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除了两年因病不能外出,毛泽东每年都要走出北京视察,在一些年份里,甚至有近一半的时间都住在远离京城的地方。毛泽东最喜欢去的是南方,在南方,他又最喜欢被他称作“第二故乡”的浙江杭州。他第一次住杭州是1953年12月底,最后依次离开杭州是1975年4月中旬。几乎每年都去一次杭州,有时甚至两次,停留时间最长时达7个月。有统计资料说,毛泽东在杭州住过40多次,加起来有800多个日日夜夜,而在杭州几乎都独喜好住在了西湖刘庄,在居住期间还引发吟咏了充满内心奔涌激荡的豪情壮志的四首诗作,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这得由«红楼梦»谈起,与毛泽东和«红楼梦»的不解之缘有着密切的关系。
《红楼梦》是“稗圣”曹雪芹留给世人的稀世文学珍品,毫无疑问,«红楼梦»是高居于精神产品之巅的,是古典小说中的极品。目前,还没有哪部小说在声誉和实际影响方面与之并驾齐驱,更不用说超过它而略胜一筹了。由此产生经久不衰的红学,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现当代红学为三大红学流派中贡献最大,毛泽东是红学大家。«红楼梦»是毛泽东生前最喜欢的一部书,毛泽东晚年曾经说过:“«红楼梦»我都读过了十几篇了,有的地方也还是没看懂,这个不稀奇嘛!”
«红楼梦»的版本分为两大系统:脂本系统,也成抄本,如甲戌本、乙卯本、庚辰本、甲辰本、戚序本等十二种之多,共八十回,一般称为«石头记»;程本系统,亦称印本或者刻本,共一百二十回,一般称为«红楼梦»。前八十回为曹雪芹创作,后四十回由于原稿迷失,所以后四十回为高鹗续作。毛泽东的书房藏书内«红楼梦»有线装木刻本,也有线装影印本、石刻本,还有各种平装本,仅不同版本的线装本就有20种之多。放在中南海游泳池住地客厅和卧室里的多种不同版本的«红楼梦»,有的是用黑铅笔作了密密麻麻的圈画,有的还打开放着,有的折叠起一个角,有的还夹有纸条,这说明毛泽东生前曾经一遍又一遍地阅读«红楼梦»。
毛泽东爱读«红楼梦»,尤其是书中的诗词等韵语,几乎都能背诵。据中央档案馆编的«毛泽东手书选集»第十卷«古诗词»下册载录,毛泽东手书«红楼梦»韵语达13条之多,而且都是凭记忆背写下来的,表现出诗人毛泽东对«红楼梦»诗词曲赋的钟情和熟悉,对阅读这本经典小说的痴迷和陶醉。这是研究毛泽东与«红楼梦»关系的宝贵材料,由于刘庄依据大观园的风格而建造,毛泽东爱屋及乌,由衷地喜欢上杭州西湖刘庄。
刘庄是杭州第一名园,原为晚清刘学洵的私人别墅,名为“水竹居”,刘庄是它的俗称。刘庄坐落在西湖丁家山前隐秀桥西,背山濒水,环境十分清静惬意。院内馆阁、楼台、小桥、水榭错落有致,是典型的东方园林佳处。院内的院落有的像“潇湘馆”,有的似“怡红院”,恰似曹雪芹笔下«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尤其建国后,刘庄又经著名园林建筑师戴念慈重新设计,更呈现了楼台亭阁,回廊曲折,临湖依山,清新优雅的景观,被誉为“西湖第一名园”。在丁家山半山腰,有一座绿色玻璃瓦面,上饰金黄色琉璃瓦翘角的楼房,以围廊亭阁相护卫,这就是毛泽东当年在西湖刘庄喜欢居住的一号楼。
因为喜爱,所以毛泽东把西湖刘庄当成了自己的家,卧室里,床上也如“菊香书屋”一样,堆着一半书。住在酷似«红楼梦»“大观园”的刘庄里,毛泽东工作闲暇之时读«红楼梦»,哼着书中的诗词韵语,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以致在居住期间在此还引发吟咏了他的四首诗作。
那是1955年4月初,毛泽东第二次来杭州的时候,正是暮春三月、江南草长、群莺乱飞、杂花生树的季节。1955年时新中国即将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一年,也是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年。这一年的4月,10月等,毛泽东在杭州工作办公,居住在西湖刘庄期间,忙里偷闲,在爬山游览中,诗兴大发,毛泽东挥笔写下了杭州所作诗作中的三首。1957年9月11日(农历八月十八),毛泽东特意从杭州乘车去海宁盐官镇七里庙海塘上,兴致勃勃地观看了钱塘大潮胜景,以如椽的大笔写下杭州所作诗作中的另一首。
