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联播>>正文
特稿:人杰辈出的红色家族——浅析杭州厉氏家族的历史贡献(组图)
2020-08-27 15:28:24
作者:李泓泽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推动中国金石印学的传承与发展

(厉良玉等人共同创办的西泠印社)

    尽管厉良玉大部分金石书画作品在战乱中遭到损毁,但国内,尤其是海外仍有少许留存。同时,由其与丁辅之等人共同创办的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的西泠印社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研究印学和书画的民间艺术团体,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西泠印社领衔申报的“中国篆刻艺术”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厉良玉的作品及其所参与创办的西泠印社对于中国金石印学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传承和发展中华武学与太极文化

    杭州厉氏家族成员施承志在太极拳和武当对剑方面造诣甚深。他早年积极投身中兴国术之事业,1919年将孙氏太极拳及各流派太极拳引入上海,被誉为“上海太极拳之父”。施承志晚年移居台湾后,归隐田园,潜心研习武学,是台湾最负盛名的太极宗师之一。台湾社会名流凡习太极拳者,皆为其徒。施承志晚年将自己对太极拳的习拳感悟笔之于书,著有《太极拳谱内外功研几录》、《太极拳揣摩记》等武学专著。尤其是《太极拳谱内外功研几录》一书,堪称太极拳典籍中的经典。钱大钧评价《太极拳谱内外功研几录》一书时称:“其内容包罗宏富,对于拳术之源流派别,以及太极拳之妙理与功用,引经据典,叙述綦详,更就其数十年来不断钻研、精益求精之心得一一笔之于书,洵不愧为研几穷理,克彰师承之杰作”。赵龙称:“施先生太极拳研几一书,阐明内家之说,深入浅出,使三丰遗著,炯然大明,其造福人类之功,岂浅鲜哉?”谭祥称:“兹编乃施承志先生以其毕生有得于斯道者,无所秘惜,笔之于书,举以告诸世之人,使人人得以循序渐进,同跻于康疆贞吉之域,岂不伟欤?”

    为建国初期新中国的建设建言献策

    新中国成立后,杭州厉氏家族成员厉尔康虽已年逾六旬,但他仍竭尽所能,积极为国家发挥余热。厉尔康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他发挥自己曾作为幕僚智囊的优势,1950年9月曾向毛泽东主席上书,提出十项建议,助力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同时他又将上述建议中关于解放台湾的内容致函曾一同供职于国民政府的李济深和龙云,并建议他们号召在台湾的国民党民主人士们回归祖国,为新中国之建设而努力。此外,他还写出了不少如《回忆蒋介石与何成濬》、《从满清的兵制说到禁卫军的消长》和《浙江光复的回忆》等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的回忆文章,为后世研究那段历史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三、教育领域历史贡献

    推动中国教育事业改革与中欧文化交流

    1932年,杭州厉氏家族成员厉麟似代表中国政府赴欧洲考察教育,回国后积极投身教育建设与中欧文教事业的交流与合作,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中欧文化交流。

    厉麟似回国后,受到各地教育部门和单位的热情邀请,各处进行演讲,介绍他在考察途中的所见所闻,发表考察感想。他还积极撰写考察报告,建言中国教育改革。他回国后的演讲、报告、撰文,以及随后考察报告书的出版,对当时的教育改革与文化交流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初等教育方面,在厉麟似等人的建议下,教育部于1933年3月公布了《小学规程》,规定了小学的办学宗旨和实施方针。

    中等教育方面,受以厉麟似等人为主要成员的中国赴欧教育考察团的影响,1933年教育部在《中学法》、《师范学校法》、《职业学校法》的基础上,又相继颁布了《中学规程》、《师范学校规程》、《职业学校规程》、《职业补习学校规程》等。通过这些法规的颁布实施,教育部将普通中学、师范中学和职业中学三种学校分别设立,各司其职,从而形成了中等教育“三足鼎立”的格局。在普通中学的初级和高级阶段取消学分制,实行学时制,在高中阶段取消选修科,加强基础课;将全国中等教育学制统一调整为“三三制”,取消允许地方实行“二四制”或“四二制”的随机规定。此次中等教育学制的调整基本构成了现代中等教育模式。

