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的九龙口九河汇聚龙珠岛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因参与编辑九位元帅的回忆录和传记,经常与朱玉、黄瑶、魏巍等各位元帅传记组的作家们见面。写作《陈毅传•元帅外交家》的胡石言、何晓鲁、铁竹伟隶属南京军区创作室,他们只要到北京采访,都会到编辑部来。后来还与何晓鲁、铁竹伟成为要好的朋友,因为我们是同年的兵,同龄的人。每见这些南京的朋友,他们都要在编辑部谈起我国外交事务中的趣闻轶事,我最感兴趣的的是乔冠华、章含之夫妇。因为乔冠华的老家建湖县与我的老家盐城县隔河相望,自然会引起我的关注。
为核实书中一些内容和细节,编辑也经常与被访者见面,领导分工由我协助《陈毅传》的写作组稿工作。就此,我曾多次到医院看望病中的乔冠华和拜访章含之。此时的乔冠华已是沉疴再起,但外交家的风采依旧,他对我这个年轻的老乡能参与元帅们的回忆录和传记书的编辑表示高兴。每次谈话,谈的最多的是周总理和陈毅元帅。在这些谈话中,让我强烈的感受到,他对周总理和陈毅元帅这两位新中国外交事务卓越的设计者和领导者发自内心的尊敬和无限的崇拜。
乔冠华故居牌坊
我与乔冠华同志的谈话始终离不开两个主题:一是他所参与的中国外交;另一个就是我们共同的家乡盐城。谈家乡,我只能听他谈,听他谈建湖的历史和文化,听他谈建湖的九龙口。他口中的九龙口,烟波浩渺,芦荡迷宫,白鹭与野鸭齐飞。一谈到青少年时期梦幻般的家乡,他便会眉飞色舞,神采风扬,让你感觉到家乡是他终身难忘的地方。
今天的建湖县和建湖县的名胜古迹九龙口,在国内外、省内外早已是声名鹊起。建湖县是乔冠华同志的家乡,也是我的家乡,我们共同的家乡。既是工作需要,也受乔冠华对家乡思念的影响,最近我曾专程前往建湖县,去了九龙口,瞻仰了乔冠华故居。
乔冠华雕像
我所见的九龙口,与乔冠华记忆中的九龙口相差无几,让我深为震撼。来自苏北平原千万条河流,汇集到扬州的林上河、钱沟河、安丰河、新舍河,淮安的溪河、漠河、涧河,这四面八方的来水,齐聚龙珠岛,再由蚬河、城河川流不息奔向大海。这来自天上的水,地上的水,气势磅礴,浩浩荡荡,伴以漫无边际的垛田式的芦苇荡,成为东海之滨内陆水系的一颗明珠,实乃天下奇观。人文历史,自然奇观,万亩河荡,九河相聚,汪洋一片,千百年来天赐的神奇景象。
当年我也曾对乔冠华谈起九龙口。我告诉他,我对九龙口的了解始于新四军的历史档案。在抗日战争最为残酷的1942年,日军频繁的“扫荡”盐城,已经撤离盐城的新四军军部不断寻找新的落脚点,这一时期战略机动中的新四军军部转移到九龙口,休整数月有余。战争条件下生活虽然艰苦,但上至军长下至新四军战士,在九龙口顿顿不缺鱼虾野味,难得的战火中的平静,但军部所在关系着部队的安危。一些同志提议军部就地设在九龙口,但陈毅军长不同意,他说:“九龙口是个可以屯积千军万马的兵营,但不是个理想的预设战场,敌人来不了,部队主动出击也不方便。军部选择的标准是要便于战略机动,这里今后可以成为新四军最理想的医护休养地。”听到军长这么说,军部设置九龙口的提议就此作罢。乔冠华也对里下河地区水网地带能有效的迟滞日军表示认可。他说,九龙口地区日军进不去,一进去就进入了人民战争的天罗地网。
乔冠华故居院落
军人尚武,文人尚雅。我看九龙口更多的是地形地势,而陪同我们的研究九龙口的年轻女作家彭淑玲则力推她的九龙口的历史文化。她在她的许多作品中介绍古人吟诵九龙口以及相关景象的诗词极多,我也挺感兴趣,尤其欣赏明代诗人李长科的《长湖烟艇》,诗中所说倒也于今日之景相去无多。诗云:“射湖南去绿波长,入望苍烟正渺茫。无限汀州葮作宅,多情鸥鹭水为乡。卖鱼人醉风吹榜,放鹤僧归月满航。欸乃数声天地远,却疑清境是潇湘。”诗如是,景如此,眼前所见更是碧波荡漾,天上人间。
午饭时刻到了,中午一顿九龙口的鱼虾河蚌螺丝美味,让与我一起同行的人赞不绝口。家乡规定,凡公务都不得以酒佐菜,多以藕茶代酒,更有一番清静雅俗的韵味。
下午瞻仰乔冠华故居。
乔冠华故居内的厨房
乔冠华故居,1984年庆丰镇政府作了修缮。乔冠华故居规模不大,故居前有一个种满花草树木的广场,居中位置是乔冠华的一座站立的铜像。主屋坐北朝南,明三(间)暗四(间),东厨西厢,为清代所建。乔冠华就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院门上方镌刻着“乔冠华故居”五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故居内有客厅、书房、卧室、灶屋、贮藏间等,展示了一个旧时代苏北人家。故居内陈列着乔冠华在各个革命历史时期战斗、工作、生活的照片及物件,也有1997年庆丰镇政府派专人赴京运回乔冠华同志生前用过的办公桌、衣橱、沙发等物品及文稿。
乔冠华故居,典型的苏北小康人家的民居。布局合理,明暗得当,夏天荫凉,冬天采光,清雅隽秀,既适用,也大方。一派诗书传家、富贵吉祥的模样。则是章含之捐赠的从北京史家胡同搬来的一批现代旧家具放在水乡诗书人家的祖籍旧居,有点格格不入。不过,我估计多少年后,乔冠华故居的规模还可能扩大,这些文物器具与后来可能复制的朝鲜停战谈判、万隆会议、联合国大会等与乔冠华辉煌革命经历有关的历史场景放在一起倒是非常合适的。乔冠华的外交经历,是中国由弱到强的历史见证,除了周总理、陈毅元帅,中国再无超越之人。
乔冠华故居中的木雕床
瞻仰乔冠华故居,心中感慨万端。“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尤其看到章含之捐赠的沙发,这是乔冠华生前常坐的,待他故去,拜访章含之,我也坐过。回想他在住院之时,我们的几次见面,都曾谈到我们共有的家乡以及他辉煌的革命历程。
