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革命失败后,在党的八七会议精神指引下,鄂豫皖三省党组织领导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从血泊中奋起,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高举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旗帜,英勇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和进攻。豫东南的大荒坡起义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发动的。
1928年2月中旬,南五县特委在潢川正式成立。由省委宣传部长汪厚之任特委书记,范易、龚逸情、陈唯光、胡日新为委员。
1928年2月底,汪厚之、范易、龚逸情、陈唯光到达潢川后,立即召开了南五县特委会议,讨论武装暴动问题。会上,潢川县委书记易宗邦向特委汇报了前期工作和夜袭大荒坡张上寨的情况。大荒坡,位于潢川境内,地处潢(川)商(城)固(始)三县交界处,是豫东南五县的中心区域。在当月的11日,为执行省委立即暴动的命令,胡日新等人就已经在大荒坡进行了一次夜袭张上寨的军事行动,主要目标张秋石因带着民团外出掠夺未归而侥幸逃脱,最终打死了他的母亲、祖母、二哥、丫鬟等7人。这次行动事前没有宣传,也没有当地群众参加,地方人多猜测是劫匪或者仇杀,行动没有得到武器,也没啥影响,但是对同志们的战斗情绪起到了鼓动作用。
特委认为,潢川县委为组织武装暴动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决定在此基础上举行更大规模的暴动,特委考虑到大荒坡有一定的组织基础,张家兄弟张彦武、张相舟、江梦霞、徐智雨等已经在此建立了党组织,进行了革命宣传,而且此前,三县召开会议也初步决定以大荒坡为重点准备武装暴动,工作上有一定的基础。其次,张秋石是当地有名的恶霸,民愤较大,打击他有利于发动群众。第三,张秋石有30多支枪,夺取他的武器可以迅速扩大革命武装。第四,这里地处三省交界处,有回旋余地。因此首发暴动点仍然选在大荒坡,攻击目标还是张上寨张秋石。计划通过暴动,解除张秋石武装,建立农民游击队,然后拉到商城去成立红军,进而在商城等县相继组织暴动,造成豫东南武装割据的局面。
3月17晚,暴动队伍集合起来,特委对具体行动进行了安排布置:把起义队伍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南五县特委、潢川县各支部负责人和七中部分师生30余人,负责攻打正面。此时暴动队伍共有长短枪14支,于是从这30人中挑选胡日新、费醒初、刘禹偌、姚老四、张志新、朱澍川等13名骨干,由范易率领,带着14支长短枪组成突击队,担任突击寨门的任务。其余拿红缨枪,编为守护队,由龚逸情率领。另一部分为当地的农协会员和群众七八十人,由王正仁、宋绍武率领,负责包围张上寨,封锁道路,配合行动。由于得知这天马堽集来了县提税委员,带着6支枪,于是打算先夺取提税委员的枪支,以增强力量,再攻打张秋石。起义队伍夜里11点后出发,可队伍行进到马堽集附近,先头侦察人员报告,马堽集正在唱戏,提税委员夹在人群中看戏,人多不便下手。特委据此决定,取消行动,直接去张上寨。由于几经周折,耽误了时间,队伍接近大荒坡时,鸡已经报晓。这时参加暴动的当地人就提出时间太晚,怕天亮被当地人认出来后没法在这里生活,就提出推迟暴动,要求改期。特委想到这么多人集中不易,要是时间推延,倘有泄密,如果敌人先下手,后果不堪设想,于是决定继续前进,按原定计划执行。但是不巧的是,队伍赶到张秋石家时,发现张正在为死去的亲人做超生大斋,斋事未毕,家中几十人都没睡觉。同时,自上次受袭,张秋石一直惊恐不安,斋事期间调集了民团武装,加倍严防。暴动队伍接近寨门时,团丁就听到外面有动静,一面紧守大门,一面爬上屋脊向外射击,于是偷袭变成了强攻。范易带领的13名突击队员勇猛地发起了攻击。交火一开始就打得相当激烈,范易命令突击队组成猛烈火力,向寨内射击。两名突击队员提着两铁壶酒精,跃出掩体,冲至寨门前的稻场上,将酒精泼入草垛,随即把草垛点着,顿时火光冲天,暴动队伍全部暴露在敌人的枪口之下,处境十分不利。而火光、枪声、喊杀声惊动了周围的“红枪会”,他们误以为是土匪劫寨,纷纷赶来围攻暴动队伍。这时,张秋石家中的团丁倾巢出动,向暴动队员猛扑过来。尽管暴动队员英勇奋战,但由于力量悬殊,寡不敌众,加之天色已明,一些当地的人员无心恋战。形势十分不利,于是特委下令撤退。经过激烈战斗,大部分成员突出重围,少数同志在突围中牺牲,汪厚之、范易、龚逸情等不幸被俘。张秋石对被俘人员严刑折磨后,于当天下午将汪厚之、范易、龚逸情等18人押往张上寨东北的松山上杀害。大荒坡起义失败。
大荒坡起义的失败并不是偶然的,就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暴动的条件并不成熟。
首先,从敌我力量对比来看,存在着敌强我弱的客观态势。从数量和装备看,张秋石有30条长枪,10余支短枪,配有护庄队,民团和周围红枪会也受其指挥,其实力不可小觑。而革命队伍方面人数少,力量分散,装备也十分落后。起义队伍有两部分,一部分为南五县特委、潢川县各支部负责人和七中部分师生30余人,另一部分是当地的农协会员和群众七八十人。当晚实际参加战斗的不过百人,而且起义队伍除了担任突击任务的14名成员有长短枪14支,其余成员使用的武器都是大刀、长矛。从素质上看起义队员只有胡日新、费醒初、姚老四、张志新、朱澍川等骨干力量受过一定的军事锻炼,其余大部分是学生和农民,暴动前没有条件接受训练,暴动伊始便投入战斗,许多人不适应。
其次,从群众工作来看,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1927年秋冬,张家兄弟和从县外回来的江梦霞、徐智雨在此做了一些发动和组织群众的工作,恢复发展了一批农民协会,但由于时间短,成效并不明显,群众没有充分发动起来,尤其是大荒坡附近的具有互保性质的红枪会组织遍布乡里,且一直掌握在张秋石等豪绅地主手中,教育争取工作难以深入。
第三,大荒坡在地势上,是一片平地,没有山岗深林,地区纵横余地不大,自然条件并不利于开展游击战争。且当地据三县县城均不足百里,即使起义不被迅速扑灭,也难以在四周敌人的夹击下长久立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