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磨岗隘官庄坪覃道拔的墙上书写了“苏维埃人民政府万岁!”。
在覃事汉的后墙上书写了“工农劳苦群众,起来杀尽压迫你们的军阀官僚,土豪劣绅!”
在磨岗隘街上唐梅珍家的墙上书写了“武装保护苏联!”“把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等。
通过关向应的不懈努力,细致工作,整个部队生机勃勃,团结友爱,威振八方。贺龙非常赏识关向应同志在掌握党的方针政策上的准确度,在做政治思想工作上的超群才干。贺龙常说:“关政委在红二、六军团整个工作中起了很大作用。”
关向应是个岩匠,在南北凳还亲自为贺龙的父亲磨打了一套墓碑,撰写了碑联:一家革命人,万年英雄魂。
贺龙的大部队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底接到上级军委命令,要北上长征,把游击队部份中队留守江南,改编为湘鄂西边区直属纵队,全由梁柳泉任队长兼政委。
二、六军团在石门集结期间,进行大小战斗三十多次,先后占领了周边七座县城。恢复和开辟了广大的敌占区,成为这个时期江南最大的革命根据地。在三十多次的战斗中,俘虏了敌军八千余人。其中有中队司令兼师长一人,师参谋长两人,师以下的官员两百余人,击毙敌军一万以上,钳制住了敌人六个纵队十多个师的兵力,支持红一方面军战略转移。
接到上级指示后,二、六军团为了麻痹敌人,防止敌人阻击北上,摆脱敌人的围剿,决定:走桑植、龙山,再入贵州。于是,集结在石门周边布防的各路红军开始向西转移,大部分集中到磨市商溪河的岩板滩,贺龙等军团领导人开始向部队宣讲北上的战略意义。
贺龙说:“我们二军团已经有了三个师八个团,六军团也建立了红十六师,总共兵力一万七千多人,比起刚会师的时候扩大了一倍多。蒋介石用一百四十多个团围攻我们。我们在根据地坚持了一年的斗争,人民支持我们尽到了最大的努力。但是这里山多田少,加上敌人经常骚扰,烧杀搂抢,兵荒马乱,老百姓也不得安宁,没有养活来供我们这些红军。所以我们根据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指示,从内线转到外线,打到敌人的后方去。跳出敌人的包围,先转到黔东,再北上和中央军会师。”
然后各部分头部署,按五条线路,五个地方分别离开石门,开往桑植刘家坪集结。所以说,红二、六方面军真正开始北上长征,是从磨市商溪河的岩板滩出发的。
磨市的老百姓听说贺龙要走,都依依不舍,出现了万人送贺龙,送红军的动人场面。人们自编了“十送红军”歌,歌词是:
正月里来花不开呀, 红军北上离村寨, 石门垭上别亲人, 你送干粮我送鞋。 三月桐树银花开呀, 桐苗本是红军栽, 桐油灯下念亲人, 双双泪眼无光彩。 五月石榴屋前开呀, 雨打风吹花不败, 手捧石榴向北望, 不见红军泪满腮。 八月桂花枝枝开呀, 桂花酿酒乐心怀, 满斟一杯桂花酒, 红军不在向谁筛。 腊月腊梅岩边开呀, 土家吊楼见雪埋, 日盼夜想贺胡子, 带领红军早回来。
磨岗隘、商溪河的老百姓苦苦相送,直到石门与桑植交界的石门垭。百姓把最好的干粮,鞋子都送给了红军。红军也把缸子、饭盒留下来给百姓作纪念。
十一月四日这天,红二、六军团在刘家坪再次研究北上事宜。十九日,在刘家坪的干田坝和瑞塔铺的枫树塔两个地方举行突围誓师大会。会上,贺龙和任弼时分别下达了突围命令。任弼时宣读了中央军委、毛主席代表党中央发来的贺电,并宣读了中央军委的任命,任命贺龙为二军团军长,任弼时为政委,原红三军的政委关向应为二军团副政委,由三人组成二、六军团的最高指挥官。原红六军团长萧克,政委王震,参谋长潭家述,主任罗志敏,红二军团的主任甘湛均为二、六团主要领导集体。除红十八师留下外,其余全部整装出发,绕道北征。
红军中的大多数都是湘西北的人,以石门和桑植人居最多,一个老太太拉着六师政委廖汉生的手,指着自己的两个儿子说:“我的两个儿子就交给你了。”
留下来掩护红军撤退的第十八师师长张振坤也和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等拥抱告别。
贺龙深情地说:“临别了,就两句话,先死而后生,四两拨千斤!”
