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流传最广的那个谣言,跟革命元勋张宗逊和陶铸有关,谣言称:殴打两院士的张陶是开国上将张宗逊之孙,其父是张宗逊长子张新侠,其母是陶斯亮,前广东省委书记陶铸的女儿。
此谣言出后不久,民间也出现了不同版本的陶斯亮辟谣的文本,但无从考证。红船杂志今天(7月7日)下午收到陶斯亮回复的短消息:“这则谣言不止对我,是对100周年泼污。现在很多人都奋起辟谣,相信很快会过去。我现在正坐在高铁上,要到……住一段。”
另据张宗逊将军亲属证实:“将军家没有这个人,纯属谣言。”
纷繁世事中,要厘清某些事,说起来并不难,但一些人总是习惯于随手拿来,然后粘贴、发送,好一顿快意恩仇,却不知自始至终自己依然是那个毫不知情的局外人,当然很多人也乐于只做局外人,“真相跟我有什么关系?”
陶斯亮是谁,她是陶铸和曾志唯一的女儿。陶铸曾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兼中宣部部长。文革期间,蒙冤被囚,为明心志,他用毛笔写道:“自杀,就是有见不得人的事,不想把自己问题搞清楚。当然也有这样的可能,就是你去见了马克思,问题还是弄不清楚。那也不要紧,事实终究是事实,最后还是可以弄清楚的。我相信我自己的四句话:性质纵已定,还将心肝掏。英弘血化碧,哀痛总能消。”1978年12月24日,中共中央为陶铸彻底平反。
文革中的陶斯亮夫妇、儿子张亮、女儿陶冶和母亲曾志团聚
陶铸有许多文学作品,流传最广的是他的散文名篇《松树的风格》。像父亲一样,陶斯亮也写得一手好文章,1978年12月10日,她的文章《一封终于发出的信——给我的爸爸陶铸》在《人民日报》发表,轰动全国。
陶斯亮学医出身,1980年调中央统战部,专事沟通团结知识界的工作;1990年主持中国市长协会,为中国城市健康发展殚精竭虑。后来又创建了北京爱尔公益基金会,倾力投身公益事业达四分之一个世纪。让听力残障者、脑瘫患儿得到医治,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受有质量的教育,直接惠及七万人以上。
近年来,陶斯亮依然没有搁置手中的笔,不久前那篇《相逢一笑在梅州》也在一定范围引起了强烈关注。在她早期的一些文章里,有许多描述是关于家、日常生活的内容,甚至看起来有点琐细,但却透露出一家人的爱与满足。
她作于1997年的《陪床记事》记录了陪伴母亲曾志住院的日常,其中写道:
晚上,孩子们大都会来,他们的分工是:饭前小亮躺到小床上去睡觉,阿妹陪我一同准备晚饭,通常到小卖部去买一两样菜,再自己做点儿,然后围绕着姥姥吃饭。这么热热闹闹的,妈妈不知不觉就多吃了一些。吃罢饭,阿妹就一头扎到小床上去睡觉,轮到小亮收拾桌椅碗筷,他每次都洗得干干净净。最后,两个孩子睡足了,吃饱了,天色也晚了,这才告别姥姥回家。我和妈妈则要磨蹭到深夜,直到她那收音机所有的台都变成电波信号,这才睡去……
我们三代也还算生活得其乐融融,这主要是由于母亲不图回报从无怨言,而孩子们也还算乖巧的缘故。儿子有次在餐桌上说过一句话:“妈妈总是把好肉夹到我的碗里,我总是把我不想吃的下意识地就扔到姥姥碗里,姥姥总是特别自然地就吃了!”这就是我们三代人之间的关系了!
1995年12月,曾志住院期间与女儿陶斯亮、外孙张亮
小亮长到29岁,从没离开过姥姥,对姥姥的感情还是很深的,这次姥姥生病,他真急了,天天往医院跑。在医院其实他也干不了什么,但只要他在,病房就显得活跃。我这个儿子从小就滑稽,虽然没少惹姥姥生气,但能逗笑姥姥的也唯有他了。我常说他:“你是咱家的味精,靠你吃不饱肚子,也毫无营养价值,但家里少了你还就欠点味!”不过这“味精”也有放错的时候,今年姥姥86岁大寿,他给忘了,情急之下给姥姥一个红包,把姥姥气得扔回给他,斥之:“岂有此理,哪有晚辈给长辈送红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