    高等教育方面,厉麟似等人的建议及国联教育考察团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批评与建议受到重视,促成了教育部对中国大学分布集中及科系设置重复问题的解决。1933年6月,教育部通令国立北平大学、浙江大学、河南大学合并文法等科,同时还将山西省立法学院、教育学院合并入山西大学,从而拉开了大学合并、系科改革的序幕。1935年4月,国民政府公布学位授予法,学位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特种学科可设一级或二级。获有硕士学位,在研究院继续研究二年以上,或在高等学校任教三年,经审查合格都可申请授予博士学位。专修科修业二至三年,医学专科于三年课目修毕后,须再实习一年。

    以厉麟似等人为主要成员的赴欧教育考察团及其活动也促进了中欧之间的教育交流。中国赴欧洲教育考察团考察欧洲八国,内容甚为广泛,由幼稚园以至大学,由中央教育行政,至地方最小单位之教育行政,由课堂教学以至电影教育、电音教育,无不一一留意。考察团所到之处,受到各国政府、教育部门及学校热情接待,各种教育材料也尽量提供,因此,所得考察材料颇多,主要包括教育法令、教育书报、学生成绩及其他与教育有关的物品,成为可供中国教育界参考的重要资料。欧洲各国政府及教育界人士的热情接待、详细介绍和中国考察团的实地考察,加深了中国对欧洲教育的直观了解和对欧洲文化的认识。同时在考察交流过程中,欧洲各国也增加了对中国教育文化的了解。大量教育资料的获得,也增强了中国对欧洲教育的理性认识与思考。另外,国联教育考察团报告书和中国教育考察团报告书相继出版,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依据,这两份报告书也使中国对外教育文化交流所偏重的美国取向开始向欧洲有所转移,增强了中国同欧洲之间的教育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国对外教育文化交流的内涵。

    创办高等学府,培养高端人才

(上海外国语大学)

    杭州厉氏家族成员厉麟似曾拒绝蒋介石的赴台邀请,毅然留在大陆,参与新中国第一所高等外语学府上海外国语学院的创建,并筹建德语专业,为新中国的外国语教育事业作出了奠基性贡献。他还曾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暨南大学、大夏大学、光华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学院,教授德语、教育学、政治学、国际法、法理学等,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端人才。上海“孤岛时期”,任教于暨南大学的厉麟似仍坚守在“孤岛”,为国家努力培养抗日战线上的文化精英。已在教育研究领域负有盛名的厉麟似,当时完全可以转往大后方,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中继续他的学术道路,但是为了给国家和民族培养出更多良才,他毅然放弃了学术研究工作,将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培养学生上,并鼓励学生精忠报国,坚决抗日。其妻唐丽玲亦曾任教于国立浙江大学和上海国立音专(现上海音乐学院),为国家培养高等音乐人才。

(第一所由国人自己筹资创办的医学专门学校——浙江医学专门学校)

    杭州厉氏家族成员厉绥之于1912年6月1日创办中国第一所由国人自己筹资创办的医学专门学校——浙江医学专门学校(浙江医科大学前身),从而开启了中国自办高等医学教育的先河,在现代医学史和教育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浙江大学将其尊为“浙医之父”。

    杭州厉氏家族成员厉声教为国家的外交和国际法等方面的人才培养竭尽心力,培育出了一批高端人才。他甘为人梯,积极提携后进青年。他还曾兼任多所知名学府、智库的客座教授与名誉顾问,将自己平生所学倾囊传授给新一代的有志青年,同时为国家的外交、外宣及教育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其所讲授的课程内容包括外交实务、国际法、中美关系、跨文化沟通、外交史、国际传播等。此外,他还审定了大量的专业教材与辞书,包括1988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学世界历史地图》,以及《中国大百科全书》和许多大型图集、工具书、课本中有关领土与地理的内容。

