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架山,位于金寨县西北部金刚台南侧的汤家汇镇境内。1932年以前,隶属于河南省商城县。安徽省金寨县最早期的党组织是安徽省最早成立的几个党组织之一。金寨县第一个党组织诞生于笔架山农校。从这里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儿女,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笔架山又名三峰山,因形似笔架而得名。山的对面有一座大庙,即人们所称的笔架山大庙。该庙建于明末清初,先后建有庙宇八十多间,分正殿、侧殿、和尚祠三大部分。正殿供奉地藏王,侧殿供奉十殿阎王。建筑占地面积2210平方米,原有房屋80多间,解放战争时期被国民党部队烧毁,现仅存房基。笔架山大庙多有田产,庙上和尚最多时达七十余人。
辛亥革命后,废除科举制,提倡新学。各地兴办学校,庙产、学产皆收归为教育经费。民国四年(1915年)商城县知事梁玉书亲率县武装队伍驱除了笔架山大庙僧人,收回了庙产,利用庙宇办起了农业学校。农校初办时称“别科”又称“乙种蚕校”,后因规模渐大,又改为“甲种蚕科”,全称为商城县笔架山甲种蚕科学校,习惯上亦称笔架山农校。学校主要培养蚕桑技术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直接报考大学。学制为四年,按“甲乙丙丁”的顺序编班。课程设置主要以桑蚕为主,另外开设语文、数学、历史、地理、英语、动植物等基础课程。学校备有较完善的教学设施,有实验室,催青制种室,缫丝间等,还开有桑园二十多亩,除供学生作为实验基地外,还可为学校提供一部分桑叶,以资养蚕。学校还从日本引进了一些优良蚕种进行制种试验,每年可制春蚕种一百多张,出售给当地群众喂养。
正当笔架山农校的广大师生员工精心致力于教学之际,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饱受帝国主义、官僚主义、封建主义三座大山压迫的中国人民在黑暗中看到了曙光。在十月革命的影响和推动下,1920年10月,燕子河燕溪小学校长徐守西(原安庆法政学堂学生)、教员刘长青、刘锡凡、郑其代、李德甫、敖发台、杜小木等7人组成了金寨境内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
当时笔架山农校的马克思主义学习活动极为活跃,他们除了成立“青年读书会”,组织进步师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和进步书刊外,还成立了新文化演剧社、歌咏队,向群众进行新思想、新文化宣传,深受群众拥护。
1922年,在李梯云、漆德玮牵头组织下,笔架山农校成立了青年“读书会”,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和进步书刊,积极开展反帝反封建宣传活动。
1924年夏,在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的金寨籍中共党员蒋光慈(1922年在苏联入党)回国返乡,发展他的启蒙老师——志诚小学老师詹谷堂加入中国共产党,接着詹谷堂又在该校发展进步教师曾静华、杜孝芬入党。10月,詹谷堂、曾静华以讲学的方式,到笔架山农校发展了该校青年读书会骨干李梯云、周维炯、漆德玮.漆海峰、李声武等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成立了党小组,李梯云任组长。不久,党小组扩展为党支部,李梯云任书记,罗志刚为副书记,漆德玮、漆禹源为委员,有党员12人。至此,金寨县境内光荣地诞生了第一个党组织。此后,中共笔架山农校支部发展了大批党员,这些党员后来成为豫皖边区革命斗争的重要力量,笔架山农校成为革命火种的孕育之地。1925年,中共笔架山农校支部与同为詹谷堂建立的中共南溪明强小学党支部合并,成立特别支部,詹谷堂任书记。
1929年5月6日,在我县的丁家埠、南溪、斑竹园等地爆发了由詹谷堂、周维炯等发动和领导的著名的立夏节起义,接着成立了金寨县第一支,亦是鄂豫皖边区第二支工农革命武装——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二师。周维炯任师长,漆德玮任副师长,笔架山农校的许多同学都踊跃地投入了这股巨大的革命洪流,学校停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