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继慎,安徽六安人,他是中国工农红军早期的卓越将领,红一军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在其短暂的一生中,驰骋沙场,立下了彪炳史册的战功。1989年中央军委审议认定的33位军事家(1994年增加至36位)中,他就是其中之一。但是鲜为人知的是,许继慎除了拥有卓越的军事才能,还为我党早期的统战工作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对上海的名流以及国民党的军政要人进行统战工作,促使他们反蒋拥共,倾向革命。 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为了反抗蒋介石的屠杀政策,唤醒广大中国人民,我党发动了南昌起义,准备南下广东,重新发动北伐。时任国民革命军第11军72团团长的许继慎因重伤未愈,按照组织的指示,带着遗憾离开了南昌,前往上海养伤。由于客观上敌人力量过于强大以及主观指导上缺乏经验,起义部队在广东的潮汕地区失败了。
起义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在全国,一部分同志奉命潜往上海,汇聚在上海各租界的秘密机关里。这时的周恩来在上海组织成立中共中央特别任务委员会,组织从事地下工作。周恩来找到了正在上海养伤的许继慎,指示他“一边养伤,一遍利用关系多交些朋友,以个人的名义多联络国民党内部反蒋派别的人”。这样,许继慎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开始了秘密的统战工作。多年以后,邓颖超回忆起这段时光时说道,“那时恩来和许继慎经常接头交谈,但不知他们具体讨论的是什么事”。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当时许继慎所从事工作的隐秘性和重要性。
许继慎一共在国民党统治下的上海居住了两年的时间。这两年中,他表面上没有具体职务,过着赋闲的生活,但实际上他在进行着一场特殊的战斗。他通过享有很高社会威望的朱蕴山和留居上海的安徽名流、北伐时期的国民党军政要人取得联系。在这场特殊的战斗中,许继慎立场坚定,机智灵活,既讲原则,又讲策略。他揭露蒋介石培植亲信、排斥异己、背叛孙中山、屠杀工农的罪行,正确地解释我党的政策,宣传马列主义。由于许继慎积极工作,促使许多人认清了蒋介石的反动面目而倾向革命。当时,国民党反动派也企图拉拢他,第三党也曾争取过他,但许继慎根本不为所动。有学者用黄雍《黄埔革命同学会回忆》中所写的:“既不投降蒋介石,也不依靠共产党,自己组织起来另搞一套。这充分反映了当时逃亡在上海的一般小资产阶级出身的革命叛徒的心情。”来佐证许继慎是“革命叛徒”。这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许继慎所从事的工作是十分秘密性的,从上文邓颖超的话中也可以看出,连周恩来最亲密的革命伴侣都不知道他们所谈何事,更不用说别人能真正了解了。当时党内也有些同志由于不了解他的任务,议论他交游过广,认为他不分敌我、消极动摇。当时也在从事地下工作的胡允恭也感叹道:“白皮红心,工作难做啊。”但许继慎从不放在心上,继续工作,这表现出了共产党人为了党的事业忍辱负重的宽广胸襟。
朱蕴山相助 游说柏文蔚
在许继慎与上海名流的交往过程中,对许继慎帮助最大的朱蕴山。朱蕴山也是安徽六安人,他是辛亥革命时期的老同盟会会员。在许继慎还是学生时期,朱蕴山就以安徽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的老师身份和许继慎等学生参加了安徽的学生运动,并积极建议许继慎去安庆求学,因此很早就与许继慎建立了革命友谊。1925年底,朱蕴山由高语罕、陈延年介绍加入了共产党。在南昌起义失败后,他对革命前途产生了担忧,后来痛苦的脱离了党组织。但是他始终没有脱离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在上海坚持反蒋斗争。他一面与谭平山、邓演达等创建第三党,积极策划军事策反,计划推翻蒋介石南京政府。一面与许继慎、彭干臣等共产党员保持联系,做柏文蔚等人的统战工作。
朱蕴山告诉许继慎,安徽有一批失意的旧军人、旧政客、文人学者。如国民党33军军长柏文蔚,他自己通过串门闲谈,向他开展统战工作,已收到初步成效。许继慎在取得中央同意后,在朱蕴山陪同下前去拜访住在法租界霞飞路养病的柏文蔚,对他说:“你是国民党元老,一手经营起来的几万军队,结果都被蒋介石搞光了,跟他走还有什么意思”。柏文蔚认为很有道理,逐渐认清蒋介石的本质,不愿意跟蒋介石反共了。在这之后,柏文蔚准备发展革命势力,同意任用共产党人孙一中、廖运泽等回寿县创办国民革命军北路宣慰使署学兵团。这件事被蒋介石知道后,逼迫柏文蔚辞职隐退,更加坚定了柏文蔚反蒋的决心。不久,朱蕴山因事离开上海,许继慎的统战工作范围更广了,最后连非常反动的何世桢、何世枚也被争取过来,开始对蒋介石持反感态度。一些上海皖籍名流甚至暗中保护和支持共产党。
联合第三党 刺杀蒋介石
1929年11月,一部分国民党左派和脱离共产党的人士邓演达、谭平山、朱蕴山、张申府等人在上海秘密成立了中华革命党(即第三党),1930年,邓演达在此基础上创办了“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同时组织“黄埔同学会”,号召黄埔学生起来反蒋。邓演达也派人和中共联系,周恩来便指示许继慎等人和他们联系。参加第三党的黄埔学生有周士第、黄雍、刘明夏、余洒度、陈烈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