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国英,1940年11月24日出生于河南省渑池县,祖籍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山王乡小宣村,1959年7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全国劳动模范。1955年12月,由于家庭生活困难,革命烈士后代的宣国英放弃升学机会,考进安纺一厂。宣国英进厂不久,被评为全厂第一批学习郝建秀工作法的先进工作者。她又是全厂第一批从学员中选拔出来的生产小组长。出席全国纺织工业先进技术经验交流会的合肥第一批代表。宣国英先后担任挡车工,安徽纺织厂生产班长,车间党总支副书记,厂纪委书记,副厂长等职务。宣国英在挡车实践中,进行摸索,她发明细纱“三英”结头法,随后在厂推广后,大面积提高了高棉纱的质量。
1959年,宣国英领导的生产小组提前两个月完成全年生产计划,在1960年被授予全国青年红旗突击手称号,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出席省群英会。1961年,获得合肥市劳动模范称号,也是安纺的第一批。宣国英领导的小组,1958——1966年,年年月月全面超额完成国家计划,先后28次被评为安纺,合肥市和安徽省先进小组。《人民日报》、《安徽日报》、《合肥晚报》等多家媒体,先后多次介绍宣国英和宣国英小组的事迹,被誉为“永不褪色的一面红旗”。
1976年——1977年担任安徽医学院革委会副主任、党委副书记。
1978年11月——1983年6月,担任合肥市总工会副主席。
1983——1996年,任中共合肥市委第四、五、六届常委,其间任第九、十、十一、十二届市总工会党组书记、主席;市职工大学校长,第一校长;在担任合肥市总工会主席,任上百分之九十五的企业都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并先后建成合肥工人疗养院,合肥职工大学教学楼,合肥市工人文化宫新楼。宣国英还坚持组织全市职工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竞赛,倡导职工围绕增产节约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1990年,全市收到职工提交的合理化建议达5万多条。其中实施1万多条,创造效益2457万元;实现技术革新838项,创效益2719万元。宣国英长期坚持把公益和爱心事业作为一项义务和职责,先后在长丰建成一幢容纳30户的工农联盟村;捐资在肥东扩建一座敬老院;捐款在肥西修复四合中学;为肥西县三河中学建成一幢宿舍楼。
1996——2001年任安徽省总工会副主席,合肥市总工会党组书记、主席。在此期间先后担任合肥市工运研究会会长(1984年担任),合肥市劳模协会会长(1993年担任),合肥市职工消费合作总社联合会会长(1997年担任),合肥市集邮协会名誉会长(1998年担任),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理事(1998年担任),合肥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2004年10月——2018年10月担任)、合肥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名誉会长、顾问(2018年担任)。
2002年3月——2004年10月,任中共合肥市委督察组副组长并主持工作。曾当选全国总工会第十、十一、十二、十三届执行委员;曾出席中华全国总工会第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届代表大会代表;曾荣获全国、省、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优秀工会干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7年)等光荣称号及奖牌;多次出席安徽省党代表,多次当选共青团安徽省委委员。曾先后6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1964年当选全国共青团九大代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并合影;1966年10月,首次参加工农兵国庆观礼代表团,登上天安门城楼,与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起在天安门城楼检阅百万游行队伍,并合影留念。 2004年10月退休。
宣国英1958年被合肥市人民政府授予先进生产者。1959年被纺织工业部授予全国纺织技术操作能手、先进生产者。1959年被共青团安徽省授予跨1960年度积极分子。1960年被合肥市授予青年技术能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