张振坤向首长们敬了个军礼,声如洪钟地说:“是!”
贺龙在天黑之前,回到了自己的家,朝着自家的房子跪下叩了个响头。就是这个地方,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第二天天不亮,乡亲们就从四面八方赶来,有的送来糯米粑粑,有的拿着新布鞋,往红军手里塞,掉着眼泪说:“拿着吧,吃饱穿暖,好跟贺总永远干革命。”
“你们可要回来啊,我们等着你们。”
红军战士们激动得热泪满面。
贺龙的女儿贺捷生,生下来才二十多天。开始贺龙和蹇先任商量,决定把她寄养在别人家里。为此,贺龙亲自去洪家关找可靠的亲戚。那位亲戚答应了,还找了个奶妈。蹇先任最后决定再苦再累也要把女儿带在身边。她找了个背篓,把女儿放在里面,跟随部队开始长征。
贺龙身背武装带,腰间插着手抢,威风凛凛地检阅了队伍。然后,登上一个土台,向乡亲们说道:“各位父老乡亲,我们就要走了,但是这里是我们的家乡,不论我们要走多久,总有一天,我们要回来。苏区是红色的土地,苏区人民为革命作出了很大的牺牲。我们红军战士,将永远记着家乡人民的深情厚谊,我们一定要打胜仗,来报答家乡人民,苏区的红旗永远不会倒!”随后,贺总深情地向乡亲们行了一个军礼。贺总每走一段都回头看看乡亲们。要翻山了,贺总还勒住马僵,向乡亲们挥手告别。
他们兵分两大路,七小路,有合有分,穿插前行,从天子山、张家界、索溪峪、金鞭溪,隐蔽撤离。首先向澧水、沅水进人湘中,然后向湘黔边转移,争取在敌人兵力相对薄弱的贵州石阡、镇远和黄平一带创建苏区。北上,难于上青天。
贺龙、任弼时、关向应所率部队北上走的是岳飞抗金的线路,到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二日,红二方面军在甘肃静宁以北的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其间历时一年,行程二万余里,途经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西康(今属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区各一部)、青海、甘肃、陕西等十个省的九十二个县。他们突破国民党军的无数道封锁线,进行了陇南战役、澧水、沅江渡河战斗、得章坝、来宾铺、普渡河与六甲等大小一百多次战斗,击溃了国民党军共二十二个纵队、一十一个师、三个旅的围追堵截,攻占县城三十八座。
革命的情谊,贺、关结成了兄弟。贺龙的儿子路生出生后,名字“贺鹏飞”就是关向应给取的,并且贺龙要鹏飞称关向应为“义父(土家族为干老子)”。
关向应病逝后,贺龙元帅写下了《哭向应》:“整整十五年,你我同生死,共患难。洪湖,湘鄂西,鄂豫川陕边,酷暑炎天;湘鄂边,湘鄂川黔,云贵川,甘陕,雪山草地,西安平原;踏晋绥,出河北,几万里长途征战,入死出生,无论在战场上,工作中,也不管茅庐草舍,大厦高堂,我记不出何时不在一起,何时有所分离。而今,你我是永别了,翘首苍天,你音容宛在,而我则寝不成眠。”
作者:盛克明,中共党员,湖南省作协会员,编写了长篇红色纪实文学作品《贺龙在石门》;陈家礼,任弼时特型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