    1928年,杭州厉氏家族成员施承志与时任浙江省民政厅厅长朱家骅一同筹备创办浙江警官学校。施承志与朱家骅通过开办警官学校等措施,强化了警察教育,培养了大批警政干部,使得浙江全省警政面貌为之一变。他们通过开办警官学校、举办在职警官培训等手段,强化警察教育,培养警政人才,整顿和改造原有的警察系统,将警察系统中从民初到军阀混战时期留下的积弊进行了彻底的整顿。浙江警官学校在招收女生(1930年正科第2期)、毕业生集体出国考察(1930年正科第1期)等方面开风气之先。浙江警官学校的创立和其新颖的教学模式,对国民党的警察教育,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浙江省警官学校后与警官高等学校合并,更名为中央警官学校,由蒋介石兼任校长。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杭州厉氏家族成员厉矞华于1951年5月创办浙江省立妇幼保健院(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并任首任院长兼儿内科主任。厉矞华教授不仅坚持门诊和科研,还亲自指导临床教学,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高端医学人才。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浙江省儿童保健院建立了以厉矞华教授为主的硕士点,在临床医学研究中,她先后培养了8名研究生,其中5名获得博士学位。1983年,她的一位学生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半年,深切体会到了建立实验室的重要性,厉矞华教授给予了坚决的支持,向浙江省政府申请到了购置仪器的经费,于1986年在浙江省儿童保健院建成了一个初具规模、配备有先进仪器设备的专科实验室。厉矞华教授还利用逐渐开放的国际环境,努力建立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为年轻医生提供更多的进修和交流机会。1985年,她以顾问身份参加浙江省人大常委会代表团访问日本静冈县的时候,1988年以儿科专家身份访问日本岐阜市医科大学、京都大学医学院、爱知县医科大学小儿白血病研究所的时候,她都与相关医疗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这些高学历的、有留洋深造经历的年轻医生回国后,成为了科研的主力。厉矞华教授担任浙江省妇幼保健院院长后,大力宣传新法接生,培训旧产婆,培养新式助产士,迅速建立起了一支有效的科学接生队伍。她在浙江率先开展了卡介苗和麻疹减毒活疫苗的接种工作,并培养了大批接种人员,开启了浙江省计划免疫的先河。

    四、医学领域历史贡献

    推动西医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

    杭州厉氏家族成员厉绥之是中国的第一代西医。从日本学成归国后,为与外国医院相抗衡,维护中国的医权,他于1911年在杭州创办了国人自办的第一所西医院——浙江病院,专门服务于国人。他还曾创办奉天高等医学堂。他毕生致力于西医临床医学和医学教育工作,为西医在中国的普及和中国近代医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他医术精湛,治愈了很多疑难重症,在当时享有极高声望,甚至慈禧太后都请厉绥之为其看病。他还曾挽救过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的生命,并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医学人才。

    开中国西医学研究与传播先河

    厉绥之从20世纪初就开始发表医学研究文章,内容涉及疑难杂症的研究、军事医疗、医疗卫生体制、医药卫生政策、医学教育、中外医学交流、中西医结合的研究等诸多领域,多数都是当时中国医学界所未曾涉及的重要问题,在中国近现代医学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他还创办了浙江第一本西医药学术杂志——《医药观》,并与留日同学汤尔和等发起成立中华民国医药学会,并创办《中华民国医药学会会报》、《新医药》等期刊,积极传播和普及医学知识。他在《民国医学杂志》、《医药杂志》、《医学与药学》、《兵事杂志》、《同仁医学》、《新同德》、《科学医报》、《社会医报》、《上海医药月刊》、《东南医刊》等民国医学期刊上发表了大量在当时具有较大影响的文章,开中国西医学研究与传播之先河。

    开创和发展中国儿科医学事业

    1937年,杭州厉氏家族成员厉矞华等专家在陕西西安创建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是西北首创、历史最悠久的现代儿科医学学科。1951年,厉矞华创办浙江省立妇幼保健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前身),并任首任院长。1972年,浙江省儿童保健院院长厉矞华领衔成立了小儿白血病研究组,并开设白血病专科病房和随访门诊,这是国内最早成立的儿童白血病治疗中心。建国初期,正担任浙江省妇幼保健院院长的厉矞华将“预防第一”的方针坚持在儿科的第一线。她在大力宣传新法接生的同时,将旧产婆培训成新法接生员,用科学的推广保障当时妇女的生产安全。

