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永远属姓‘百家姓’”
在彭洁的心中,对父亲的了解是随着自己的成长而增加的。“小时候很少见到父亲,我们原来住在北京化工学院,只有周末才能见到父亲,有时候他会带我们去公园游玩,后来为了支持父亲的工作,母亲带着我们搬到四川,就几乎见不到父母的面了。”
“您那时候知道父亲在干什么吗?”
“只知道他们在忙工作,但不知道在忙什么。那时候印象里有两组数字:“909”和“7·18”。后来才知道这两个数字代表着什么。”彭洁说:“我们在四川住了两年,父母一直在一线工作,很少回家,我们平时全靠邻居的叔叔阿姨照顾。有一次我生病了,浑身特别难受,当时家里只有我和哥哥俩人,我就打电话给基地的职工医院。医院一个值班阿姨接了电话,不一会儿她就背着小药箱来到我家,给我打针吃药,还给我熬了粥。阿姨一连来了3天,直到我病好。在这期间,她一直都没有见到过我的父母。”
随着年龄的增长,彭洁慢慢意识到,父母的工作不是一般的工作,而是很特殊的工作。长大后,她才知道了父亲是干什么的。“我是既惊讶又自豪,原来我的父亲为这样一个伟大的工程做过这么多贡献。”子女以彭士禄为榜样,但彭士禄对子女的疏于照顾怀愧在心。“有时说起我们小时候的事,父母都会掉眼泪,觉得亏欠了我们。”
彭士禄退休后,和家人相处的时间才多了起来。“慢慢地,我们做儿女的和父亲的接触多了,对他的了解也更深了。很多人问我,父亲在你心里是什么样的?我说,我觉得父亲在我心里像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他有时候说一句话、做一件事情都会对我产生深刻影响。”
彭士禄夫妇与孙女、外孙女在一起。
彭士禄在自述中说:“坎坷的童年经历,磨炼了我不怕困难艰险的性格。几十位‘母亲’给我的爱抚,感染了我热爱百姓的本能。父母把家产无私分配给了农民,直至不惜生命,给了我要为人民、为祖国奉献一切的热血。延安岁月给了我坚定的革命信念……总之,我虽姓‘彭’,但心中永远属姓‘百家姓’。”
原载于《环球人物》2021年第3期,原标题为《彭湃之子彭士禄,90载“深潜”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