五律·看山
一九五五年 毛泽东
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 飞凤亭边树,桃花岭上风。 热来寻扇子,冷去对美人。 一片飘飘下,欢迎有晚莺。
七绝·莫干山
一九五五年 毛泽东
翻身跃入七人房,回首峰峦入莽苍。 四十八盘才走过,风驰又已到钱塘。
七绝·五云山
一九五五年 毛泽东
五云山上五云飞,远接群峰近拂堤。 若问杭州何处好,此中听得野莺啼。
七绝·观潮
一九五七年九月 毛泽东
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 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这四首诗都最早见之于«党的文献»杂志1993年第6期发表的毛泽东《诗四首》,后1993年12月17日«人民日报»转载,嗣后全国各地报刊很多予以再转载。1994年第一期在«诗刊»创刊37周年之际,再次转载。后收入1996年9月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集»。
这四首诗都写于风光明媚的杭州,都是毛泽东在西湖刘庄“大观园”居住时所作。在毛泽东书房,一个个阒寂的夜晚,仿佛案头放着展开的«红楼梦»一书,毛泽东在吟哦着«红楼梦»诗词韵语,欣赏着新中国的大好河山和靓丽风景,展望着伟大祖国的富强民主和繁荣昌盛,他一次又一次挥笔写下了气势磅礴的四首诗作。1955年当时正是国民经济出现前所未有的好势头,以第一个五年计划为标志,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全面展开。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社会风气达到少有的好水平,这种气氛在«五律·看山»、«七绝·莫干山»、«七绝·五云山»三首诗作中,其轻松自得的心情表达得酣畅淋漓。1957年是在继续健康发展的形势下,这是建国以来经济工作效果最好的一年,这种气氛在«七绝·观潮»中似乎有意无意中有所折射。
毛泽东在80余岁的生命里,而他读«红楼梦»的历史从就读于湖南省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开始,一直读到了生命的终结。在漫长的岁月里,毛泽东一生不仅自己孜孜不倦地读«红楼梦»,而且还不遗余力地把这本书推荐给他接触过的许许多多的人,包括他的子女们。毛泽东对女儿李敏和女婿孔令华说:“要你们看«红楼梦»不是让你们单纯看文学作品,是要你们通过看«红楼梦»了解历史和社会的复杂性,看了«红楼梦»才能知道什么是封建社会、封建大家族。”1963年5月在杭州召开的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曾说道:“«红楼梦»主要是写四大家族统治的历史……统治者二十几人,其他都是奴隶,三百多个……。”毛泽东认为«红楼梦»描写“四大家族”兴衰的思想价值,就在于它揭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从“四大家族”的没落中看出了整个封建制度的走向破灭。这是«红楼梦»反封建的真正思想深度,这一深度显示出封建制度作用的逐渐削弱,地主阶级统治的日趋瓦解,也预兆着一个新的制度的将要萌芽,显现这一个的新意识形态的已经出现。这就是«红楼梦»对于它的时代所作的真实的深刻的艺术描写和思想反映,这也许正是毛泽东酷爱阅读«红楼梦»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吧,这也让毛泽东喜欢上了酷似“大观园”的杭州西湖刘庄,并在此吟咏赋诗四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