    中西医结合攻克白血病与脑瘫

    70年代初,响应周总理关于“攻克肿瘤”的号召,厉矞华教授瞄准了被人们称之为不治之症的“血癌”——白血病,对其发起了强攻。她采取中西医结合的疗法,经过20余年的临床试验,终于获得了喜人的成果,让无数身患白血病的儿童得到了更好的治疗。在步入耄耋之年后,厉矞华教授又萌发出治疗脑瘫患者的想法。于是她带领浙医大附属儿童医院脑瘫防治研究组,活用中医知识,按中医经络穴位进行针灸、按摩、穴位注射辅以功能锻炼等多种治疗手段,让无数儿童得以正常行走,让无数父母听到了迟来已久的一声“爸妈”。

    五、军事领域历史贡献

    参与领导和组织抗日救亡运动

(抗日救亡运动)

    抗战爆发初期,杭州厉氏家族成员厉麟似与蔡元培等上海文化界知名人士联合组织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积极组织发动文化界人士及民众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作为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创始成员,厉麟似与蔡元培等联合全国各大高校校长、教授联合发表长篇声明,揭露日军蓄意毁灭中国教育机关的罪恶暴行,并组织救亡协会下设的国际宣传委员会扩大对外宣传,争取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他也被吸纳到被国民政府当局法定为全市抗日救亡团体的“最高组织”上海市各界抗敌后援会中。该组织领导和协调上海各个社会组织和救亡团体,开展了大量的抗日后援工作,尤其在“八一三”淞沪会战期间,更是在配合和支援前线作战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 << < 1 2 3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特稿:红军在后盐村的战斗故事——红军在雅安市雨城区后盐村(现在的碧峰峡镇红豆谷)的悲壮故事(图)
·下一篇:无
·特稿:红军在后盐村的战斗故事——红军在雅安市雨城区后盐村(现在的碧峰峡镇红豆谷)
·特稿:珍贵照片红色史,红色记忆代代(图)
·特稿:瑞金曾称“瑞京”之由来考辨(组图)
·特稿:他吃过红军煮的鸡汤看到红军写标语——福建永安小陶镇美坂村红军标语及其背后的
·特稿:红军标语见证中国共产党最早提出全民族抗战主张——永安抗日红军标语及其背后的
·特稿:血染的军旗——纪念38军入朝作战70周年
·特稿:从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福建永安苏维埃红军标语及
·特稿:北京万寿阳光老年公寓:题二寿星照(组图)
·特稿:北京万寿阳光老年公寓:表扬与鼓励(组图)
·源水:智慧的中医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特稿:人杰辈出的红色家族——浅析杭州厉氏家族的历
王凌霄:红军在后盐村的战斗故事——红军在雅安市雨
特稿:红军在后盐村的战斗故事——红军在雅安市雨城
华军:珍贵照片红色史,红色记忆代代(图)
特稿:珍贵照片红色史,红色记忆代代(图)
胡建东:瑞金曾称“瑞京”之由来考辨(组图)
特稿:瑞金曾称“瑞京”之由来考辨(组图)
陶宇飞:社会实践|百年武汉漫漫路 英雄之城的往昔(
“人民总理周恩来”流动展走进淮安六洞服务区(组图
他吃过红军煮的鸡汤看到红军写标语——福建永安小陶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怀念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情满淮安”——日本松山芭蕾舞团首次来到
特稿:开国中将陈先瑞夫人王彦同志在京逝世(组图
特稿:贺晓明、林炎志等晋绥革命后代赴兴县迎17名
特稿:毛泽东亲属赴朝鲜祭奠志愿军烈士(组图)
特稿:毛主席机要秘书谢静宜在京病逝(组图)
特稿:高波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湖北红安举行开国上将王建安诞辰110周年纪念
特稿:季振同黄中岳冤案始末(组图)
特稿:红西路军后代2017年新春团拜会(组图)
特稿:《共和国将帅肖像油画集》及画像赠送仪式在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