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一生中,除了父亲,母亲也是对我影响最大的。
我的母亲叫何云,1927年2月出生于山东省临沂县一个贫苦教师家庭, 从小受父亲和姐姐的影响,追求进步,向往革命。她成长在革命老区,经历旧社会的黑暗统治,深刻了解民间疾苦,深深懂得只有跟着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带领人民建设新中国。
年轻时的母亲
因此她16岁就和父亲、姐姐等家人加入革命的洪流。在滨海中学读书期间,正值八路军攻打郯城,她和同学们一起抢救八路军伤病员,并勇敢机智地摆脱了日寇疯狂反扑。1942年入党,1943年3月受组织委派,17岁的何云同志提前毕业至山东省郯城县挂剑区任妇救会副会长,组织宣传动员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支援前线。经领导介绍,认识了八路军老四团政委吴岱。1943年结婚后于当年年11月入伍, 到八路军115师滨海军区6团卫生队工作,一直跟随主力部队转战山东滨海抗日根据地。兼任团直属队俱乐部主任时,她组织部队排演节目,极大地鼓舞了战士们的参战热情。她的姐姐在反扫荡战斗中英勇牺牲没有让她却步,她强忍悲痛不顾生命危险抢救伤员,与日寇展开殊死搏斗。1945年2月,在莒南县生下我大哥。
父母亲在朝鲜
1945年8月,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部队突然接到进军东北的命令。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部队规定,有了孩子的女同志,要不把孩子留给老乡家抚养,要不自己留下先不跟部队前往,等部队站住脚跟后再说。我母亲考虑到孩子太小,父亲工作忙、责任重,为了不拖累父亲,不给部队找麻烦,按照组织安排,她暂时采取带着孩子留在临沂工作。
1946年,国民党准备重点进攻山东。组织上通知母亲,早些做打算。母亲看着孩子一岁了,为了不给组织上找麻烦,决定带着孩子独自北上,寻找部队。决心一下,母亲告别了父母,独自背着一周岁的大哥上路。
从临沂到龙口,近千里路程,好在都是解放区,父亲是115师暨山东军区命名的模范政治委员,在山东解放区知名度很高,一路上到处都有老4团、老6团输送出去的干部,处处得到部队和党组织照顾。头一个月还算顺利。过胶济铁路的时候,母亲看到了火车,还特意让孩子趴在铁轨上听了听火车开动的声音。到了龙口,就要坐船渡海了。山东半岛距离辽东半岛有100多公里。海上风高浪大,还有美国和国民党军队的军舰巡逻。为了不让孩子的啼哭暴露了目标,母亲特意在上船前买了几块糖,关键的时候让孩子含在嘴里。这样就不会发出声音来。
船好不容易平安地靠了岸,遇到了从山东来的八路军。母亲一打听,才知道部队并没有在辽宁立住脚,已经撤向吉林。正好有人去通化,就搭伴前行。又是近千里路程,又是行走了一个月。到了通化警备区司令部,一进门遇见了原老6团的政委刘西元在这里当领导。他向母亲详细介绍了一年多的变化,说:山东1师现在是东北民主联军1师,已撤到北满牡丹江一带了,现在大雪封山,路上还有土匪和黑瞎子,实在是不安全,不如等到明年开春,再派人送去。母亲一看南满的形势也很紧张。自己帮不上什么忙,还给添麻烦。执意要继续前行。
通化到牡丹江公路千里,翻山越岭近许多,但是不安全。刘政委派了一辆大车,送了一程。没想到大车老板走了一段后,因为害怕土匪,扔下大车跑了。剩下的路,母亲背着大哥,深一脚浅一脚,担惊受怕,独自一人足足走了一个多月。当她背着大哥出现在东北民主联军一师政治部主任父亲吴岱的面前时,蓬头垢面,完全是一个泥人了。父亲看到离开一年的爱人和孩子时,高兴地不知说什么好。战友们闻讯纷纷前来看望。母亲把一封封家书分给大家,传递着家乡父老乡亲的问候和嘱托。一时间,母亲步行三千里,历时上百天,爬山过海、顶风冒雪,背着孩子安全归队的消息传遍了部队,变成了激励将士们打出山海关,解放全中国的动力。
在2018年5月份北京召开的《新时代军嫂生存状况调查报告发布会》上,我讲述了既是军人又是军嫂的母亲是如何冒着生命危险,一边支持军人丈夫的革命事业,一边含辛茹苦养育子女的感人经历,受到了在场的军嫂和媒体的热捧。中国军网等媒体迅速转发了这一消息。
虽然母亲离开我们多年,但是母亲的音容相貌一直深深的印刻在我们的脑海里!
母亲在1965年
晚年的母亲
晚年的母亲
父亲母亲
|