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震东将军授衔标准照
张震东将军的荆棘棍
张震东将军的荆棘棍
红军时期的张震东
这是一根“将军棍”,它属于张震东将军(1955年被授予共和国少将军衔)。这根“将军棍”一直陪伴他转战大江南北。这根棍子的材质不是一般的树枝,而是鄂豫边区特有的一种荆棘。荆棘是一种生长在丛林地区或者山野地区的植物,质地坚硬,有非常强的韧性,不易折断,不易被蛀空。张震东将军使用过的这根荆棘棍到现在已经有近90年历史,长105厘米,粗的地方直径约1.5厘米,由张震东将军儿子张卫城、张南华捐赠,如今完好无损地珍藏在溧阳水西村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
这根“将军棍”的来历要追溯到张震东将军红军长征时期。1934年11月底,张震东作为团长带领红25军225团承担红25军长征开路的主攻任务。张震东率部行至许昌、南阳间的独树镇,被国民党军所阻。独树镇是豫中平原的大镇,国民党军纠集四个师兵力,布下五道防线,企图在此堵截红25军。张震东按照军部部署,带领部队连破四道防线,在向最后一道防线冲刺时,腿部不幸被炮弹炸伤,他一边指挥部队,一边用绷带吊着受伤的小腿前进,没过几天,腿伤刚刚好转的张震东就不肯再骑马,也不肯坐担架,把马匹和担架留给更需要的战友们。他叫警卫员砍来一根满是刺的青白色粗树枝当拐杖,这就是一直支撑着张震东步行前进,指挥战斗,接下来取得荆紫关,袁家沟口等关键战斗胜利的荆棘棍。
张震东所在的红25军长征转战鄂、豫、陕、甘四省,行程一万里,这一万里大多数的地方都是崇山峻岭、人烟稀少、地域狭窄、物资匮乏的山区,例如桐柏山区,伏牛山区等,他带领部队爬山涉水,翻越蟒岭、秦岭、终南山、麦积山,最后越过红军长征最后一座大山——六盘山,直到1935年9月,红25军与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会师。在这期间,这根荆棘棍一直跟随张震东在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山区里艰难地长征,翻越多座海拔在2000米以上的高山,因为腿部的伤,为了防止滑倒,紧跟大部队,张震东每天都需要用到这根荆棘棍,这根棍子就变成了当时最有用的“交通工具”—拐杖同时还兼顾前方探路之用,为长征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长征结束时,这根青白色的荆棘棍因使用频率太高变成了古铜色。
来到陕北的张震东没有丢下部队和工作去养病,而是继续拄着这根荆棘拐杖,担任红15军团陕北补充师的师长,此时它把荆棘棍当成了指挥棒,一面训练部队,一面担任党中央驻地瓦窑堡外围的警戒任务。参加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的时候又把荆棘棍当成学习文化知识的铅笔,沾上黑色的碳灰,就能在地上写字,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他深深地感到,要当一个合格的指挥员,必须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抗日战争开始后,张震东将军转战大江南北开辟新四军抗日根据地。1937年8月,他与两百多名八路军干部,从延安出发辗转来到江西、安徽、江苏等地,跟随陈毅、粟裕等领导人,继续革命斗争!在随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里,张震东又把荆棘棍当成马鞭策马飞奔前线,为党的事业、为劳苦大众继续努力奋战。
荆棘棍陪伴和见证了张震东将军披荆斩棘的光辉岁月和非凡人生,是一根革命一生的“将军棍”。
资料来源:《图说长征》-红二十五军卷,《张震东将军纪念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