机制。红色文化原生于马克思主义,脱胎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于近代革命斗争实践,彰显着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追求。要从历史、理论和现实等多个维度阐释清楚红色文化形成的基本逻辑,全方位凸显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次重大转型,不断深化对红色文化的认知、认同和内化。其二,要融会贯通讲清楚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红色资源、红色传统和红色基因都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开创百年辉煌的“成功密码”。要紧扣百年党史的主题主线,在准确把握红色文化生成逻辑的基础上讲清楚讲透彻红色文化的思想精髓和理论品格,使之成为武装头脑、坚定自信、指导实践的锐利武器。其三,要联系实际讲清楚红色文化的价值蕴含。要以对当代中国发展实践中重大理论问题或时代问题的合理解决为立足点,在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过程中,讲清楚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坚持以教育引导为重点,在培养造就合格红色传人上协同发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弘扬红色文化也应紧扣育人主线,构建多方协同育人的新格局。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保证祖国江山永固、基业长青。
其一,要突出基础性,家庭引导不可代替。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也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要用心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形成富有时代气息的红色家风,“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引导其成长为红色文化的忠实守护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其二,要坚守主阵地,学校教育不可或缺。教师要常学常新,依托思政课和课程思政、社会实践等平台,引导学生接受、认同和践行红色文化的内在精神;学生要真学真信,积极投身弘扬红色文化的生动实践,在实践体验中受教育、获启迪,强固走来的初心,接续先辈的事业。其三,要营造良好环境,社会带动不可忽略。要充分发挥社会的带动作用,大力营造沉浸式红色教育氛围,让广大青年在社会实践大课堂中激扬“爱国之情”、立牢“报国之志”,使其思想上受洗礼、道德上受陶冶、灵魂上受触动,真正达到“铭记一辈子、影响一辈子”的效果。
坚持以文艺创作为亮点,在接续打造红色文艺经典上精准发力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弘扬红色文化还应在文艺创作上精准发力、久久为功。要进一步繁荣文艺创作,充分运用文化文艺力量,推动形成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正大气象。
其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艺工作者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在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提炼红色主题、萃取红色文艺创作素材,精心打造出更接地气、更贴民心、更有温度的优秀作品、文艺精品。其二,要秉持兼收并蓄的创作态度。文艺工作者要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保持自身民族特色,也要秉持美人之美的雅量、开放包容的气度、择善而用的从容,在交流互鉴中取诸家之长、补己之短,努力创作出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优秀红色经典作品。其三,要坚守德艺双馨的创作担当。“伟大的文艺来自伟大的灵魂”,要正确处理养德与修艺的辩证关系,引导文艺工作者始终把崇德尚艺作为毕生功课和永恒追求,以传世之心锻造传世之作,不断铸就新时代文艺事业新辉煌。
坚持以宣传推广为要点,在全面提升红色文化软实力上持续发力
文化的活力和生命力在于传播,弘扬红色文化更应加大宣传推广力度。目前,西方仍然在“唱衰”中国,国际舆论格局依旧是西强我弱,要提升对外“文化话语”软实力,必须抓好红色文化宣传工作,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