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报卖报!七七报!”一个清脆的童声,在抗日烽火中豫鄂边区大焕岭夜幕降临中显得格外清晰,而“马背上的印刷厂”穿梭大小焕岭,也刻在几代人的脑海中。
“我们的《七七报》抵得上一个方面军!”创刊于1939年7月7日,是中共鄂豫边区的党委机关报。报名由党委书记陈少敏提议,宣传部长夏忠武直接领导,陶铸题写报头。
夏忠武原名左觉农。1904年生,湖北省老河口付家寨人。1939年-1945年,左觉农领导的印刷厂出版的《七七报》。1940年9月某日夜,在中共鄂豫边区党委宣传部部长夏忠武的精心组织下,边区党委警卫连抽出一个加强排,组织八字门六、七十位民工,与报社同志一道,潜至离京山城仅三里远的双碑村段家咀,从一处民房的夹墙中取出一台四开平台铅印机、一台三号圆盘机等,连夜运回八字门。随即,报社从武汉招聘12名印刷工人,在小焕岭王家冲办起了边区第一个印刷厂。
然而,创立初期,由于战斗频繁,环境动荡,日伪军经常“扫荡”边区,夏忠武和战士们把油印机、钢版、纸张、油墨等全副印刷工具装在几个布口袋里,放在一匹骡子上,迎着风雪与敌人周旋在崇山峻岭中。1940年春节前一个夜晚,雪大路滑,骡子不肯走,《七七报》编辑陈英和饲料员老宋、通讯员宋士臣3人赶着骡子,不知不觉掉队了。好不容易把骡子赶到快过封锁线的地方已是半夜,可骡子却卧下不走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大家满身汗水和烂泥,鞋子陷到雪地里也顾不上寻找,直到天亮,才连拉带拽地把骡子弄到路上。直到中午时分,在安陆大山头才追上了部队。夏忠武、谢文耀和报社的全体同志一齐迎了上来,虚寒问暖,牵骡子、卸口袋,欢笑着,忙碌着。刚一住下,同志们马上铺开摊子,就开始编写和刻印报纸了。
当时在游击的环境中,在长达7年的办报中,《七七报》步步紧随部队,活动于京山的崇山峻岭中。最开始为油印,1941年元旦起改为铅印。抗日战争胜利后改名为《七七日报》,1946年6月16日停刊。该报一直战斗在宣传战线的前沿阵地,编辑、记者,电讯人员和工人,既是新闻工作者,又是武装战士,经常参加战斗和长途夜行军,一个骡子驮着整个报社的“印刷厂”到处转移,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出报。报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油印到铅印,从出报到出版书刊,鼓舞边区军民英勇机智打击敌人,笔锋所至,敌人胆寒,人民欢欣。后来,李先念称赞:我们的《七七报》抵得上一个方面军!
无疑“马背上的印刷厂”《七七报》在抗战炮火中度过了一段光辉岁月,在抗战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湖北乃至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