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实现了中央的战略意图
抗日战争胜利后,八路军129师及晋冀鲁豫地区的地方部队,改编为晋冀鲁豫军区野战军。1946年6月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发展到发展到5个纵队,连同地方部队共27万人。1947年6月,包括炮兵、工兵和独立旅在内,晋冀鲁豫野战军发展到42万人。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以后,国民党没有占到很大便宜,于是1947年3月开始改为向我解放区重点进攻。
胡宗南部及马步芳部等以34个旅25万人进攻西北解放区,我党中央面临敌人严重威胁。
同时,由顾祝同在徐州统一指挥,集中24个整编师60个旅约45万人围攻山东解放区。
1947年6月中央军委指示晋冀鲁豫野战军强渡黄河,向大别山进击,将战争引向敌占区。
6月30日,晋冀鲁豫野军(又称刘邓大军)自豫北向东发起鲁西南战役,至7月27日,共歼敌4个师、9个半旅6万余人。
8月7日,刘邓大军按照中央指示,4个纵队12万余人,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
经过20多天的艰苦跋涉和鏖战,刘邓大军以锐不可当之势,战胜数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长驱千里,胜利抵达大别山。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毛泽东几个月来心里郁积的“一块石头落地,大大地松了一口气”。毛泽东高度评价:“刘邓大军就像一把尖刀插在蒋介石心脏上”,“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20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刘邓大军经3个月战斗,在大别山建立了33个县的人民政权,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直接威逼南京和武汉。
于是,蒋介石下令由白崇禧指挥33个旅的兵力进行围剿。其中从西北战场调回10个旅,极大地减轻了西北解放区压力,从根本上改变了战略态势。
而刘邓大军却作出了巨大牺牲,1948年2月28日,刘邓大军转出大别山,由12万人,减至7万人。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为党中央部署后来的3大战役赢得了重要战机。
3、在淮海战役中,功不可没
中央军委于1948年5月将晋冀鲁豫野战军改编为中原野战军,由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部队发展到7个纵队,总兵力已经发展到将近20万人。
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11月上旬,中野很快占领郑州、开封后,即开始牵制孙元良兵团、张淦兵团、黄维兵团,为华野歼灭黄百韬兵团发挥了重大作用。
在第二阶段。11月下旬,以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和华东野战军2个纵队,在浍河南北地区围歼黄维兵团。其中6纵英勇血战双堆集,为消灭黄维兵团,立下头功。
第三阶段。1949年1月6日,中野和华野向被围困在青龙集、陈官庄地区的杜聿明部发起总攻,1月10日歼灭杜聿明集团,包括邱清泉兵团、李弥兵团等。
整个战役,历时66天,毙伤敌171151人,俘敌320355人,敌投诚35093人,敌起义改编28500人。
1949年2月5日,中原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和部队番号的命令,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野战军辖3个兵团,共9个军。
4月20日,二野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参加渡江战役。4月21日黄昏,二野突破敌长江防线,乘胜追歼溃逃之敌。之后,为解放江南乃至全中国发挥了巨大作用。
解放后,二野又成为12集团军、13集团军和16集团军的骨干力量。
5、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善战,战功卓著
洪学智曾任红1军班长、排长等职。1950年10月,入朝作战,先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志愿军后勤司令部司令员,协助彭德怀司令员指挥志愿军浴血奋战,建立了“打不断、炸不烂、冲不垮”的钢铁运输线,保障了前线作战物资供应,为夺取战争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洪学智成为我军现代后勤工作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下辖12军、15军、60军3个军,前身是红四方面军,如司令员陈赓、副司令员王近山、12军军长曾绍山、15军军长秦基伟、15军副军长周发田等都出身红1军。这个兵团是一支英勇善战,令敌人闻风丧胆的部队。
60军第180师的前身是二野第8纵第24旅。师长郑其贵,出身红1军。
180师在1951年5月的第五次战役中,按照上级命令,在加平、北汉江以南地区掩护友军几千名伤病员撤退,受到敌人重创,不少连队坚持到最后一个人,打尽了最后一颗子弹,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伤亡7000余人,180师被撤销建制。
后来180师重新组建,并且在1953年夏季战役中,成功雪耻!180师作战320次,歼敌11986人,一直战到停战协定生效前2分种。如将联合国军韩国王牌第5师,第8师打得魂飞魄散,创造1次作战干掉1个团的空前战绩。
15军和12军于1952年10月一11月联合作战,由15军军长秦基伟统一指挥,在朝鲜金化东北上甘岭地区坚守了长达43天防御作战,我军取得决定性胜利。上甘岭一战,举世闻名,天下惊叹,打出了国威军威,创造了我军历史上坚守防御成功的范例。经此一战,美军低下了高傲的头颅,志愿军威名远扬全世界。
(作者注: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成立90周年,特撰此文,讴歌其丰功伟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