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道龙门”红三军司令部遗址。
倒马坎红军战斗遗址。
原县政协主席、老促会长陶正信(右一),带领老促会会员走访“二道龙门”红三军司令部遗址。
原县政协主席、老促会长陶正信(右一),和“二道龙门”常住户97岁的老人杨再畿亲切交谈,追忆贺龙红军战士爱人民的英雄业绩。
在“二道龙门”红三军司令部堂屋,依旧是当年的模样。
原县政协主席、老促会长陶正信(右一),副会长杨秀祥(左一),组织大家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区建设的红头文件。
部分老促会员参会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区建设的红头文件。
部分老促会员在“二道龙门”红三军司令部堂屋前合影留念。
当年红军战士遗留在二道龙门的苏区钱币200文正面。
当年红军战士遗留在二道龙门的苏区钱币200文背面。
2021年5月23日,位于武陵山区深处的“二道龙门”红三军司令部旧址,迎来了尊贵的客人: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老区建设促进会16位会员,重走当年红军路,不忘初心为老区。
在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司令部,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区建设的红头文件;走访“二道龙门”红三军司令部及倒马坎红军战斗遗址;听取“二道龙门”常住户97岁的老人杨再畿,讲述当年贺龙红军驻扎他家、红军战士平易近人、带领苗岭山寨乡亲闹革命真实的故事;追忆贺龙红军在秀山撒播革命火种的英雄业绩。
近几天正值雨季,山区的天雨雾蒙蒙,进村的路几多湿滑,溪流涨水沸腾而下,16位老促会会员在原县政协主席、老促会长陶正信的带领下,来到隘口镇百岁村“二道龙门”红三军司令部旧址和“倒马坎”红军战斗遗址。
隘口镇政府宣传委员王烈湖,向老促会员们讲述了“倒马坎”红军战斗情况:1933年12月,红三军根据贺龙的建议,决定创建湘鄂川黔边新苏区,相继攻下四川黔江、彭水、贵州沿河等县城,于1934年6月4日进驻离秀山隘口不远的酉阳南腰界。红三军的节节胜利,震动周边区县的国民党军政要员。当时秀山的国民党县长赵竹君匆忙从全县民团中抽调人马组成“剿共精选队”,由秀山西路团防头子杨卓之任总指挥,阻止红军从南腰界经贵州甘龙口(今贵州甘龙镇)经这条小路攻入秀山。
杨卓之在倒马坎构筑了碉堡工事,派300余人设防。从倒马坎到峡谷下方的革蛇,总长约20公里的险峭山道上,他又安排了十余个中队、近千人的兵力。为确保万无一失,他还在倒马坎前0.5公里的坝芒街上设前哨指挥所,在倒马坎后1公里的气坑坡设营指挥所,均派心腹镇守;自己则在距倒马坎15公里的清溪场,通过电话指挥前线。杨卓之自认为这道绵长的防线部署得万无一失,将其吹嘘为“固若金汤的万里长城”。
贺龙在南腰界与红七师师长卢冬生研究进攻秀山的战斗方案时,幽默地说:这一仗一定要打好,不仅要倒他的“马”,还要牵那只“羊”!(“羊”谐音杨,意指杨卓之)
红军轻松冲过倒马坎,包围气坑坡守军,打死打伤守敌多人。
与此同时,左翼攻打亚世沟和老营盘的红军,以及右翼攻打硝田的红军均取得胜利。
第二天,红军主力直捣杨卓之的老巢平所,以及周边新院、白沙等地,抄了杨卓之等7户土豪的家。红军将土豪的谷子和猪留下一部分作部队给养,余下分给当地贫苦百姓。
倒马坎战斗中,红三军不幸牺牲了两名战士,俘敌40多人、缴枪30余支。
离坝芒不远的百岁村,碧绿的竹山下,有一个叫做“二道龙门”的土家族传统院落,木瓦结构,已有上百年历史。1934年10月上旬,红三军司令部曾驻扎在这里,贺龙也在此住过几天。
“二道龙门”常住户93岁的老人杨再畿,讲述当年贺龙红军驻扎他家、红军战士平易近人真实的故事,老人回忆说:红三军在周边4个寨子都有驻扎。“当时我们给红军辣椒、蔬菜,红军要给钱才肯收我们的东西,和国民党的兵完全不一样。”二道龙门附近打草鞋卖的杨姓村民不敢收红军的米,说怕红军走了,被抢米的人会来找他要。红军和和气气地说:“米是我们自己包包里掏的。”他才安心收下。
驻扎的红军穿的是草鞋,衣服破了也是自己补,官兵穿得一样朴素。等部队走了,大家后来才晓得:住在“二道龙门”堂屋里的,是大名鼎鼎的红军司令贺龙。
虽然在这里只是作短暂休整,但贺龙并没有闲下来。他与警卫连的战士一起,到群众家中了解生产生活情况,向大家宣传闹革命的道理。还派出红军宣传干事在周边村寨张贴标语。贺龙听杨姓农二哥(群众)反映,在二道龙门背后山中有一刘姓土匪,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多年来谁都拿他莫(无)办法。贺龙就派红军战士潜入山中,将其捉拿处决,大家拍手称快。
“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就要当红军;跟着贺龙打天下,天也明来地也新!”这首流传于隘口革命老区的红军歌谣,至今唱来仍然热血沸腾,亲切可爱。
原县政协主席、老促会长陶正信,带领大家学习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区建设的红头文件,介绍了秀山革命老区,在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市委市政府、市老促进会的亲切关怀下,开拓创新、团结奋斗,治贫致富、日新月异。
他说:秀山老区立足山地特点、生态资源、民族特色,打造文旅融合新标杆、绿色创新新高地、人与自然新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