乔冠华在医院里养病,难得有家乡的人来。每次见到我他就会不停的谈及他的老家。这恐怕是已届迟暮之年所有的革命家正常的心理反应,何况他又是一位曾经掀起“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的世界风云人物,革命一辈子,到老了有家不能回,这是何等的落寞和惆怅。
乔冠华告诉我,他出生于江苏省建湖县庆丰镇东乔村一个地主兼工商业者家庭。先后就读于盐城第二高等小学、宋村亭湖中学、盐城淮关中学。16岁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成为大学同届中最年幼的学生。1933年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攻读哲学,并参加革命活动,被驱逐出境。1935年赴德国图宾根大学留学,一年后,在23岁那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乔冠华在联合国大会上仰天长笑
乔冠华对我说,他1939年经廖承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秋到重庆《新华日报》主持《国际专栏》,直至抗战胜利。1946年初随周恩来到上海,参加中共代表团的工作,同年底赴香港,担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外交部外交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外交部部长助理、外交部副部长、外交部部长等职。
乔冠华说,他参加了新中国全部重大的外交活动,参加板门店朝鲜停战谈判、出席日内瓦会议。1971年11月,率领中国代表团第一次出席第26届联合国大会并发表讲话,标志着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其后他又以中国代表团长身份连续参加了27届、28届、29届、30届、31届联大。期间还参加了对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的接待,参加了“中美联合公报”的起草,“文革”后担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顾问。
乔冠华故居陈列展出的照片及实物,与章含之有关的并不多。章含之是中国外交伟大的女性,她对中国外交的贡献有多大,自不待言。她作为妻子,乔冠华前妻死后的妻子,她对丈夫的支持、扶助、关爱无所不及,丈夫生前为丈夫奔走,丈夫死后为丈夫奔波,这是中国女性天生的伟大胸怀。
乔冠华与章含之
乔冠华过世之后,我见章含之,大多在史家胡同他们的家里。我们的谈话,最初是集中在“文革”前周总理和陈毅元帅主持我国的外交工作,谈乔冠华抗战时期在重庆办事处,解放战争时期在延安,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在朝鲜,在万隆、在日内瓦、在联合国。
乔冠华夫妇对我掌握那么多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历史资料很感兴趣。乔冠华死后,有几次约见是应章含之邀请的,她请我帮她收集一些战争年代与乔冠华经历有关的党史军史资料包括国民党政府的资料。而后的谈话,涉及面就比较宽泛了,更多的是谈她自己,我问得最多的则是章世钊和乔冠华。
与章含之的谈话,及与之交往,我深深的感到,这位女外交家极具亲和力。她无论和什么样的人对话,总不失她的儒雅、高贵、知识和理性。
我每访,在她的家中必会碰到各色人等。有毛、刘、周、朱等老革命家的后人,有海外侨胞、港澳富商,也有修暖气的工人,专为她送菜的农民和街道的老大妈。
每访必受益良多,次数多了,有些直感渐成理性了。印象至深的是章含之让所有来客必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她对政府官员,说的是官话;她与商人来往,谈的是商道;她和外交官,用的是习惯性的外交语言;她和邻居老大妈,谈的是家长里短;她与工人,谈的是车间和机床;她和农民,谈的是收成和庄稼。每当此时,我都会产生一种奇怪的联想,今天如果有青帮老大来访,她会不会说帮会里的切口?为敬重她,此话我始终没问出口。
乔冠华的照片
很多人多以章含之头上的三顶桂冠:章士钊的女儿、毛主席的英文老师、外交部部长的夫人来评述她,我以为不当。她的成就,她的经历,她的学识,她的风采,在她那个年龄段的女人,中国岂有第二人乎?章含之作为中国第一次组团出席联合国大会代表团的成员,不是因为她头顶这些桂冠而被毛主席钦点。毛主席何许人也?他老人家岂有门户之见?章含之,不是因为有了这些桂冠,才成为章含之;而是因为她是章含之,这些桂冠才属于她。
我敬佩章含之的人品。乔冠华,曾经是中国现代史上叱咤风云、名扬世界的人物,曾几何时政治上一旦受损,就久病不起,病后又有冤在身。此时的章含之及其后的十几年,倾心呵护病中的丈夫,几乎耗尽心血。丈夫死后,又竭力为丈夫洗刷不白。更有甚者,乔冠华死后,为了给丈夫找到一席安生之地,章含之奔走于大江南北,终于在苏州东山找到了一块净地。一个妻子能做到这一步,岂不高尚和伟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